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旨,是寫國破家亡之際,仁人志士的苦悶和無奈,以及時代轉變中個人處境的艱難。故事採單線發展。漳州詔安萬門即將投效國姓爺鄭成功,老么萬大明隻身赴台,執行一項秘密任務。不意因邂逅牧師女兒安娜,遭荷蘭軍官丹克爾上尉陷害、暗算。又因走漏風聲,遭滿清派人狙殺。歷經心靈震撼,萬大明放棄初衷,遠走海外。……
小說圍繞萬大明的際遇,刻劃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安娜姑娘,義薄雲天的郭懷一,俠隱病尉遲、周道存,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何斌,變節降清的萬四……這些在時代大潮中各有追求的人物,都爲萬大明伸出援手。
大陸名作家金濤先生在序中說:「《赤崁行》所以引人入勝,欲罷不能,正是歷史的切入點選擇得當,因而多條線索相互交織,錯綜複雜,卻又彼此勾連,環環相扣,從而爲情節的展開埋下了一個個伏筆。……《赤崁行》是一部成功的歷史小說,它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一部以台灣荷據時期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史料鈎沈上下了很大功夫,絕非「戲說」式歷史小說所能及。其次,本書以繫日方式,寫順治六年四月初八(1649年5月18日)至七月二十五日(9月1日)主角在台灣的際遇,這種獨特的鋪陳方式,在文學史上極為罕見。
作者簡介
張之傑,字百器,筆名章杰。資深編輯、教授、作家。治學以科學史為主,另研究科普學、美術史、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著述面甚廣,欲識其人其文其書,請上網查取。
內容選載
第二章(卷首語、圖片、註釋從略)
雙桅帆船繼續向西南行駛,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漸晚了,甲板上已有涼意,船家引導大家到船艙過夜。艙內沒有窗戶,只能從前後兩處艙口透點光線。這時夕陽已經西下,艙裡黑漆漆的,船家手提的一盞「氣死風」燈籠,使大家勉強不致摸黑。
艙裡沒有床舖,只在一些壓艙石間鋪著稻草,或許很久沒有換過,瀰漫著霉味。甲板上掛著一些鹹魚,更散發出陣陣腥味。艙底和甲板之間距離有限,個子高的根本就直不起腰來。那些莊稼漢子出身窮苦,他們家鄉的居處並不比這船艙好多少,也就安然地睡下了。
萬大明最後一個進入船艙,他個子高,只能佝僂著身子,在靠近艙口處和身臥倒。江湖人出門在外,習慣脫下鞋子當枕頭,萬大明的鞋子是臨行前四嫂為他做的,枕在頭下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記得臨行前一天,四哥帶他回家,四嫂準備了豐盛的酒菜,一直吃喝到半夜,話題主要圍繞在投效國姓爺的事。四嫂出身繩妓,為人豪爽,幾杯下肚,就開始咒罵起施琅:
「這姓施的真夭壽!投降兩年多,不知殺死多少自己人,又倒轉來(閩南語)講什麼反清復明!您大哥不知打算什麼,怎會相信這款人(閩南語)?以後咱大家沒好日子過啊!」四哥生性豁達,天塌下來都不會放在心上,但四嫂咒罵施琅時,他什麼也沒說,只是一味喝著悶酒。
萬大明正思想著出航前一晚的情景,船家已提著「氣死風」登上艙口的梯子,艙裡恢復漆黑。鄉下人思慮簡單,大多倒頭就睡,少數人小聲閒聊,躺在萬大明旁邊的一個漢子輕聲說:「漳州大仔,看你這身打扮,不像窮苦人,幹麼要去台灣?我們是不得已才去的啊!」
萬大明只回答:「去看看。」就什麼都不說了。從上了這艘船,他就沒說過幾句話。
「漳州大仔,」另一人說:「你這身工夫是哪兒學的?」
「少林寺。」
這些莊稼漢子雖然見識不多,但秋收後常有說書先生到村裡說書,一聽說「少林寺」,一些從說書先生處聽來的掌故就躍出腦海。
「大仔!」另一人說:「聽說到少林寺學藝,先要挑三年水,每天挑兩趟,每趟五里路,水桶是尖底的,無法擱下來休息,是真的嗎?」
原先發話的那人又開口了:「我聽說先要在廚房燒火,火鏟有八十斤重,要使得像根稻草那麼輕,才開始練武。大仔,是不是這樣?」
萬大明還是沒有回答,大家不便再問,船艙越來越靜,後來只剩下一片鼾聲。
□□
第二天(四月初九,陽曆五月十九日)一早,熹微的天光從艙口透進來,艙內不再伸手不見五指,這時甲板上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船老大出現在艙口的梯子上,對大家說:「我們就要經過黑水溝了,現在就抓住頭頂上的鐵環,如果船偏向一邊,你們千萬不能跟著摔過去!」這時有人已經睡醒,有人還在夢鄉,船老大把大家叫醒,又吩咐一遍,才匆忙地到甲板上去了。
甲板底下果然釘著一些鐵環,大家抓穩不久,船就顛簸起來,有時猛然偏向一邊,接著又猛然回正,一些暈船的人開始嘔吐。這些莊稼漢雖然初次出海,但早已聽過黑水溝的傳說,每個人的臉色都很凝重,有些人喃喃地禱唸著媽祖娘娘。我國沿海各地無不崇奉天妃,但以閩南地區最為虔敬,有關媽祖的傳說也最多,這和閩南人善於行舟有關,也和較多前往外洋發展有關。
「媽祖婆啊!請您保祐,只要保祐我平安到台灣,以後賺了錢,我就給您添金妝、起大廟。……」
起初只是少數人低聲禱唸,後來變成眾口一致地大聲禱唸,聲浪穿過艙口,連正在甲板上忙碌的船家都聽到了。
這時海水已由澄藍變成黑藍色,還帶點渾濁。原本平靜的海面,似乎變成一條大河,漫無涯際地向北流去。船老大的老婆提著一籃子冥紙,不住地往海裡撒紙錢,一面撒,一面高聲誦唸著媽祖的聖號,祈求天妃施展神力,讓海底龍神不致心生惡念。
船老大望著風向和海面的動靜,全神貫注地把著舵。幾名水手迅速將副桅眠倒,收起篷帆,使船隻容易調度。船老大的兩個兒子隨時拉動主桅的繩索,調整著風帆。水手們放下巨大的船櫓,用力抵抗著潮湧,努力使船不要打橫。
從福建到澎湖,只能利用橫風(西南季風或東北季風),到了黑水溝,強勁的洋流自南而北,和船行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調整不當,當船航行的力量抵不住洋流的力量,船身就可能被沖得打橫,弄不好就會翻船。
在喃喃禱唸聲中,那艘雙桅帆船安然度過西黑水溝。船老大來到艙口,伸頭對大家說:「沒事了!可以到甲板上來了!」
這時太陽已經升高,甲板上的副桅又豎起來,海面風平浪靜,船婆煮的飯剛下鍋不久。大夥在甲板上擺起龍門陣來,正東拉西扯著,船家指著前頭高聲說:「看到澎湖了!」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海天相連處,出現一道黑線。漸漸地,陸地變近、變寬,到了過午時分,已駛進媽祖澳(今馬公)了。
這時(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東南沿海有幾十支抗清勢力,福建一帶幾乎都是鄭芝龍的舊部。順治三年,鄭芝龍降清,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他的部將各立山頭,其中以金門的鄭鴻逵(鄭成功四叔)、廈門的鄭彩(鄭成功族兄)力量較大。這時鄭芝龍的大少爺鄭成功據有鼓浪嶼,已開始嶄露頭角。
在這些抗清勢力的阻擋下,清兵進不了台灣海峽,澎湖成為「三不管」地區。當雙桅帆船進入媽祖澳,在距離海岸一箭之遙處下錨,岸邊是一片沙灘,靠得太近就會擱淺。這時一艘舢舨從岸上划過來,船老大認出是澎湖的巡檢,趕緊和他打招呼。舢舨靠近大船,巡檢帶著幾名吏卒登船盤查,他們都沒薙髮,和船上的人形成強烈對比。
巡檢不到四十,身穿明朝官服,長得又高又壯,頗有點威儀。他一上船,船老大立刻奉上一錠銀子、一封武夷茶、一匹杭綢,連說:「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巡檢大剌剌地收下,掂掂銀子,乾笑幾聲,對船老大說:「你走這趟船,可以賺進多少銀子?」
船老大沒正面回答,只是一臉委屈地說:「出海時又要繳稅又要打點,到了台灣,要給紅毛仔送禮、交稅,您說我還能賺多少?要是碰上海盜,那可是連命都得賠上去啊!」
「得了,得了,你從這些莊稼人身上當然賺不了什麼!誰不知道你們主要靠賣瓷器、茶葉和絲綢給紅毛仔,到了台灣又買砂糖、鹿皮和南洋的胡椒回去賣,我說得沒錯吧?」
船老大又是委屈地說:「您是知道的,我們照例要給鄭家的海路五商交牌餉,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鄭芝龍創設「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由鄭泰(鄭成功遠房堂兄)負責,掌控沿海對外貿易。山路五商總部設在杭州,設「金木水火土」五行,負責採辦瓷器和絲織品等中國特產;海路五商總部設在廈門,設「仁義禮智信」五號,負責貨物出入,並擁有龐大船隊,經營北至日本、南至南洋的海上貿易。鄭芝龍降清後,五商十行仍在運作,成為鄭成功軍費的主要來源。
巡檢看看桅桿:「以你這艘船的大小,牌餉大概是八百兩吧?」
船老大點點頭:「大人說對了,是八百兩。」
「我看,你跑一趟就可以賺回來。」
「哪有那麼好賺啊!」
巡檢沒再接話,他把銀子和茶葉、綢緞交給手下收好,例行性地在船上巡視了一下,臨走,指指那些襤褸漢子對船老大說:
「他們既然要到台灣,乾脆讓他們把頭髮留起來,何必拖著一條豬尾巴當胡仔?」閩南語胡仔和芋仔同音,後來人們訛為芋仔,已不知其本義了。
船老大謹慎地回答:「這要看他們自己了,我不便說什麼。」
巡檢的目光不期然地停在萬大明身上,打量片刻,指著他說:「你叫什麼名子?哪裡人?」
萬大明一開口,巡檢立刻聽出他的漳州詔安口音。「彰州詔安人!」巡檢走向前:「看你這身穿著,不像是到台灣打工的,我說的沒錯吧?」
「不瞞您說,小的是到台灣探望郭懷一郭大爺。」
「那麼,你是國姓爺的人嘍?郭懷一是鄭芝龍的舊部,不可能不和國姓爺往來。」巡檢的語氣一下子熱絡起來。
「不是。」萬大明回道:「小的要是國姓爺的人,就不會拖著辮子了。」
「那可不一定。」巡檢笑著說:「國姓爺的人也有不少薙髮的,我就看過,他派到韃子地區辦事的人都是薙髮的。」
「小的真的不是。」
「好了,兄弟,到了台灣,請替我向郭大爺問候一聲。」巡檢喜歡結交,他見萬大明氣宇軒昂,不是一般莊稼人,就改口叫他兄弟,又對他說:
「上了岸,就到署裡坐坐吧。澎湖風沙大,沒什麼出產,我那兒有一罈花雕,是跑船的送的,就來喝一杯吧!」
「小弟恭敬不如從命。」萬大明久走江湖,當然懂得拿捏進退。
巡檢拍拍萬大明的肩膀,說聲「兄弟,我等你啊!」就帶著幾個吏卒離開了。
巡檢剛下船、坐上舢舨,船老大就小聲對萬大明說:「這小子自封巡檢,一向趾高氣揚,沒想到會和你稱兄道弟!可見你來頭不小,彰州仔,你真的是國姓爺的人嗎?」
「不是。」萬大明頭也不回地收拾行李去了。
□ □
雙桅帆船只在媽祖澳停靠一天,第二天(四月初十,陽曆五月二十日)下午就要離開。船家放下舢舨,船老大帶著兩個兒子和萬大明上岸,他把萬大明送到巡檢衙署,和兩個兒子到媽祖廟進香,祈求天妃娘娘保祐,順便到附近的水井汲取些淡水。海上行船,只要靠岸,不論船上缺不缺水,都會補充些淡水,這是討海人(閩南語)的習慣。
媽祖澳是個小漁港,只有媽祖廟附近有些低矮的房子,看不到什麼樹木,景況甚是荒涼。巡檢衙署建在海邊,比一般民房大不了多少。巡檢早已吩咐手下準備菜餚,萬大明帶來一瓷罈冬菜,在缺少蔬菜的澎湖,這可是珍饈美味。
巡檢招呼萬大明落座,他的幾名親信作陪,幾杯下肚,話匣子就打開了。
巡檢敬萬大明一大杯,說:「不瞞老弟,我這個巡檢不是朝廷任命的。甲申之變(崇禎十七年,歲次甲申,明亡),先帝自縊,東南一帶到處興起義軍,澎湖人少,沒力量組織義軍,大家就推我出來,聯絡沿海的義軍自保。我既然擔起這個擔子,總得有個頭銜,澎湖曾設立巡檢司,咱們就把它恢復吧!我把舊衙署整修一下,就當上了巡檢。」
「大哥不要這麼說,」萬大明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在這亂世,朝廷任命的又怎樣?清兵南下,有幾個朝廷命官不開城門投降?如今永曆皇帝還不是封了一大堆爵位,除了國姓爺,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作為。大哥聯絡東南義軍,擋住韃子和紅毛,使澎湖維持大明衣冠,單就這一點,就讓小弟好生佩服。」
「老弟,五年來總算遇到你這個知音!我一看到你,就想結交你這個朋友,我算是沒有看錯。老實告訴大哥,你是不是國姓爺的人?」
「不是。」
「我信得過。那麼你該是詔安萬門的人嘍?」巡檢想套他的話。
萬大明哈哈大笑:「我是真的姓萬,世居詔安城裡,他們共同以萬為姓,在山區九甲地方聚義,大哥您誤會了。」
明亡前後,詔安九甲豪強張要,與一干兄弟聚義,大家都改姓萬,成立萬門,成為漳州地區的一大勢力。萬門的做法,在江湖上獨樹一幟,日後成為反清組織天地會的張本。
萬大明口風很緊,巡檢繼續套他:「說得是。那麼你去找郭懷一,是為的什麼?」
萬大明一抱拳:「到時候大哥就知道了……」
巡檢知道萬大明不肯多說,就打個哈哈:「喝酒!喝酒!」說著自己乾了一杯。
這時一個瘦弱的中年漢子端上來一盤炒蛤蜊,他的目光和萬大明一接觸,隨即低下頭來,倒退了幾步,轉身走出房間。
「這人是誰?」萬大明問巡檢。
「廚房裡打雜的。」
「打雜的?」萬大明語帶詫異。
「那小子姓周,泉州南安人,」巡檢的一位親信說:「大約三年前吧?對了,就是鄭芝龍降清那年,他流亡到澎湖,說他曾經在鄭芝龍家當雜役,巡檢大人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讓他在廚房打雜……」
「如果我沒看錯的話,」萬大明打斷那人的話:「他應該有一身好功夫。」
巡檢的親信哈哈大笑:「哪有可能!廚子天天罵他,沒見他回過嘴。他要是真有功夫,怎會老實的像綿羊?」
巡檢也說:「不瞞你老弟,我是個武生,他有沒有功夫,我不會看不出來。」
「也許我看錯了,」萬大明怕失他面子,把話岔開:「大哥原來是武秀才,小弟失敬了。」
「我本來要到省城參加秋試,後來天下大亂,就考不成了。人說這功名是『一命、二運、三陰德、四功夫』,看來一點也不假。」
一名親信立即逢迎:「要不是天下大亂,以大人的本事,不要說武舉人,就是武進士還不是手到擒來!」
「命啊!」巡檢嘆口氣:「年輕時一心想幹一番事業,沒想到如今只能窩在澎湖!」
正說著,那位廚房雜役低著頭進來,雙手端上一盤炒魷魚,他剛要離開,那位逢迎拍馬的親信把他叫住:
「周仔!這位萬爺說你會功夫,會還是不會?你自己說吧!」
「小的哪會。」他回答時仍然低著頭。
「我來試試!」那位親信一把抓住周姓雜役的上臂,只見他像綿羊一般,沒有任何下意識的反應,就被抓個正著。
那位巡檢親信把周姓雜役拉到近前,對萬大明說:「你看!我一抓,肉和骨頭就分家了,肉這麼鬆,哪會有什麼武功?」
萬大明一直注視著周姓雜役,聽巡檢親信這麼一說,知道自己沒看走眼。內家功夫講求一個「鬆」字,周姓雜役已鬆到骨肉分離的程度,足見內功修為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沒想到在這偏遠的澎湖,竟然遇到如此高人,不免感慨萬千。
周姓雜役年約四十,身材中等,臉色枯黃,鬚髮微微卷曲,萬大明陡然想起一個人,隨即請那位巡檢親信鬆手,拱手對周姓雜役說:
「這位大哥,我向您打聽一個人,鄭芝龍的四大護院之一,病尉遲周道存您可認識?」
鄭芝龍安海大宅的護院何止百人,但武功最高的有四人,病尉遲週道存就是其中之一。
周姓雜役神色略顯激動,但隨即恢復平靜,不注意的話不會察覺,他低著頭囁嚅地回答:「回這位大爺,小的在鄭府當雜役,地位低下,哪認識什麼護院?」
萬大明長嘆一聲:「國破家亡,英雄豪傑隱的隱,藏的藏,如果都能像國姓爺一樣挺身而出,大明江山就恢復有望了。」
周姓雜役再次略顯激動,但表面不容易看出來,他低著頭收拾一下桌上的菜屑,然後轉身退出。
「老弟,你懷疑周仔是鄭芝龍的護院?」巡檢武生出身,不是江湖中人,並沒聽過病尉遲的名號。
「不是,當然不是。」萬大明知道隱逸之士別有懷抱,不願讓人識破,故意說:「我想起鄭芝龍降清以後,他手下的能人異士都不知哪裡去了,一時有感而發,才那麼說的。」
「是啊!」巡檢也說:「鄭芝龍統領一、二十萬大軍,竟然不戰而降,他當年縱橫海上的霸氣哪裡去了?」
「這是咱們大明的氣數。」萬大明說:「鄭芝龍為了保住家業,不惜投降,結果什麼都沒保住,清兵到了安平,夫人田川氏自縊。不過,要是他不投降,國姓爺的母親翁氏(田川氏)不自盡,國姓爺就不會起兵抗清。古人說『禍福相倚』,是禍是福一時還很難說。」
□ □
萬大明回到船上已近掌燈時分,海面泛起燐燐火光,大家正觀望著,船老大往海裡撒些冥紙,對大家說:「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唐山過台灣,未過死二三?』」
大家不約而同的點頭,這句俗諺閩南一帶人人耳熟能詳。船老大繼續說:「從唐山到台灣,還沒到澎湖,就有許多船在西黑水溝翻了,這些鬼火就是淹死的冤魂變的啊!」
船老大說得很認真,把那些襤褸漢子嚇得默不作聲。隨著天色變暗,海上的鬼火愈來愈亮,特別是浪濤拍打船身時,激起的鬼火格外明亮。船老大又撒些冥紙,說:「冤魂看到船,就想起翻船的事,真悽慘啊!」
船老大的話讓大家心裡發毛,一個個躲進艙裡,萬大明最後一個進艙,他不是多愁善感之人,也不免為淹死的冤魂難過。那些襤褸漢子都在談論黑水溝的凶險,萬大明的思維卻回到日間的所見所聞,他幾乎已可確定,那位周姓雜役就是鄭芝龍的四大護院之一──病尉遲周道存。哀莫大於心死,國家亡了,許多人的心也死了,像周道存這等高手,竟然隱匿在澎湖當雜役,不能不讓人傷痛。
□□
一夜無話,第二天(四月十一日,陽曆五月二
本書的主旨,是寫國破家亡之際,仁人志士的苦悶和無奈,以及時代轉變中個人處境的艱難。故事採單線發展。漳州詔安萬門即將投效國姓爺鄭成功,老么萬大明隻身赴台,執行一項秘密任務。不意因邂逅牧師女兒安娜,遭荷蘭軍官丹克爾上尉陷害、暗算。又因走漏風聲,遭滿清派人狙殺。歷經心靈震撼,萬大明放棄初衷,遠走海外。……
小說圍繞萬大明的際遇,刻劃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安娜姑娘,義薄雲天的郭懷一,俠隱病尉遲、周道存,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何斌,變節降清的萬四……這些在時代大潮中各有追求的人物,都爲萬大明伸出援手。
大陸名作家金濤先生在序中說:「《赤崁行》所以引人入勝,欲罷不能,正是歷史的切入點選擇得當,因而多條線索相互交織,錯綜複雜,卻又彼此勾連,環環相扣,從而爲情節的展開埋下了一個個伏筆。……《赤崁行》是一部成功的歷史小說,它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一部以台灣荷據時期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史料鈎沈上下了很大功夫,絕非「戲說」式歷史小說所能及。其次,本書以繫日方式,寫順治六年四月初八(1649年5月18日)至七月二十五日(9月1日)主角在台灣的際遇,這種獨特的鋪陳方式,在文學史上極為罕見。
作者簡介
張之傑,字百器,筆名章杰。資深編輯、教授、作家。治學以科學史為主,另研究科普學、美術史、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著述面甚廣,欲識其人其文其書,請上網查取。
內容選載
第二章(卷首語、圖片、註釋從略)
雙桅帆船繼續向西南行駛,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漸晚了,甲板上已有涼意,船家引導大家到船艙過夜。艙內沒有窗戶,只能從前後兩處艙口透點光線。這時夕陽已經西下,艙裡黑漆漆的,船家手提的一盞「氣死風」燈籠,使大家勉強不致摸黑。
艙裡沒有床舖,只在一些壓艙石間鋪著稻草,或許很久沒有換過,瀰漫著霉味。甲板上掛著一些鹹魚,更散發出陣陣腥味。艙底和甲板之間距離有限,個子高的根本就直不起腰來。那些莊稼漢子出身窮苦,他們家鄉的居處並不比這船艙好多少,也就安然地睡下了。
萬大明最後一個進入船艙,他個子高,只能佝僂著身子,在靠近艙口處和身臥倒。江湖人出門在外,習慣脫下鞋子當枕頭,萬大明的鞋子是臨行前四嫂為他做的,枕在頭下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記得臨行前一天,四哥帶他回家,四嫂準備了豐盛的酒菜,一直吃喝到半夜,話題主要圍繞在投效國姓爺的事。四嫂出身繩妓,為人豪爽,幾杯下肚,就開始咒罵起施琅:
「這姓施的真夭壽!投降兩年多,不知殺死多少自己人,又倒轉來(閩南語)講什麼反清復明!您大哥不知打算什麼,怎會相信這款人(閩南語)?以後咱大家沒好日子過啊!」四哥生性豁達,天塌下來都不會放在心上,但四嫂咒罵施琅時,他什麼也沒說,只是一味喝著悶酒。
萬大明正思想著出航前一晚的情景,船家已提著「氣死風」登上艙口的梯子,艙裡恢復漆黑。鄉下人思慮簡單,大多倒頭就睡,少數人小聲閒聊,躺在萬大明旁邊的一個漢子輕聲說:「漳州大仔,看你這身打扮,不像窮苦人,幹麼要去台灣?我們是不得已才去的啊!」
萬大明只回答:「去看看。」就什麼都不說了。從上了這艘船,他就沒說過幾句話。
「漳州大仔,」另一人說:「你這身工夫是哪兒學的?」
「少林寺。」
這些莊稼漢子雖然見識不多,但秋收後常有說書先生到村裡說書,一聽說「少林寺」,一些從說書先生處聽來的掌故就躍出腦海。
「大仔!」另一人說:「聽說到少林寺學藝,先要挑三年水,每天挑兩趟,每趟五里路,水桶是尖底的,無法擱下來休息,是真的嗎?」
原先發話的那人又開口了:「我聽說先要在廚房燒火,火鏟有八十斤重,要使得像根稻草那麼輕,才開始練武。大仔,是不是這樣?」
萬大明還是沒有回答,大家不便再問,船艙越來越靜,後來只剩下一片鼾聲。
□□
第二天(四月初九,陽曆五月十九日)一早,熹微的天光從艙口透進來,艙內不再伸手不見五指,這時甲板上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船老大出現在艙口的梯子上,對大家說:「我們就要經過黑水溝了,現在就抓住頭頂上的鐵環,如果船偏向一邊,你們千萬不能跟著摔過去!」這時有人已經睡醒,有人還在夢鄉,船老大把大家叫醒,又吩咐一遍,才匆忙地到甲板上去了。
甲板底下果然釘著一些鐵環,大家抓穩不久,船就顛簸起來,有時猛然偏向一邊,接著又猛然回正,一些暈船的人開始嘔吐。這些莊稼漢雖然初次出海,但早已聽過黑水溝的傳說,每個人的臉色都很凝重,有些人喃喃地禱唸著媽祖娘娘。我國沿海各地無不崇奉天妃,但以閩南地區最為虔敬,有關媽祖的傳說也最多,這和閩南人善於行舟有關,也和較多前往外洋發展有關。
「媽祖婆啊!請您保祐,只要保祐我平安到台灣,以後賺了錢,我就給您添金妝、起大廟。……」
起初只是少數人低聲禱唸,後來變成眾口一致地大聲禱唸,聲浪穿過艙口,連正在甲板上忙碌的船家都聽到了。
這時海水已由澄藍變成黑藍色,還帶點渾濁。原本平靜的海面,似乎變成一條大河,漫無涯際地向北流去。船老大的老婆提著一籃子冥紙,不住地往海裡撒紙錢,一面撒,一面高聲誦唸著媽祖的聖號,祈求天妃施展神力,讓海底龍神不致心生惡念。
船老大望著風向和海面的動靜,全神貫注地把著舵。幾名水手迅速將副桅眠倒,收起篷帆,使船隻容易調度。船老大的兩個兒子隨時拉動主桅的繩索,調整著風帆。水手們放下巨大的船櫓,用力抵抗著潮湧,努力使船不要打橫。
從福建到澎湖,只能利用橫風(西南季風或東北季風),到了黑水溝,強勁的洋流自南而北,和船行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調整不當,當船航行的力量抵不住洋流的力量,船身就可能被沖得打橫,弄不好就會翻船。
在喃喃禱唸聲中,那艘雙桅帆船安然度過西黑水溝。船老大來到艙口,伸頭對大家說:「沒事了!可以到甲板上來了!」
這時太陽已經升高,甲板上的副桅又豎起來,海面風平浪靜,船婆煮的飯剛下鍋不久。大夥在甲板上擺起龍門陣來,正東拉西扯著,船家指著前頭高聲說:「看到澎湖了!」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海天相連處,出現一道黑線。漸漸地,陸地變近、變寬,到了過午時分,已駛進媽祖澳(今馬公)了。
這時(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東南沿海有幾十支抗清勢力,福建一帶幾乎都是鄭芝龍的舊部。順治三年,鄭芝龍降清,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他的部將各立山頭,其中以金門的鄭鴻逵(鄭成功四叔)、廈門的鄭彩(鄭成功族兄)力量較大。這時鄭芝龍的大少爺鄭成功據有鼓浪嶼,已開始嶄露頭角。
在這些抗清勢力的阻擋下,清兵進不了台灣海峽,澎湖成為「三不管」地區。當雙桅帆船進入媽祖澳,在距離海岸一箭之遙處下錨,岸邊是一片沙灘,靠得太近就會擱淺。這時一艘舢舨從岸上划過來,船老大認出是澎湖的巡檢,趕緊和他打招呼。舢舨靠近大船,巡檢帶著幾名吏卒登船盤查,他們都沒薙髮,和船上的人形成強烈對比。
巡檢不到四十,身穿明朝官服,長得又高又壯,頗有點威儀。他一上船,船老大立刻奉上一錠銀子、一封武夷茶、一匹杭綢,連說:「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巡檢大剌剌地收下,掂掂銀子,乾笑幾聲,對船老大說:「你走這趟船,可以賺進多少銀子?」
船老大沒正面回答,只是一臉委屈地說:「出海時又要繳稅又要打點,到了台灣,要給紅毛仔送禮、交稅,您說我還能賺多少?要是碰上海盜,那可是連命都得賠上去啊!」
「得了,得了,你從這些莊稼人身上當然賺不了什麼!誰不知道你們主要靠賣瓷器、茶葉和絲綢給紅毛仔,到了台灣又買砂糖、鹿皮和南洋的胡椒回去賣,我說得沒錯吧?」
船老大又是委屈地說:「您是知道的,我們照例要給鄭家的海路五商交牌餉,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鄭芝龍創設「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由鄭泰(鄭成功遠房堂兄)負責,掌控沿海對外貿易。山路五商總部設在杭州,設「金木水火土」五行,負責採辦瓷器和絲織品等中國特產;海路五商總部設在廈門,設「仁義禮智信」五號,負責貨物出入,並擁有龐大船隊,經營北至日本、南至南洋的海上貿易。鄭芝龍降清後,五商十行仍在運作,成為鄭成功軍費的主要來源。
巡檢看看桅桿:「以你這艘船的大小,牌餉大概是八百兩吧?」
船老大點點頭:「大人說對了,是八百兩。」
「我看,你跑一趟就可以賺回來。」
「哪有那麼好賺啊!」
巡檢沒再接話,他把銀子和茶葉、綢緞交給手下收好,例行性地在船上巡視了一下,臨走,指指那些襤褸漢子對船老大說:
「他們既然要到台灣,乾脆讓他們把頭髮留起來,何必拖著一條豬尾巴當胡仔?」閩南語胡仔和芋仔同音,後來人們訛為芋仔,已不知其本義了。
船老大謹慎地回答:「這要看他們自己了,我不便說什麼。」
巡檢的目光不期然地停在萬大明身上,打量片刻,指著他說:「你叫什麼名子?哪裡人?」
萬大明一開口,巡檢立刻聽出他的漳州詔安口音。「彰州詔安人!」巡檢走向前:「看你這身穿著,不像是到台灣打工的,我說的沒錯吧?」
「不瞞您說,小的是到台灣探望郭懷一郭大爺。」
「那麼,你是國姓爺的人嘍?郭懷一是鄭芝龍的舊部,不可能不和國姓爺往來。」巡檢的語氣一下子熱絡起來。
「不是。」萬大明回道:「小的要是國姓爺的人,就不會拖著辮子了。」
「那可不一定。」巡檢笑著說:「國姓爺的人也有不少薙髮的,我就看過,他派到韃子地區辦事的人都是薙髮的。」
「小的真的不是。」
「好了,兄弟,到了台灣,請替我向郭大爺問候一聲。」巡檢喜歡結交,他見萬大明氣宇軒昂,不是一般莊稼人,就改口叫他兄弟,又對他說:
「上了岸,就到署裡坐坐吧。澎湖風沙大,沒什麼出產,我那兒有一罈花雕,是跑船的送的,就來喝一杯吧!」
「小弟恭敬不如從命。」萬大明久走江湖,當然懂得拿捏進退。
巡檢拍拍萬大明的肩膀,說聲「兄弟,我等你啊!」就帶著幾個吏卒離開了。
巡檢剛下船、坐上舢舨,船老大就小聲對萬大明說:「這小子自封巡檢,一向趾高氣揚,沒想到會和你稱兄道弟!可見你來頭不小,彰州仔,你真的是國姓爺的人嗎?」
「不是。」萬大明頭也不回地收拾行李去了。
□ □
雙桅帆船只在媽祖澳停靠一天,第二天(四月初十,陽曆五月二十日)下午就要離開。船家放下舢舨,船老大帶著兩個兒子和萬大明上岸,他把萬大明送到巡檢衙署,和兩個兒子到媽祖廟進香,祈求天妃娘娘保祐,順便到附近的水井汲取些淡水。海上行船,只要靠岸,不論船上缺不缺水,都會補充些淡水,這是討海人(閩南語)的習慣。
媽祖澳是個小漁港,只有媽祖廟附近有些低矮的房子,看不到什麼樹木,景況甚是荒涼。巡檢衙署建在海邊,比一般民房大不了多少。巡檢早已吩咐手下準備菜餚,萬大明帶來一瓷罈冬菜,在缺少蔬菜的澎湖,這可是珍饈美味。
巡檢招呼萬大明落座,他的幾名親信作陪,幾杯下肚,話匣子就打開了。
巡檢敬萬大明一大杯,說:「不瞞老弟,我這個巡檢不是朝廷任命的。甲申之變(崇禎十七年,歲次甲申,明亡),先帝自縊,東南一帶到處興起義軍,澎湖人少,沒力量組織義軍,大家就推我出來,聯絡沿海的義軍自保。我既然擔起這個擔子,總得有個頭銜,澎湖曾設立巡檢司,咱們就把它恢復吧!我把舊衙署整修一下,就當上了巡檢。」
「大哥不要這麼說,」萬大明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在這亂世,朝廷任命的又怎樣?清兵南下,有幾個朝廷命官不開城門投降?如今永曆皇帝還不是封了一大堆爵位,除了國姓爺,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作為。大哥聯絡東南義軍,擋住韃子和紅毛,使澎湖維持大明衣冠,單就這一點,就讓小弟好生佩服。」
「老弟,五年來總算遇到你這個知音!我一看到你,就想結交你這個朋友,我算是沒有看錯。老實告訴大哥,你是不是國姓爺的人?」
「不是。」
「我信得過。那麼你該是詔安萬門的人嘍?」巡檢想套他的話。
萬大明哈哈大笑:「我是真的姓萬,世居詔安城裡,他們共同以萬為姓,在山區九甲地方聚義,大哥您誤會了。」
明亡前後,詔安九甲豪強張要,與一干兄弟聚義,大家都改姓萬,成立萬門,成為漳州地區的一大勢力。萬門的做法,在江湖上獨樹一幟,日後成為反清組織天地會的張本。
萬大明口風很緊,巡檢繼續套他:「說得是。那麼你去找郭懷一,是為的什麼?」
萬大明一抱拳:「到時候大哥就知道了……」
巡檢知道萬大明不肯多說,就打個哈哈:「喝酒!喝酒!」說著自己乾了一杯。
這時一個瘦弱的中年漢子端上來一盤炒蛤蜊,他的目光和萬大明一接觸,隨即低下頭來,倒退了幾步,轉身走出房間。
「這人是誰?」萬大明問巡檢。
「廚房裡打雜的。」
「打雜的?」萬大明語帶詫異。
「那小子姓周,泉州南安人,」巡檢的一位親信說:「大約三年前吧?對了,就是鄭芝龍降清那年,他流亡到澎湖,說他曾經在鄭芝龍家當雜役,巡檢大人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讓他在廚房打雜……」
「如果我沒看錯的話,」萬大明打斷那人的話:「他應該有一身好功夫。」
巡檢的親信哈哈大笑:「哪有可能!廚子天天罵他,沒見他回過嘴。他要是真有功夫,怎會老實的像綿羊?」
巡檢也說:「不瞞你老弟,我是個武生,他有沒有功夫,我不會看不出來。」
「也許我看錯了,」萬大明怕失他面子,把話岔開:「大哥原來是武秀才,小弟失敬了。」
「我本來要到省城參加秋試,後來天下大亂,就考不成了。人說這功名是『一命、二運、三陰德、四功夫』,看來一點也不假。」
一名親信立即逢迎:「要不是天下大亂,以大人的本事,不要說武舉人,就是武進士還不是手到擒來!」
「命啊!」巡檢嘆口氣:「年輕時一心想幹一番事業,沒想到如今只能窩在澎湖!」
正說著,那位廚房雜役低著頭進來,雙手端上一盤炒魷魚,他剛要離開,那位逢迎拍馬的親信把他叫住:
「周仔!這位萬爺說你會功夫,會還是不會?你自己說吧!」
「小的哪會。」他回答時仍然低著頭。
「我來試試!」那位親信一把抓住周姓雜役的上臂,只見他像綿羊一般,沒有任何下意識的反應,就被抓個正著。
那位巡檢親信把周姓雜役拉到近前,對萬大明說:「你看!我一抓,肉和骨頭就分家了,肉這麼鬆,哪會有什麼武功?」
萬大明一直注視著周姓雜役,聽巡檢親信這麼一說,知道自己沒看走眼。內家功夫講求一個「鬆」字,周姓雜役已鬆到骨肉分離的程度,足見內功修為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沒想到在這偏遠的澎湖,竟然遇到如此高人,不免感慨萬千。
周姓雜役年約四十,身材中等,臉色枯黃,鬚髮微微卷曲,萬大明陡然想起一個人,隨即請那位巡檢親信鬆手,拱手對周姓雜役說:
「這位大哥,我向您打聽一個人,鄭芝龍的四大護院之一,病尉遲周道存您可認識?」
鄭芝龍安海大宅的護院何止百人,但武功最高的有四人,病尉遲週道存就是其中之一。
周姓雜役神色略顯激動,但隨即恢復平靜,不注意的話不會察覺,他低著頭囁嚅地回答:「回這位大爺,小的在鄭府當雜役,地位低下,哪認識什麼護院?」
萬大明長嘆一聲:「國破家亡,英雄豪傑隱的隱,藏的藏,如果都能像國姓爺一樣挺身而出,大明江山就恢復有望了。」
周姓雜役再次略顯激動,但表面不容易看出來,他低著頭收拾一下桌上的菜屑,然後轉身退出。
「老弟,你懷疑周仔是鄭芝龍的護院?」巡檢武生出身,不是江湖中人,並沒聽過病尉遲的名號。
「不是,當然不是。」萬大明知道隱逸之士別有懷抱,不願讓人識破,故意說:「我想起鄭芝龍降清以後,他手下的能人異士都不知哪裡去了,一時有感而發,才那麼說的。」
「是啊!」巡檢也說:「鄭芝龍統領一、二十萬大軍,竟然不戰而降,他當年縱橫海上的霸氣哪裡去了?」
「這是咱們大明的氣數。」萬大明說:「鄭芝龍為了保住家業,不惜投降,結果什麼都沒保住,清兵到了安平,夫人田川氏自縊。不過,要是他不投降,國姓爺的母親翁氏(田川氏)不自盡,國姓爺就不會起兵抗清。古人說『禍福相倚』,是禍是福一時還很難說。」
□ □
萬大明回到船上已近掌燈時分,海面泛起燐燐火光,大家正觀望著,船老大往海裡撒些冥紙,對大家說:「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唐山過台灣,未過死二三?』」
大家不約而同的點頭,這句俗諺閩南一帶人人耳熟能詳。船老大繼續說:「從唐山到台灣,還沒到澎湖,就有許多船在西黑水溝翻了,這些鬼火就是淹死的冤魂變的啊!」
船老大說得很認真,把那些襤褸漢子嚇得默不作聲。隨著天色變暗,海上的鬼火愈來愈亮,特別是浪濤拍打船身時,激起的鬼火格外明亮。船老大又撒些冥紙,說:「冤魂看到船,就想起翻船的事,真悽慘啊!」
船老大的話讓大家心裡發毛,一個個躲進艙裡,萬大明最後一個進艙,他不是多愁善感之人,也不免為淹死的冤魂難過。那些襤褸漢子都在談論黑水溝的凶險,萬大明的思維卻回到日間的所見所聞,他幾乎已可確定,那位周姓雜役就是鄭芝龍的四大護院之一──病尉遲周道存。哀莫大於心死,國家亡了,許多人的心也死了,像周道存這等高手,竟然隱匿在澎湖當雜役,不能不讓人傷痛。
□□
一夜無話,第二天(四月十一日,陽曆五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