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學刊收錄文章4篇,包含3篇研究論文和1篇專題報導,其內容均與交化資產保存維護議題相關,其主要面向有二,一是與文化保存相關之論述,以雷射應用於文化資產清潔的處理評估;二是以文化資產為著眼點,其研究目標不僅是文化資產本身,同時也著重於分析該文化資產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雷射應用於文化資產清潔之臨界能量研究〉一文旨在分析雷射在文化資產清潔之應用。由於雷射的能量不具累積性,不易造成一般機械力清潔法與化學藥劑清潔法所導致的文物損壞或材質汙染等後續損害,因而成為文物清潔的常用方法。作者以紅銅、黃銅、304不鏽鋼、316不鏽鋼、青斗石、花崗岩、大理岩、沙岩、紅陶片、白瓷片、福杉、紅檜、傳統彩繪及現代彩繪等不同材質的試片進行實驗,用以檢測不同材質可承爱的Nd:YAG雷射的臨界能量密度。其實驗結果顯示,在前述各種研究材料中以石材與木材類試片的承受度較高,彩繪類試片的承受度則是最低,相關結論可作為未來進行文化資產雷射清潔工作之參考。
〈臺中市萬和宮金屬鐘研究——試論其所反映的產銷問題〉一文乃藉由臺中市萬和宮的兩座金屬鐘,探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臺灣大型金屬鑄器的產銷與貿易。萬和宮位於舊稱「犁頭店街」的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因主祀媽祖的緣故,當地慣以「老大媽」稱之。宮內擁有分別於清末道光年間與日治時期昭和年間鑄造的兩款金屬鐘。作者分析兩座梵鐘的鑄銘、工藝、材質與鑄造工匠後,推測金屬鐘為在地居居民自行籌資訂製。其中,道光年間購入的第二類波浪口姓鐵鐘是從福州蓮宅輸入,昭和年間購入的青銅平口鐘則是聘請京都名匠打造而成。
至於〈十九世紀馬偕宣教師宅之探討〉一文,主要利用馬偕當年在臺灣宣教的歷史文本,瞭解在其傳教過程中,住宅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及重要性。另外,搭配田野調查記錄馬偕住宅的現況,繪製平面圖、立面圖、3D立體圖,以釐清建築體的特色、當年興建、使用中的考量與決策。馬偕為臺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創始者’在臺傳教期間長達24年。1871年來臺並在淡水落腳後,曾輾轉搬遷一段時間,直至18%年宣教師宅落成才安頓下來。作者認為,研究馬偕故居不僅能得知國外宣教師面對臺灣氣候多變和熱帶傳染疾病威脅時生活住所的考量,以及後續使用所進行的整修與調整’也能藉此探討異地住宅對於外國宣教師所代表的意義。
〈雷射應用於文化資產清潔之臨界能量研究〉一文旨在分析雷射在文化資產清潔之應用。由於雷射的能量不具累積性,不易造成一般機械力清潔法與化學藥劑清潔法所導致的文物損壞或材質汙染等後續損害,因而成為文物清潔的常用方法。作者以紅銅、黃銅、304不鏽鋼、316不鏽鋼、青斗石、花崗岩、大理岩、沙岩、紅陶片、白瓷片、福杉、紅檜、傳統彩繪及現代彩繪等不同材質的試片進行實驗,用以檢測不同材質可承爱的Nd:YAG雷射的臨界能量密度。其實驗結果顯示,在前述各種研究材料中以石材與木材類試片的承受度較高,彩繪類試片的承受度則是最低,相關結論可作為未來進行文化資產雷射清潔工作之參考。
〈臺中市萬和宮金屬鐘研究——試論其所反映的產銷問題〉一文乃藉由臺中市萬和宮的兩座金屬鐘,探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臺灣大型金屬鑄器的產銷與貿易。萬和宮位於舊稱「犁頭店街」的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因主祀媽祖的緣故,當地慣以「老大媽」稱之。宮內擁有分別於清末道光年間與日治時期昭和年間鑄造的兩款金屬鐘。作者分析兩座梵鐘的鑄銘、工藝、材質與鑄造工匠後,推測金屬鐘為在地居居民自行籌資訂製。其中,道光年間購入的第二類波浪口姓鐵鐘是從福州蓮宅輸入,昭和年間購入的青銅平口鐘則是聘請京都名匠打造而成。
至於〈十九世紀馬偕宣教師宅之探討〉一文,主要利用馬偕當年在臺灣宣教的歷史文本,瞭解在其傳教過程中,住宅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及重要性。另外,搭配田野調查記錄馬偕住宅的現況,繪製平面圖、立面圖、3D立體圖,以釐清建築體的特色、當年興建、使用中的考量與決策。馬偕為臺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創始者’在臺傳教期間長達24年。1871年來臺並在淡水落腳後,曾輾轉搬遷一段時間,直至18%年宣教師宅落成才安頓下來。作者認為,研究馬偕故居不僅能得知國外宣教師面對臺灣氣候多變和熱帶傳染疾病威脅時生活住所的考量,以及後續使用所進行的整修與調整’也能藉此探討異地住宅對於外國宣教師所代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