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影響國人的生活、工作及投資,長久以來政府堅定地認為經濟成長與出口貿易是帶動一切向上的原動力。雖然物質生活水準提升了,環境卻遭受嚴重的破壞,同時也醞釀台灣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與勞動市場上的嚴重失衡。80 年代初期,產業外移與資金流出引發了「空洞化」問題;90年代金融自由化,金融體系脆弱體質面臨挑戰;2002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入產業結構調整的緊要關頭;美國次級房貸引爆世界金融海嘯,影響深遠,2012年歐盟債券的信評危機,餘波盪漾,沒有停止的跡象。 上述的經濟動盪,雖然經濟理論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濟學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基本的解釋。本書內容的選擇,考量一般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學生的專業,以便連結「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等課程。因此,以經濟學基本認識為起點,並介紹經濟分析的基本工具,方便經濟理論的說明。內容架構分為個體理論、總體理論與現代經濟問題,個體經濟學是透過價格機制分析市場的均衡水準,以邊際分析法解釋消費者與生產者追求效用極大化、成本極小化的過程;總體經濟學是以國民所得決定理論分析一國的經濟成長、就業、物價水準等課題;現代經濟問題則是以金融、貿易等應用經濟領域為重點。最後,介紹各學派的經濟思想,經濟理論反映當時的經濟問題,是時代的產物。當新的經濟問題發生時,往往新的理論就會孕育而出,學問的發展無法斷絕與過去的關係,正所謂:「隔千里之遙而互通聲息,距千載之後而傳授知識。」全球化下的國際環境,使得經濟波及更勝以往,經濟學之訓練實有助於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