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竹書紀年》與夏商周年代研究」為總題。
首篇〈汲塚竹書與古本《竹書紀年》〉,主要介紹古本《紀年》的出土、整理和流傳情況,皆概括言之,欲使讀者有個大概的瞭解,以為後面各篇的鋪墊。
次篇〈今本《竹書紀年》的纂輯和來歷〉,由於古本《紀年》早佚,現存的佚文又十分有限,而且多已失去紀年,因此現在要恢復古本《紀年》原載的年代,必須首先弄清今本《紀年》的衍傳源流,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此下三篇分別考求三代的年代,但採取了由近及遠的編排,先西周,後商、夏,這也是歷來研究三代年代的一種習慣,亦即由已知推未知的一種程式。所有討論皆以《紀年》為主,然又不限於《紀年》,大凡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爭議亦據所知擇要入之,故可看作是對三代年代學的一次綜合探討。所得結果仍落實於古本《紀年》,而這結果也就代表了作者目前對三代年代的一種基本看法。最後編錄了〈校訂《竹書紀年》夏商西周大事年表〉一篇置後,稍備一格,以存息壤之念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古本《紀年》的佚文,著重分析、考證今本《紀年》的記載,而以魯國紀年為主要參照系,力求恢復古本《紀年》原載的年代,同時盡可能地利用其他文獻史料和金文史料,以驗證《紀年》原載年代的可信性或失誤之處。基於上述思路,本書的結撰即主要圍繞《紀年》展開,目的在通過對《紀年》的爬梳、校訂和發掘,深入探討夏、商、西周的年代。
首篇〈汲塚竹書與古本《竹書紀年》〉,主要介紹古本《紀年》的出土、整理和流傳情況,皆概括言之,欲使讀者有個大概的瞭解,以為後面各篇的鋪墊。
次篇〈今本《竹書紀年》的纂輯和來歷〉,由於古本《紀年》早佚,現存的佚文又十分有限,而且多已失去紀年,因此現在要恢復古本《紀年》原載的年代,必須首先弄清今本《紀年》的衍傳源流,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此下三篇分別考求三代的年代,但採取了由近及遠的編排,先西周,後商、夏,這也是歷來研究三代年代的一種習慣,亦即由已知推未知的一種程式。所有討論皆以《紀年》為主,然又不限於《紀年》,大凡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相關爭議亦據所知擇要入之,故可看作是對三代年代學的一次綜合探討。所得結果仍落實於古本《紀年》,而這結果也就代表了作者目前對三代年代的一種基本看法。最後編錄了〈校訂《竹書紀年》夏商西周大事年表〉一篇置後,稍備一格,以存息壤之念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古本《紀年》的佚文,著重分析、考證今本《紀年》的記載,而以魯國紀年為主要參照系,力求恢復古本《紀年》原載的年代,同時盡可能地利用其他文獻史料和金文史料,以驗證《紀年》原載年代的可信性或失誤之處。基於上述思路,本書的結撰即主要圍繞《紀年》展開,目的在通過對《紀年》的爬梳、校訂和發掘,深入探討夏、商、西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