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傑出台灣人士簡傳匯編》:『出類拔萃─海內外傑出人士篇』(第二輯) | 拾書所

《日治時期傑出台灣人士簡傳匯編》:『出類拔萃─海內外傑出人士篇』(第二輯)

$ 261 元 原價 330
●引言●

1919年首任台灣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提出「同化政策」及「內台融合」政策(內指日本本土台指台灣)。1922年教育改革,提出「日台共學」口號。1937年小林躋造總督推動「皇民化運動」;即是「同化政策」進一步深化和實踐。

本匯編資料全部採摘自1916年至1943年,所出版十六種「士紳鑑」。其主旨在宣揚「同化政策」及「內台融合」精神。即是以「同化政策」各種標準,衡量當時台籍士紳,如是「楷模」,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立傳表揚。作為一般民眾學習的榜樣。

本簡傳匯編第二輯「出類拔萃」:「海內外傑出人士篇」,選出287筆簡傳:

1. 日治官派最高民意代表:總督府評議會員29名
2. 通過國家高等普通考試任官職的台籍官員25名
3. 取得律師資格的「辯護士」38名
4. 學有專精榮獲博士學位者38名
5. 留學日本婦女專業人士31名
6. 東西洋畫家書法家9名
7. 在日本展其抱負者40名
8. 在中國大陸發展者72名
9. 在香港澳門及馬來亞發展者5名

如吳文星教授所言,「同化政策」教育目標是灌輸台人「日本優越,亞洲落後」(包括「中國」)的價值觀。此種價值觀如今仍然深植一些台籍人士內心。這可能是海峽兩岸中國人,難跨越的「心理鴻溝」。

●編輯緣起●

1984年本人主持「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提出:「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華人領袖研究」計劃。這項構想是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老師「馬來亞麻坡地區華人領袖研究」,以及美國康乃爾大學Willian Skinner教授「泰國華人領袖研究」而來的。即以領袖群的個人出身背景以統計分析方法,描述華人在殖民政權之下,如何應順異族政策,出類拔萃,領導群倫。

在開始著手蒐集相關資料時,發現日治時期,自1916年起至1942年止,約出版28種各類「士紳名鑑」,日台並舉,估計總登錄人數超過數萬人,記載詳細豐富,洋洋大觀。在出版印刷書籍技術及成本遍高的廿世紀初期,日治台灣能是全世界海內外地區,出版華人人物傳記檔案最豐富的地方。李老師及Skinner 教授研究,是靠田野調查,問卷調查,數量在500筆左右。無完整人物傳記資料可參用。

南洋所同仁走訪全台灣舊書肆及攤位,收購到其中十六本。(詳參閱本資料庫參考書簡介)。南洋所以當時開發之八位元電腦,加插中文字形卡片,開始整理十六本台灣士紳書籍。1984年至1988年初步完成輸入5800多筆台灣人士紳資料;印出A3頁面廿八本稿本。

1984-1987年永和秀朗蔡正儀先生鼓勵支助,1993年由台中地產商賴銀樑先生出資協助,政治大學政治系陳義彥主任協助;再組工作小組,重新校對,使用Dbase III+資料庫軟體,將檔案輸入十六位元電腦。2006年南投國立暨南大學資訊中心,協助轉檔至視窗之Access軟體。

2008年5月,本人在雅虎建立《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稿本)公開發佈此資料庫。2013年11月,雅虎停止此項服務,遷至「隨意窩」,迄今點閱超四十六萬人次。2014年3月,本人將資料庫,捐贈給母校國立政治大學總圖書館,國史館,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8月11日起選入近史所「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對公眾開放。

使用此資料庫,本人完成著作有三本:
1. 楊建成著:《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代450 位台灣人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龍文出版社,1995
2. 楊建成編著:《古早台灣人著名醫師圖文鑑 1895-1945》。俊傑書局出版,2002/12
3. 楊建成編著:《日治時期傑出台灣人士簡傳匯編》第一輯「保正篇」

本人再運用此資料庫,繼續編輯出版:《古早傑出台灣人士簡傳匯編》,預計分四輯出版

第一輯:基層總管:保正篇(1126筆簡傳)已出版
第二輯:出類拔萃:總督府評議會員、高普考及格俊秀、台灣人執業律師(辯護士)、東西洋畫家、傑出婦女、榮獲博士學位者、在日本中國大陸及海外發展者,已出版
第三輯:鄉野逸士:藝術家族、秀才遺老(400多筆簡傳)
第四輯:本土富豪:億萬巨富、百萬之家、萬元小康(700多筆簡傳)

編者係平民文史工作者,嘗以恢復歴史真實為己志。希望所編輯出版之古早台灣英傑叢書,如時光隧道,恍惚間將讀者帶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台灣,以當時價值標準,來了解古早英傑們可歌可泣的陳年往事。至於如何評價眾多浪淘盡的英雄美人,則留給有政治眼光的朋友吧。

楊建成 謹識

●編輯凡例●
1、 本書引用資料,係摘錄及摘譯自十六本日治時代出版之台灣士紳名鑑;詳見:《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資料庫》(下稱「楊氏資料庫」)十六本參考書目及內容簡介。其中兩本中文十四本日文。

2、 楊氏資料庫分成十三個項目摘記各書敘述某名士資料;姓名,別號,日文姓氏,出生年月日,本籍,住所,家庭,資產,學歴,經歴,特殊事蹟,資料出處,備註。有記載即摘錄,無就留空欄。匯集該名士簡傳。

3、 「備註」欄位內,是將各引書衝突記載,加予保留,供讀者參考:例如:某士紳住所在台北,另一記載在嘉義,本文選「台北」,備註欄位內列出另一書記載係「嘉義」。

4、 年代一律將「明治」,「大正」,「昭和」日本紀元改用西元,方便閱讀。「經歴」欄記載如有明確年代者,抬頭註明年代,再述其職銜。無明確年代記載的職銜,排列在有年代職銜之後,供參考。

5、 就讀學校,原書表示刊行時係「在學中」,非肄業或畢業,本書祇記載學校名稱。

6、 姓名後加(1或2)者,表示在本資料庫中另有同名同姓者:例:「吳石麟1」,表示資料庫內有另位「吳石麟」檔案。

7、 本書摘錄原書各種職稱,勳奬名稱,獎賞頌辭,皆儘可能採用日文「漢字」表達,不再改譯成中文方式,以免失真。

8、 本書「姓氏序」係使用電腦排序,即文字內碼排序,與一般「姓氏筆劃序」略有不同。每位保正姓名前有「第***筆」字樣;此係電腦檔輸出流水號;茲為方便讀者檢閱,將同「姓」者搬遷集中為一群體。保留此流水號備日後查核之用。

9、 1920年10月「地方制度改正」以前日治台灣行政劃分變動多達8次;如以五州三廳地區將本書「保正簡傳」分列,則1920年開創期200餘筆「保正簡傳」排除在外。故本書使用「姓氏序」排列簡傳。

10、 「楊氏資料庫」採摘自十六本士紳鑑,出版年代在1916﹣1943年之間。各書記載有期限,編寫必有錯漏,在建檔摘記過程中,不免繆誤。雖經三度校閱,不能保證「全無錯失」。惟在每筆簡傳之「資料出處」欄,各引書頁碼部份,特別查對原著,誤率在千之五以下。用以方便讀者查閱原書。

11、 本書謹摘錄各保正簡傳文字部份,約百分之七十列傳人士,原書附有玉照。有興趣者可逕上網查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資料庫》」及《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