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本書試圖通過「人間教育學」、「事件教育學」與「敘說教育學」的系列性討論來探索教育學「新可能性的可能」,並聚焦思考「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如何可能由「開創的教育學」來轉化、促成。
本書首先以「人間教育學」的宣稱,召喚我們重新回到教育學的相遇關係與教育問題的發生現場來「人文化」教育學知識,藉以開創教育學現場知識的世界性與真實性;其次,藉由「事件教育學」的主張,本書嘗試呼應當代歐陸哲學「返回真實」與「內在性」概念的思潮動向,並提出教育學應著眼於生命的流變本質,掌握事件在「敞開存有之域」上具有的本體論意涵;繼之,本書回應「敘說教育學」的當代發展,不但關注敘說在主觀世界的意義賦予與共同體織組上的潛力,更關注做為理解主體內在性開創經驗通道的可能性;最後,本書回顧創業研究中的開創取徑,企圖以「開創的教育學」來強調學習本質上的開創,以及探究開創如何成為主體性與世界性真實的創造性實踐歷程。
通過「開創的教育學」,本書期盼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寬廣的教育學世界,看見學習歷程中持續的流變與創造:從個體生命的內在性出發,邁向真實開創的無限可能.......?
【推薦序】馮朝霖/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2014年是值得追憶的一年,特別是因為這一年的時代標籤乃是「推倒高牆」,首先是慶祝推倒柏林圍牆25週年,緊接著是柯文哲號召台北市民推倒藍綠高牆,開啟台灣民主的新頁!
對台灣教育歷史的特殊意義而言則是立法院通過了《實驗教育三法》,推倒阻礙台灣人民進行教育多元實踐與自由創新的高牆!
有了以上的認知,就深感育忠教育哲學大作《開創的教育學》在2015年的問世似乎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見證育忠的哲學智慧的確走在時代的前緣!我曾經指出尼采的《精神三變》哲學引領二十世紀教育學典範從「傳統取向」過度到「批判取向」,最後則演進為「另類取向」!台灣教育在1990年代從傳統過度到批判取向,2014之後則顯然逐漸向另類創新靠近,換言之,當前台灣需要的是具有豪氣與創意的教育學,因此我欣賞育忠在本書中的開門見山式宣告﹕
我們似乎需要另一種的教育學,是關於未來的想像與創造,而且不能一直停留在想像層面的創意發想與遊戲自嗨,而必須是與真實具體接壤、對真實有所對應的具體作為,是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關於這樣的教育學想像,在本書中,即以「開創的教育學」來加以命名。
育忠在本書中引用《眾神的學校》一書的語句彰顯「開創教育學」的精神﹕「整個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成為自己的主人,撰寫自己的命運」,而如此的宣稱與Nietzsche「強力意志」的教育主張如出一轍,尼采指出「作你自己:你一點也不是現在所作、所想及所欲求的你」,又說「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Du sollst der werden, der du bist.)
但讀者也許因此會將本書解讀為單純是「存在美學」(Aesthetics of Dasein)的說項,但這樣恐怕乃是忽視了「開創的教育學」建立在所謂「人間教育學」基礎的論證,書上說﹕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從人間(inter-being)重新接引的教育學開創動力,以「人間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知識重構的命題,重新回到教育學問題的發生處,以人間的教育學現場作為開創的倫理學關懷…必須觀照到人類生命的根本生存處境,某種共存互依的共同體、棲居在某種眾生之間的世界性真實。
在這樣的有機性理路上,我看到育忠的開創教育學與我近來主張的「教育美學三重奏」確有共鳴,也就是我們都同時體會到存在美學、公民美學(civil aesthetics)與生態美學(ecological aesthetics)三重奏在「後教育學」方向上的悠揚旋律。這樣的默契或許與我們都喜歡回教古詩人魯米(Rumi)有關,因此,我想用魯米的以下一段詩句一方面慶賀育忠此書的問世,一方面也用來表達我對本書理解後的連想﹕
萬物有其根源
在隱蔽的世界。
形式容或變異
本質始終如一。
燦爛景像終將消逝,
甜蜜話語也會退色,
卻毋庸傷心,
它們的根源卻是恆常,
成長,延展…
給出新的生命與喜悅。
你何以悲泣?
那根源就內在於你
且宇宙全部
皆從其中躍現。
根源滿溢,
活水長流;
何必悲泣,
啜飲滿溢!
勿思祂終將乾沽,
祂是無盡海洋。
本書試圖通過「人間教育學」、「事件教育學」與「敘說教育學」的系列性討論來探索教育學「新可能性的可能」,並聚焦思考「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如何可能由「開創的教育學」來轉化、促成。
本書首先以「人間教育學」的宣稱,召喚我們重新回到教育學的相遇關係與教育問題的發生現場來「人文化」教育學知識,藉以開創教育學現場知識的世界性與真實性;其次,藉由「事件教育學」的主張,本書嘗試呼應當代歐陸哲學「返回真實」與「內在性」概念的思潮動向,並提出教育學應著眼於生命的流變本質,掌握事件在「敞開存有之域」上具有的本體論意涵;繼之,本書回應「敘說教育學」的當代發展,不但關注敘說在主觀世界的意義賦予與共同體織組上的潛力,更關注做為理解主體內在性開創經驗通道的可能性;最後,本書回顧創業研究中的開創取徑,企圖以「開創的教育學」來強調學習本質上的開創,以及探究開創如何成為主體性與世界性真實的創造性實踐歷程。
通過「開創的教育學」,本書期盼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寬廣的教育學世界,看見學習歷程中持續的流變與創造:從個體生命的內在性出發,邁向真實開創的無限可能.......?
【推薦序】馮朝霖/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2014年是值得追憶的一年,特別是因為這一年的時代標籤乃是「推倒高牆」,首先是慶祝推倒柏林圍牆25週年,緊接著是柯文哲號召台北市民推倒藍綠高牆,開啟台灣民主的新頁!
對台灣教育歷史的特殊意義而言則是立法院通過了《實驗教育三法》,推倒阻礙台灣人民進行教育多元實踐與自由創新的高牆!
有了以上的認知,就深感育忠教育哲學大作《開創的教育學》在2015年的問世似乎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見證育忠的哲學智慧的確走在時代的前緣!我曾經指出尼采的《精神三變》哲學引領二十世紀教育學典範從「傳統取向」過度到「批判取向」,最後則演進為「另類取向」!台灣教育在1990年代從傳統過度到批判取向,2014之後則顯然逐漸向另類創新靠近,換言之,當前台灣需要的是具有豪氣與創意的教育學,因此我欣賞育忠在本書中的開門見山式宣告﹕
我們似乎需要另一種的教育學,是關於未來的想像與創造,而且不能一直停留在想像層面的創意發想與遊戲自嗨,而必須是與真實具體接壤、對真實有所對應的具體作為,是在真實中體現的創造實踐,關於這樣的教育學想像,在本書中,即以「開創的教育學」來加以命名。
育忠在本書中引用《眾神的學校》一書的語句彰顯「開創教育學」的精神﹕「整個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成為自己的主人,撰寫自己的命運」,而如此的宣稱與Nietzsche「強力意志」的教育主張如出一轍,尼采指出「作你自己:你一點也不是現在所作、所想及所欲求的你」,又說「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Du sollst der werden, der du bist.)
但讀者也許因此會將本書解讀為單純是「存在美學」(Aesthetics of Dasein)的說項,但這樣恐怕乃是忽視了「開創的教育學」建立在所謂「人間教育學」基礎的論證,書上說﹕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從人間(inter-being)重新接引的教育學開創動力,以「人間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知識重構的命題,重新回到教育學問題的發生處,以人間的教育學現場作為開創的倫理學關懷…必須觀照到人類生命的根本生存處境,某種共存互依的共同體、棲居在某種眾生之間的世界性真實。
在這樣的有機性理路上,我看到育忠的開創教育學與我近來主張的「教育美學三重奏」確有共鳴,也就是我們都同時體會到存在美學、公民美學(civil aesthetics)與生態美學(ecological aesthetics)三重奏在「後教育學」方向上的悠揚旋律。這樣的默契或許與我們都喜歡回教古詩人魯米(Rumi)有關,因此,我想用魯米的以下一段詩句一方面慶賀育忠此書的問世,一方面也用來表達我對本書理解後的連想﹕
萬物有其根源
在隱蔽的世界。
形式容或變異
本質始終如一。
燦爛景像終將消逝,
甜蜜話語也會退色,
卻毋庸傷心,
它們的根源卻是恆常,
成長,延展…
給出新的生命與喜悅。
你何以悲泣?
那根源就內在於你
且宇宙全部
皆從其中躍現。
根源滿溢,
活水長流;
何必悲泣,
啜飲滿溢!
勿思祂終將乾沽,
祂是無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