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 | 拾書所

(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

$ 593 元 原價 750
《圖書簡介》
本書為記念愛新覺羅‧溥儇(金子弢)先生逝世卅周年而著。先生於1929年在武當山向龍門派第十六代李合林學得“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這一道家武功,並於75高齡的1981年受武當山轄區的湖北均縣體委之邀,傳教此功的套路。限於多方原因,先生在此功的全面性、系統化、理論性這三方面做得不盡完美。本書將此功的基本功、基本動作、套路動作要領等整理編輯,使之成為既含功法又有功理的指導之作,以彌補先生當年之不足。本書欠缺之處,在於此拳路的招式應用之介紹過於簡單。本書之上篇,展示先生生前親、直傳的“二十三式”之精華內容;下篇的第八章,再現了在平凡人生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修煉人——金子弢先生真實的一面。

本書分上篇和下篇,共計八章。

上篇中的第一章,是(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的基礎樁法等。第二章是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和眼法。第三章是此套路動作的詳解。第四章是此套拳術的應用技術簡示。

下篇中的第五章,是任何功夫門派的鍛煉者都須瞭解的內容。第一節是對中國文化、道統文代和中國武術的概括論述;第二節是對傳統練功界的“三調”(調心、調息、調身)的擴展化討論;第三節是練功常用穴位簡介;第四節通過對筆者自編的“樁功身形要求歌”的詮解,展開對站式練功靜態體勢身形要領和原則的討論。

第六章介紹與這套功法鍛煉適配的輔助功法。第七章是“鬆腰”方法介紹和對鬆腰的理論總結。這是正統內練派一直在討論的熱點議題,也是任何功夫門派的修習者,都要達到的身心健康態。第八章是我所聞的金子弢先生的有關身世和他的練功佚事和對金子弢先生的功夫之評;另有對這一流行拳路的現狀之評以及對這一拳種之實際狀況和未來走向的討論。

《敬致讀者》

“(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是金子弢先生於虛歲二十四那年的1929年(民國壹拾捌年),上武當山得傳的道教龍門派功夫拳路。先生於1974年、也就是得此功之傳的四十五年之際,首破當年得傳前的永不傳人之誓言,在他退休居住地、地處南太湖之濱的浙江省湖州市擇人而傳。此拳路正式原名,據先生告知是“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1982年,金先生演示的這一套路,被湖北人民出版社以“武當太乙五行拳”為書名出版。本書以“(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命名,是基於以下理由:

第一、筆者得之於金子弢先生此武術之功之直傳、親傳的年代,是1974年,早於先生受湖北均縣體委之邀傳功的1981年整七年。然三十多年來,在武當山轄區流行的“武當太乙五行拳”已形成不至一個流派,和金子弢先生在退休居住地親、直傳的原始樣版的套路,無論在風格和動作上都已有了難以融合的差異。筆者忠誠於金子弢先生生前所傳之功的原樣本意,不得不在原“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之名前,試加上 “金氏”二字,望有利於從基本功、基本動作、套路動作和要領,直到招式運用,再現這一拳路的本來面貌;並能借此書,從另一角度完善這一拳路的流傳樣本。

第二、據筆者所知,由武漢市武術協會武當武術整理小組編寫、金子弢先生演授、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的《武當太乙五行拳》第一版中的套路動作名稱,至少有一部分,是金子弢先生為公傳此法而整編的。這些名稱,很可能與流傳於武當山道觀紫霄宮的原始同名武功套路的動作之名不完全相一。假設當年武當龍門的此功派的嫡傳秘承支脈還在,在“(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的名下,應用屬於金子弢先生的個人創作之品名,將和嫡傳、秘傳之脈無“版權”之涉。
第三、金先生於1981年前在退休居住地所教的這一拳路中的少許動作,和1982年版的《武當太乙五行拳》中公佈的有些許差異。差異最明顯處是第二十三式這個動作的結束勢:在1981年前所教的第二十三式這個動作,是面向南結束,然後面向南接“收勢”。1982年版《武當太乙五行拳》中第二十三式這個動作的結束勢是面向北,然後接做“反式”(金先生原話),即面向北再做對稱動作的開始式→第一式……第二十三式→結束式,面向南結束。這是金先生受到當時的中國大陸武術界,對傳統套路改良這一思想的影響,一認為,他的這一套路的動作太少;二是,在大多數經改良的新武術套路中,有雙側鍛煉的動作。不過這一設計動機,在1974年到1981年間,金先生確是不至一次向當地的學生們說起過,但沒有督促我們做。原因可能是他的老師也沒有如此要求過。再說,傳統武術側重實際應用,套路動作往往不是很多,也沒有雙側鍛煉的要求。“(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中不設反向、雙側鍛煉項目,以還原金先生出名前所教套路的原旨風韻。

第四、金先生自1929年在武當山得此功後的幾十年中,沒有再和師長李合林或其傳承人做過任何交流。按功夫實踐的規律,金先生此拳路的演示風格已自成體系。在金先生得傳幾十年後所教的拳路之原名前,以“金氏”修飾、限定了拳路的內涵,將不涉套路動作或演示風格與武當山當年的原始樣板的變異之弊。

簡言之,取“(金氏)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之名的做法,是遵循了中國功夫界對功法名稱之定位的規律,也符合功夫界功夫門派劃分的通則。

金子弢(1906—1985),滿族人氏;壯年時皈依道教,道號“玄陽子”。先生曾於武當山紫霄宮得此武當功夫。由於中國大陸自從1966年夏開始了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的這一政治運動,所有傳統文化形式都遭到公開批判並禁止公開出現。直到1973年,中國政府又允許公開推廣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這一政府行為帶出了一個社會現象——被禁止了七、八年的傳統拳術,又能有限度地公開教授了。我於1974年夏認識金先生。那時的他剛剛開始擇人而教、在當時被他簡稱為 “擒撲二十三式”的這套武當風格的內家武術套路。

1979年7 月,中國政府在著名的風景名勝地——地處浙江省德清縣的莫幹山,召開了一個至今唯一的“全國氣功匯報會”。出席會議的最高官,是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總理的陳慕華(女)。這足以說明當時的中國政府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此後,全國範圍掀起一股發掘與搶救經文革十年消失了的傳統武術、氣功等中國功夫形式的潮流,按當時的官語為“民族體育形式”。兼管武術、氣功等中國功夫形式的各地方政府所轄的體育運動委員會(體委)也紛紛應聲而動,將所轄地有聲望的功夫師(武術師、氣功師)逐級選拔、層層上報,參加全國性的民族體育、武術觀摩大會,以在全國範圍內發掘頻臨失傳的各類功夫形式。金子弢先生正是在這一形勢中,被推薦參加1980年在山西太原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

這套武當功法,據傳是武當龍門派內部流傳的武功,歷來不許外傳。金先生基於何因、何由,因偶得之,得之不易,卻又破誓公傳?筆者認為,這是他受到當時所處的中國國內文化氛圍的影響。文革浩劫,歷經十年;結束於一旦,然百廢待興。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內,洋溢著一股奮發向上、重鑄中國輝煌的民族情結。這一情結造就的政治氣氛,使每一個中國人都受到薰陶和感染,有將自己的一己所長貢獻於社會的人,大有所在。金先生自1974年開始擇人公傳這一功法,在他的居住地的地方武術界,幾乎人人知道他有這一特技。他是唯一被所在地的體委層層向上推薦、連續二年(1980和1981)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會的本地功夫師。這是先生能“還願”於武當的外部條件。
從“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這一名稱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套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武術功法。 “武當”,說明這一拳種源於武當山、屬於武當派系,拳路為武當風格。“太乙”之“太”,在此有“比大還多、還大”的“極大”之意;“乙”原為“一”,有“元”(元氣)、“一”(陰陽未判,一氣混元的“一”)的意思;“太乙”就是“太極”,有“極大、原始”的涵義在其中。“五行”即 “木、火、土、金、水”;這是中國古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是屬於自然哲學式的概念名詞,古人用於解釋自然、社會和人體生命。在這一拳路中的“五行”為“五方”之意,即東、西、南、北、中,在套路演練方位這一因素中顯示。“擒撲”之“擒”,在此是擒拿鎖扣、封關(節)閉穴(位)的簡稱,是方法。“撲”是“跌撲”、“摔撲”、“相住就撲”之意,是行“擒”之功的結果(效應)。

曾有學生問筆者,根據流傳至今的傳統拳術套路,動作多為雙數之積,如十八、二十四、三十六等,為何這一拳術套路是二十三個動作?關於此,先生生前並沒解釋,據我所知,也沒有人問過他這一問題。筆者發現,此拳路中,有應用招式二十三個。如果加上“開始式”的虎、獅、熊、鴉雀這四個樁式動作形成的基本樁功,就是二十四個完整的動作架式。按這一點說,這一套路應為“二十四式”,完全合符傳統和當代中國武術界套路招式數量安排的潛規則。

中國文化是以功夫修煉(人體修煉)這一實踐活動奠定的文化類型。道家是史載最早的功夫修煉門派,中國文化有“道修、道統文化”之謂,道修術是道學—中原文化—中華文明的核心實踐內容,也是所有中國功夫形式的核心內容。自從張道陵(西元34—156年)創立以道文化理念為宗旨的宗教團體——“五斗米道”這一道教組織以後,道家走進了宗教之藩蘺。宗教修煉之目的,是為“來生”求福祉,或為了今生修成超自然之體。道教徒的道修術,為此也走入追求“飛昇”、“羽化”這一個人主義色彩相當強烈且神秘化的修煉之徑。

唐朝開國大帝朱元璋篤信佛教,聖差玄奘(西元602—664年)爬山涉水遠赴印度,全面學習大乘派佛教教義。唐朝以後的大朝代是宋朝。宋代的儒家曾提出了“外服儒風,內宗梵行”的主張;道家在宋代提出了“三教混一”,“三教圓融”之口號。“三教”即為道、儒、釋(佛)。道術修煉因此自宋代始,走進了“佛道合一”的修煉通徑。唐後期的鐘離權、呂洞賓創立“性命雙修”的“龍虎丹法”。相傳鐘、呂二道人點化陝西的王重陽。王重陽建立道家全真派;其關門弟子、元朝的丘長春,以自身實踐發展並總結了全真派的修煉方法,並得到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的青睞,龍門派由此一躍,在名聲上超越了當時已有千多年歷史的“五斗米道”的分支“正一派”和“天師派”等道教派別,成為規模最大的道教門派,並被視為道教“正宗”。全真和龍門派是“三教合一”、“佛道合一”精神的成就者。武當山是早期龍門派向南方擴展信仰理念的基地。

元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讓中原之國蒙受國恥的朝代。漢人將中國功夫中的氣修術和武藝、武技結合,創出了“武術氣功”這一新型的功夫形式,開了“功夫救國”之先河。至明朝,武當山的武仙張三豐創“內家拳”,其實質是武術氣功的另一種模式,是從練“形”入手的氣功功夫類別。有關張三豐創“太極十三勢”的靈感來源,武林中有二種傳說:一說,張三豐看到蛇與龜鬥,生“以守為攻”之戰術風格的武當內家拳;另一說,張三豐看到蛇與猴鬥,創出“攻防相兼”的始祖太極拳。金子弢先生生前偏向於後一種觀點。然無可爭議的是:武當風格的內家拳術是仿生拳無疑。這從套路的動作名稱中可窺一斑。

據金子弢先生生前所言,他的老師李合林曾告訴過他:是明朝武當山紫宵宮的龍門派第八代傳人張守信,在張三豐的太極十三勢的基礎上,吸納了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的“五禽戲”功法之精而創的“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據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武當太乙五行拳》中載,龍門派第八代傳人張守信創這一功法,應為明朝的孝宗帝朱佑樘掌政的弘治年間(1488-1504),傳至武當山本宮第十六代的李合林,已是民國年間。至目前為止公開的消息,由李合林親傳的“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的傳人、繼將這一功法公傳於世的人,唯有金子弢先生。先生公傳之功法,以“武當太乙五行拳”之名,被當今中國官方列為武當山功夫門派之首。金子弢先生因此不僅是這一功法在武當山消聲匿跡後再傳出的第一人,而且也是向全社會破誓公傳這一功法的第一人。金先生雖已於1985年作古,但他為發掘、繼承、弘掦武當功夫所做的貢獻,將與武當道文化史、中國功夫史和中國道文化史同在。

筆者得先生主動擇人直傳、親傳這一功法,也合符古道家“師擇徒”而教這一潛規則。筆者自1974至1985年和金先生相處,雖是向金先生學這一武當功法的第二人,卻是他所有學生中學習此功法年數最長、師生關係最緻密的一個。為此,也是得之於這一功法內容最多、最全面的一個。這是筆者撰寫此書最基本動力。算起來這一功法套路創立至今,已有五佰年餘,當是內家功夫中歷史較長的一個。其風格古僕,注重“混元一整體”的鍛煉,從中可猜想,是受到道家混元派思想的影響。據迄今為止的考證,此功當屬正統的宗教功夫術;據傳,此功歷朝歷代只在道教內部傳承。宗教徒靠供養生活的優裕條件,促使了這一拳種和江湖上流傳的拳術相比較,無論其深度和廣度,都有明顯的不同,並且不少幾大特色。這套武術功法,因此實可堪稱內家拳的“活化石”,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當今社會很少有人從小就受到嚴格的中國古典文化的教育或中國功夫的訓練,神(精神、意識)和形(形體、肉體)失去了本有的、天然的結合度,精神和自身形體失之結合緊密的狀態,便被公認為是“正常態”。經年累月地在這種不利於身心健康的錯誤習慣中生活的人,一旦學習這套功法,在身體的運動過程中,要一反“常態”達到拳術規定的要求,若不是以年計的苦學苦練,難以達標。參考江湖派的內家功(形意、太極、八卦),都有勁整、形整、氣整的要求。然,只有形體做到了“整”,有了做“形體整”的體會,才有可能體察由內向外的“勁整”。“勁整”起碼是“氣整”的一種表現和結果。內家拳有“整體發力”的要求和原則,這是內家拳的生命線,其前提和基礎是“形整”,其後盾與動力是“氣整”。金子弢先生在傳授這套武當拳路時,並沒有提到這一點,但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從這一方面深入探討並付之實踐。因為,這是中國功夫鍛煉的一個原則和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違背。若做不到這一點,練這套功就失去了其內練功夫的涵義。當年的武當山李合林不會不重視這一點,否則就不會有金先生親眼所見“相住就撲”的博擊埸面了。

為使有志或有興趣學習的人,從一開始就能從最基本的功法著手,進而較全面地掌握這套功法的全部內容,本書對金先生生前在這套功法教學中反復強調的有關基本功法和基本動作,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和編排。退一步說,即使有一部分人,因某些原因不能學完或不能全面掌握這一功法,光學了本功法的一些基本功法,只要持之以恆,堅持鍛煉,也能收到道術養煉之效應。這一點,當和武當道門的煉(煉武)養(養生)的修煉思想是一致的。功法內涵是修煉思想的反映;修煉思想為功法的創立建立內涵。這就是此套功有煉養兼備之效應的道理所在。本功法“煉”和“養”的雙重效應,還表現在套路的練習上有“武練”和“文練”二種模式。武練有速度和發勁的要求;文練雖沒有這二項,但和慢架太極拳一樣,也不是沒有難度。練養兼備,這是中國武術內家功法的共通點。

筆者習武練氣,純粹出於身心鍛煉之目的。在對武當功法的練習上,也僅僅是一位業餘愛好者,習得之功膚淺如皮毛,本無資格著書傳授道門之功,只是憑著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崇敬之情,憑著將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這一人類非物質遺產發揚光大之心,憑著完成金子弢先生生前想做又沒有做成的傳功之事、之願,萌生將我所知的此功法有關要領、要義、原則和規則,向全社會和盤托出。慮及本書的實用性,筆者對套路中的基礎動作、基礎步法等內容的公示和總結,是從實用出發,並不是純學術性的總結,對一些不太多出現或不太重要的基本動作或步法,本書省略。筆者還慮及電子書的空間佔用和印刷書的篇幅,本書省略了招式運用(套路動作技術運用)方面的詳盡說明和圖示,這或許是造就此書的美中不足的一個方面,在此謹請讀者寬諒。

本書中的基本功、基本動作、應用技術動作、輔助功法等,由筆者的學生袁慶林實地演繹,完成了圖片拍攝,並擔當套路動作演示照的攝影;全書的英文標題及圖片英文解釋,經袁慶林先生的校改;袁先生同時還協助筆者完成本書一些素描圖片的電腦製作。本書的英文前言(Preface),經已有十年以上在美國從事武術教學、畢業於美國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的教育學碩士、同是筆者學生的陳國燁先生的悉心校改,還有本書英文標題的第二次查校。承蒙紐約芳茗軒公司的黃怡曄先生,於百忙之中幫助完成本書第四章招術示範的圖片拍攝。作為著者,謹借本書出版、付梓、發行之際,向給於協助的同道和朋友致以最深切的謝意!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