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淅瀝點滴》是2013年舊作《冷泉聽雨》的延續,將最近三年寫的文章,多半是「閒情隨筆」及「旅遊見聞」,作一整理付梓。大部分的文章曾經刊載在華府新聞日報及存檔在華美老年協會的網站:cassaseniors.org。
「閒情隨筆」都屬記事論事,學習心得,及讀後感。「旅遊見聞」則偏重於報導遊程當地的所見所聞。每次旅遊後,就寫一篇遊記,幫助回憶,也留下了對當地的觀感。世界太大,美景名勝太多,變化也層出不群,今天看到的山川依舊,而當地的人文,交通,城市,鄉村風貌肯定會變。把所見所聞紀錄下來,是一項見證,是一個陌生人對一處陌生地區的見證,希望能作為將來去旅遊的事前參考,及事後比較。
※自序《冷泉聽雨》續集/王永平
2013年出版了《冷泉聽雨》,分送親友後,反應尚屬正面,給我很大的鼓勵。我寫的平實,不花言巧語,也不矯揉造作。這本續集仍本著這個方向,把最近兩三年寫的,作一整理付梓。
這本續集分〈輯一,閒情隨筆〉及〈輯二,旅遊見聞〉。以前曾寫過「人生感言」之類,隨年歲增長,感言不寫了,多說不如少說,盡在不言中。以前也寫「走過的路」,已經走過夠多的路,再沒有爬高,遠走高飛的路要我走了。原以為旅遊無年限,隨心所欲,想去那裏就去那裏。奈何身不由己,旅遊也將適可而止。
我仍然會繼續寫作,有题發揮就動動筆。2016年開始,增加了練習書法,學習鉛筆素描,篆刻圖章及學西班牙語。我還有一批1964-1976的家書需要整理,把那幾年的大事作一個綱要。舊照片整理是既煩重而又瑣碎的事,己經按年歸檔,仍需精簡,放進 CD才算告一段落。是該「收」的時候,開始作「收」的準備。
永平
2016年元月
Potomac, MD 20854
※讀《冷泉聽雨》/劉大為
《冷泉聽雨》始創於《老年燈塔》,形成於《不平隨筆》。全集共收97篇短文佳作。是一部熔「人生感悟」、「旅遊見聞」、「走過的路」、「雜感隨想」於一爐的膾炙人口的優秀散文集。
展卷拜讀,頓感耳目一新,引人入勝。
這部散文集,別具一格,歸納起來,獨具以下特點:
(一)選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洗練,生動活潑。全集97篇散文,均為袖珍精品。
短文三五百字,長文五六千字,字斟句酌,語言明快,或古或今,或雅或俗,皆通達順暢。句式短促,猶如進軍鼓點,令人振奮。無論敘事、抒情、議理、狀物,皆乾脆俐落,痛快淋漓,絕無贅詞冗句。
(二)文章內容廣博,豐富多彩,新穎深邃,充滿哲理。
作者視野廣闊,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踏遍了世界名山大川,飽覽了天下古跡名勝。《冷泉聽雨》,內容涉獵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把讀者帶進一個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置身其中,彷彿走進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令人賞心悅目,興致盎然。
(三)文章風格樸素明快,行文如行雲流水,舒卷自如,渾然天成。
文如其人。閱讀《冷泉聽雨》,仿佛在聆聽作者談話,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全集多處援引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把旁徵博引與作者直抒胸臆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不落俗套。
讀《冷泉聽雨》感慨良多,但筆者辭微筆拙,難盡其意。
開篇的《名利權色趣》,就,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作者援引林語堂的《論「名利權色趣」》一文後,說「我有心電感應」。「名利權色,對我們老年人來說,都是過去式」,「人生快事莫如趣」。「趣有益身心」,「人有人趣、物有物趣、天有天趣」。作者把親情友情歸為「人趣」;把「花草蟲鳥,動物、植物、建築物等都歸於「物趣」;把「山川湖海,沙漠沼澤等自然景物稱為「天趣」;把「打麻將、下象棋、玩電腦一類,稱之為「雅趣」;把信神拜佛稱之為「神趣」。在津津樂道,闡述各種「趣」之後,以六句順口溜作結:
樣樣事情都有趣,人趣物趣加天趣。
教堂佛堂多去去,知趣識趣有生趣。
千萬不要不知趣,儘量避免討沒趣。
在《廉恥不受年齡限制》一文中,援引;顧炎武的《日知錄》:「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該拿的也去拿。「不恥,則無所不為。」不該做的也去做。禮義廉恥,其中恥尤為要。中華五千年傳統道德文化就是禮義廉恥。
閱讀此文,竊以為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更有律己律人的現實意義,發人深省。
在《立大志,做大事》一文中,作者援引蘇軾的《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又引證南宋范曄的《後漢書》「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
但作者不苟同於古人「只有立大志,才能做大事」的說法。指出「這會給年輕人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作者舉出反例證明「很多做過大事的人,當初並沒有立過大志。例如,發明電燈泡的愛迪生,年輕時窮困,唯讀過小學三個月的書,就因愚鈍糊塗被勒令退學,他怎可能立大志?! 但他發明了1099件專利,可做了大事」。再如「南開中學的張伯苓,他是立了大志,有自強之道,端在教育。他從南開中學做起,大部分人最後都是做了小事」。「真正立了大志做了大事的,如美國的華盛頓,中國的孫中山,那是只有很少的幾個代表人物」。
在《旅遊見聞》中,作者饒有興趣寫了 44 篇觀感。把讀者帶到了「神妙的世界」,令人歎為觀止。
其中《老年旅遊》一文中說:「旅遊是老年人最嚮往的活動之一,走出家門,看看這神妙世界。拋開塵世間的煩惱,遊覽各地名勝古跡,是人生快事也。」但作者又幽默地說道:老年旅遊可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哪裡? 別人知道。」旅遊歸來,不知所以。
作者的旅遊是名副其實的「逍遙游」,不僅「身游」,重在「神游」。
如在《逍遙游》一文中,作者指出「老年旅遊倘佯於大自然,那可是天人合一,悠閒自得其樂。」 作者身體力行,踏遍了世界各地名山大川,飽覽了各國名勝古跡,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以《日不落,天不黑的挪威北角》一文為例,跟蹤作者的足跡,聆聽作者的解說,有如身臨其境,頓感耳目一新。——「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這首歌詞,在夏天的挪威北部進入北極圈的北角地區,就不合實際了。那裡每年自5月15到7月30日,兩個半月是「永晝」,「太陽是不下山的」。相反在11月中到明年元月底,「太陽是不露面的」成為「永夜。」這一奇妙的自然景觀,如果沒有身臨其境是難以置信的。在此作者又援引(旅行家)大前研一寫的《旅行與人生奧義》中的描述:「太陽不西沉,景色是難以言喻的美,有如身處幻境,...... 在天地相接的水平線上,混合了金色與暗紅色的淺淡色彩,這是地球上最美的景色」。…
見微知著,作者寫了 44 篇旅遊見聞,各有其妙,果然把讀者帶進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神妙世界」,令人流連忘返。
作者用 10 篇短文概括自己「走過的路」。其中《王懷德其人其事》一文,可看作是作者濃縮的「自傳」。只是筆法跳躍,如「蜻蜓點水」,點到「小學、中學、大學、工作、退休」各階段的「要事」。其中著墨較多的有以下幾筆:
作者說「王懷德是我的一個筆名」,「懷德」是老家的「祠堂名」,由祖父取名為「懷德堂」。「用筆名(寫作)的理由是不希望讀者對我的作品與我個人產生聯想」。「我喜歡舞文弄墨,在小學、中學出壁報,我都欣然參與」,「退休後有時寫寫人生感言小品,希望我寫的是別人沒有寫過的。」「我寫的大部分是我的觀感、雜記、遊記、讀後感等」,「讀後感是我的反芻」。「我寫作確是動了腦筋,字句斟酌,前後邏輯,言之有物,還希望文章通過編輯審查,登在報上,才可能到達讀者面前」。「我寫的不是古人所謂的文章是不朽的盛事...... 都是散文小品,都是真話,不參半句假話」。
談到交友,作者說「我擇友而交,對有惡跡的同學、朋友,敬而遠之。」
談到工作及對待上下級的關係,作者說「我做事負責,絕不馬虎」。「一輩子帶人無數,對下屬公平」,「對上級尊敬,指令照辦。上級都是我的朋友,退休多年,仍保持聯繫」。
談到工作「從大學畢業到退休,在工程界坐了整整 40 年。出國前,在臺灣參與麥克亞瑟快速道路設計」。「在美國就業,先後在芝加哥鋼鐵廠任設計工程師;參與核電廠結構設計兼施工,做了22年」。作者有一首古絕寫自己:「公路高鐵核發電,臺北捷運中和建;半生土木結構業,無悔求進度餘年」。
掩卷而思,竊以為一位曾經功成名就的工程專家,晚年竟然在文壇上舞文弄墨,著書立說,且成就斐然,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為答謝王永平先生贈書,僅以拙詩一首「投桃報李」:
七律「答友人贈書」
緣何惺惺惜惺惺?興致相投靈犀通。
鐘靈毓秀君猶健,涉筆成趣文早成。
華美相聚恨時短,長樂惜別久未逢。
投桃報李千言少,莫笑拙詩鴻毛輕。
《淅瀝點滴》是2013年舊作《冷泉聽雨》的延續,將最近三年寫的文章,多半是「閒情隨筆」及「旅遊見聞」,作一整理付梓。大部分的文章曾經刊載在華府新聞日報及存檔在華美老年協會的網站:cassaseniors.org。
「閒情隨筆」都屬記事論事,學習心得,及讀後感。「旅遊見聞」則偏重於報導遊程當地的所見所聞。每次旅遊後,就寫一篇遊記,幫助回憶,也留下了對當地的觀感。世界太大,美景名勝太多,變化也層出不群,今天看到的山川依舊,而當地的人文,交通,城市,鄉村風貌肯定會變。把所見所聞紀錄下來,是一項見證,是一個陌生人對一處陌生地區的見證,希望能作為將來去旅遊的事前參考,及事後比較。
※自序《冷泉聽雨》續集/王永平
2013年出版了《冷泉聽雨》,分送親友後,反應尚屬正面,給我很大的鼓勵。我寫的平實,不花言巧語,也不矯揉造作。這本續集仍本著這個方向,把最近兩三年寫的,作一整理付梓。
這本續集分〈輯一,閒情隨筆〉及〈輯二,旅遊見聞〉。以前曾寫過「人生感言」之類,隨年歲增長,感言不寫了,多說不如少說,盡在不言中。以前也寫「走過的路」,已經走過夠多的路,再沒有爬高,遠走高飛的路要我走了。原以為旅遊無年限,隨心所欲,想去那裏就去那裏。奈何身不由己,旅遊也將適可而止。
我仍然會繼續寫作,有题發揮就動動筆。2016年開始,增加了練習書法,學習鉛筆素描,篆刻圖章及學西班牙語。我還有一批1964-1976的家書需要整理,把那幾年的大事作一個綱要。舊照片整理是既煩重而又瑣碎的事,己經按年歸檔,仍需精簡,放進 CD才算告一段落。是該「收」的時候,開始作「收」的準備。
永平
2016年元月
Potomac, MD 20854
※讀《冷泉聽雨》/劉大為
《冷泉聽雨》始創於《老年燈塔》,形成於《不平隨筆》。全集共收97篇短文佳作。是一部熔「人生感悟」、「旅遊見聞」、「走過的路」、「雜感隨想」於一爐的膾炙人口的優秀散文集。
展卷拜讀,頓感耳目一新,引人入勝。
這部散文集,別具一格,歸納起來,獨具以下特點:
(一)選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洗練,生動活潑。全集97篇散文,均為袖珍精品。
短文三五百字,長文五六千字,字斟句酌,語言明快,或古或今,或雅或俗,皆通達順暢。句式短促,猶如進軍鼓點,令人振奮。無論敘事、抒情、議理、狀物,皆乾脆俐落,痛快淋漓,絕無贅詞冗句。
(二)文章內容廣博,豐富多彩,新穎深邃,充滿哲理。
作者視野廣闊,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踏遍了世界名山大川,飽覽了天下古跡名勝。《冷泉聽雨》,內容涉獵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把讀者帶進一個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置身其中,彷彿走進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令人賞心悅目,興致盎然。
(三)文章風格樸素明快,行文如行雲流水,舒卷自如,渾然天成。
文如其人。閱讀《冷泉聽雨》,仿佛在聆聽作者談話,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全集多處援引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把旁徵博引與作者直抒胸臆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不落俗套。
讀《冷泉聽雨》感慨良多,但筆者辭微筆拙,難盡其意。
開篇的《名利權色趣》,就,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作者援引林語堂的《論「名利權色趣」》一文後,說「我有心電感應」。「名利權色,對我們老年人來說,都是過去式」,「人生快事莫如趣」。「趣有益身心」,「人有人趣、物有物趣、天有天趣」。作者把親情友情歸為「人趣」;把「花草蟲鳥,動物、植物、建築物等都歸於「物趣」;把「山川湖海,沙漠沼澤等自然景物稱為「天趣」;把「打麻將、下象棋、玩電腦一類,稱之為「雅趣」;把信神拜佛稱之為「神趣」。在津津樂道,闡述各種「趣」之後,以六句順口溜作結:
樣樣事情都有趣,人趣物趣加天趣。
教堂佛堂多去去,知趣識趣有生趣。
千萬不要不知趣,儘量避免討沒趣。
在《廉恥不受年齡限制》一文中,援引;顧炎武的《日知錄》:「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該拿的也去拿。「不恥,則無所不為。」不該做的也去做。禮義廉恥,其中恥尤為要。中華五千年傳統道德文化就是禮義廉恥。
閱讀此文,竊以為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更有律己律人的現實意義,發人深省。
在《立大志,做大事》一文中,作者援引蘇軾的《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又引證南宋范曄的《後漢書》「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
但作者不苟同於古人「只有立大志,才能做大事」的說法。指出「這會給年輕人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作者舉出反例證明「很多做過大事的人,當初並沒有立過大志。例如,發明電燈泡的愛迪生,年輕時窮困,唯讀過小學三個月的書,就因愚鈍糊塗被勒令退學,他怎可能立大志?! 但他發明了1099件專利,可做了大事」。再如「南開中學的張伯苓,他是立了大志,有自強之道,端在教育。他從南開中學做起,大部分人最後都是做了小事」。「真正立了大志做了大事的,如美國的華盛頓,中國的孫中山,那是只有很少的幾個代表人物」。
在《旅遊見聞》中,作者饒有興趣寫了 44 篇觀感。把讀者帶到了「神妙的世界」,令人歎為觀止。
其中《老年旅遊》一文中說:「旅遊是老年人最嚮往的活動之一,走出家門,看看這神妙世界。拋開塵世間的煩惱,遊覽各地名勝古跡,是人生快事也。」但作者又幽默地說道:老年旅遊可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哪裡? 別人知道。」旅遊歸來,不知所以。
作者的旅遊是名副其實的「逍遙游」,不僅「身游」,重在「神游」。
如在《逍遙游》一文中,作者指出「老年旅遊倘佯於大自然,那可是天人合一,悠閒自得其樂。」 作者身體力行,踏遍了世界各地名山大川,飽覽了各國名勝古跡,大開眼界,大飽眼福。
以《日不落,天不黑的挪威北角》一文為例,跟蹤作者的足跡,聆聽作者的解說,有如身臨其境,頓感耳目一新。——「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這首歌詞,在夏天的挪威北部進入北極圈的北角地區,就不合實際了。那裡每年自5月15到7月30日,兩個半月是「永晝」,「太陽是不下山的」。相反在11月中到明年元月底,「太陽是不露面的」成為「永夜。」這一奇妙的自然景觀,如果沒有身臨其境是難以置信的。在此作者又援引(旅行家)大前研一寫的《旅行與人生奧義》中的描述:「太陽不西沉,景色是難以言喻的美,有如身處幻境,...... 在天地相接的水平線上,混合了金色與暗紅色的淺淡色彩,這是地球上最美的景色」。…
見微知著,作者寫了 44 篇旅遊見聞,各有其妙,果然把讀者帶進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神妙世界」,令人流連忘返。
作者用 10 篇短文概括自己「走過的路」。其中《王懷德其人其事》一文,可看作是作者濃縮的「自傳」。只是筆法跳躍,如「蜻蜓點水」,點到「小學、中學、大學、工作、退休」各階段的「要事」。其中著墨較多的有以下幾筆:
作者說「王懷德是我的一個筆名」,「懷德」是老家的「祠堂名」,由祖父取名為「懷德堂」。「用筆名(寫作)的理由是不希望讀者對我的作品與我個人產生聯想」。「我喜歡舞文弄墨,在小學、中學出壁報,我都欣然參與」,「退休後有時寫寫人生感言小品,希望我寫的是別人沒有寫過的。」「我寫的大部分是我的觀感、雜記、遊記、讀後感等」,「讀後感是我的反芻」。「我寫作確是動了腦筋,字句斟酌,前後邏輯,言之有物,還希望文章通過編輯審查,登在報上,才可能到達讀者面前」。「我寫的不是古人所謂的文章是不朽的盛事...... 都是散文小品,都是真話,不參半句假話」。
談到交友,作者說「我擇友而交,對有惡跡的同學、朋友,敬而遠之。」
談到工作及對待上下級的關係,作者說「我做事負責,絕不馬虎」。「一輩子帶人無數,對下屬公平」,「對上級尊敬,指令照辦。上級都是我的朋友,退休多年,仍保持聯繫」。
談到工作「從大學畢業到退休,在工程界坐了整整 40 年。出國前,在臺灣參與麥克亞瑟快速道路設計」。「在美國就業,先後在芝加哥鋼鐵廠任設計工程師;參與核電廠結構設計兼施工,做了22年」。作者有一首古絕寫自己:「公路高鐵核發電,臺北捷運中和建;半生土木結構業,無悔求進度餘年」。
掩卷而思,竊以為一位曾經功成名就的工程專家,晚年竟然在文壇上舞文弄墨,著書立說,且成就斐然,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為答謝王永平先生贈書,僅以拙詩一首「投桃報李」:
七律「答友人贈書」
緣何惺惺惜惺惺?興致相投靈犀通。
鐘靈毓秀君猶健,涉筆成趣文早成。
華美相聚恨時短,長樂惜別久未逢。
投桃報李千言少,莫笑拙詩鴻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