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西 西學中整合刺針法 | 拾書所

中學西 西學中整合刺針法

$ 277 元 原價 350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中西醫整合的手冊,適合中醫針傷科及家庭科醫師使用。

※本書特點※
肌筋膜激痛點,結合經穴及天應穴,中西合用。
以圖表標示解剖,痛因,症狀,穴位,及推拿姿勢。
以乾針(DRY NEEDLING)或水針(再生療法),治療疼痛,穴位精簡。
有效的簡單復健圖解手法,也可以HOMECARE自己練習。

※作者自序※

筆者學習中西醫骨傷科時,臨床上,發現中醫的經穴,天應穴及經外奇穴與西醫的肌筋膜肌痛點,有很大的比率其實是相吻合的;但中西醫各別的關點立論,仍有差異。如同一棟房子,各自開了一扇門,卻看不到對方;筆者編修本書,提供給純西醫背景及純中醫背景的醫師,通往另一扇門的思考指引。

西醫以疼痛處肌肉肌筋膜走向,找出治療點,發病的是那條肌肉肌膜,就找出相應的激痛點,這個點不一定與病人訴苦的位置一樣,有時與中醫經穴吻合,有時也不在經脈上;這個治療點一般都是在同一肢節的近心端;它的學理原因清楚,治療效果明確。

中醫則以疼痛區為中心,在它附近分布的經脈穴位或疼痛點下針,或在遠端上病下治或左病右治,治之以循經取穴,或補母瀉子等等手法;對初學針灸者來說,方法理論相當複雜,在處理疼痛時,容易困惑。

有時這個病灶不一定在疼痛的經脈上,如果疏忽了它在近心端最重要的激痛點,以治療疼痛而言,療效則不如預期。

因此本書整理肌筋膜常見的激發點,比對該處的中醫穴位,這穴位在近代解剖位置往往與病灶肌肉走向是相符合的;以往我們學習針灸時,針灸古籍列出某穴可治此症,這穴位如果並不在疼痛部位的經脈上,不知其因,容易忽略它的功效;如果以肌筋膜走向看,就真相大白;本書以疼痛部位分類;相對於以肌肉分類的書目不同,可以讓針傷科醫師,及西學中醫師,有更簡單明確的方式.不會遺漏有用的治療點;也讓中西醫學相輔相成,更讓妾身不明,不被了解的天應穴,有了新境界。

本書提到的治療工具,有乾針及水針;水針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或PRP,刺激組織,即所謂再生療法(請參考其他學術論述);中醫目前無法使用水針;令人欣慰的是,使用乾針或傳統針灸仍然有效;重點在於是否找到正確點(TP)及有效的技巧(產生局部抽搐反應) 。

希望本書能幫助中醫臨床醫師及推拿師,透過肌筋膜激發點,了解天應穴的來龍去脈,在治療病人時,可以得到更高的效果,融會貫通,讓中醫針傷知識與時俱進。

※天應穴(激痛點TRIGGER POINT)形成的原因及特性※

肌肉、筋骨、臟腑發生病變, 會在身體表面相關的部位,出現反射疼痛點Trigger point。(Travell and Simons 1999) 。這個按壓會出現疼痛的點,就叫阿是穴,也就是天應穴。《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不定穴,又名天應穴,但疼痛便針。」

早在《內經》就指出“以痛為俞”,《靈樞·經筋》。指對於某些病癥,以病痛局部或壓痛點作為穴位進行治療。因這種穴位無定位,所以後世稱為阿是穴或不定穴、天應穴。疼痛的点就是穴位。它即能反應疾病,也能治療疾病。在這些部位,常可以發現 條狀、扁平形、圓形、橢圓、索狀等小節結;通常這是肌肉攣縮,肌纖維形成的緊繃肌帶TAUT BAND。肌肉在放鬆的狀況下 肌纖維的各個肌節SARCOMERE,都有一定長度,正常收縮時,所有肌節會均衡的收縮。一旦有病變引起肌肉攣縮,會形成一段變短的肌節,不再隨著其他肌節均衡的放鬆開來。形成激痛點TRIGGER POINT。

天應穴有的不在經脈上,不在穴位上;有的在經上,在穴位上。天應穴具有反應疾病的特點,病程越長,節結越大,病輕者壓痛反應小,病重者壓痛反應大,病程長者壓痛反應重,病程短者壓痛反應輕。天應穴也可以反應治療疾病的效果,疾病好轉,阿是穴疼痛缓解;疾病未好轉,阿是穴疼痛則無改善跡象;疾病治愈,阿是穴疼痛消失。在治療過程中,阿是穴可作主治穴,也可以與其它穴相配,但有經驗者,通常把阿是穴作為治療疾病的重要方針。

本書討論以肌肉、筋骨為主;其他病因所致疼痛不在討論範圍.如果診斷及治療有疑慮,務請照會相關專科醫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