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大師的人生新論 | 拾書所

南懷瑾大師的人生新論

$ 252 元 原價 280

南懷瑾,台灣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尹衍樑、溫世仁、馬雲等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心靈精神導師
南懷瑾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闡述,為處於劇變時代的人們提供一種人生哲學,一種既出世又入世、既超越又世俗的價值觀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南懷瑾大師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翻譯為世俗話語,就是:「簡單過生活」。
因為簡單,所以不與人結怨,因為結怨要復仇需要用到更多腦容量。
因為簡單,所以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是最美好的生存方式。
因為簡單,所以凡事動手做,勤勞過生活,收穫越多。
因為簡單,所以慾望少,慾望少則煩惱也少。
大師從來不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相反,還很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這也許就是世事雖紛擾,而大師卻活得自在的人生新論!

今日的世界,看似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
但在精神上,也可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
世事紛亂嘈雜,如何自處?
南懷瑾大師說:唯有保持內心的寧靜,懂得享受寂寞,
學習安靜地思考,才能夠留守住智慧的底線。

生活在世上,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自己未來藍圖長什麼樣子,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茫然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想聆聽前人的人生體悟。
而南懷瑾大師無疑是最好的前輩智者。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
雖然有那永遠追求不到的事,卻同李商隱的名詩所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值得永遠閉上眼睛,在虛無飄渺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無之間,該多有餘味啊!

強烈的追求慾望,或許是我們人生的必經路途,然而被世俗牽絆的困擾,卻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大師告訴我們:放寬心胸,忍耐一切不如意,少說空話多做事,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
大師話語不多,卻是字字珠璣。人生走到該體悟的時候,自然會懂得大師話語的珍貴!
南懷瑾先生將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淺出,化深奧晦澀為平易曉暢,向你講述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成敗智慧。
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
南懷瑾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長岐鄉南宅,少習諸子百家之學。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投筆從戎,躍馬於西南邊陲。爾後返蜀,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金陵大學。他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求高僧奇士。曾隱遁於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通讀卷帙浩瀚的《大藏經》。

南懷瑾先生被人稱為「哲學家」、「教授」、「宗教家」、「國學大師」和「禪宗大師」等,他還曾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學界對南懷瑾的評價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如今,南懷瑾先生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但他談儒學,說道家,講禪宗,評世間百態,講解的人生哲理,看似波瀾不驚,卻發人深省。他曾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同時,他生動地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了——沒有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裏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南懷瑾先生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哲學智慧,包括寬恕別人的方式,交朋友的智慧,做學問的要領,謙卑的為人姿態,等等。本書為您一一梳理南懷瑾的語錄,從這些語錄拓展開來,深刻剖析南懷瑾的人生哲學智慧,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