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將中國古典小說推向世界文學之巔的經典評論
開啟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熱潮
中西方漢學近代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代表作───
首度以西方文學研究方法,評析中國古典小說作品的劃時代論述著作
◎中文版校訂───香港嶺南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劉紹銘
◎萬字推薦序───文學大師 白先勇
在1961年首度以英文寫就的評論專書《中國現代小說史》後,夏志清教授將剖析視角更深入了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經典小說,1968年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英文版不只擴大了西文學術界對中國小說的視野和興趣,亦成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大事。英文版出版後,先後有何欣、莊信正、林耀福三位教授的譯文陸續在《現代文學》和《純文學》上發表。
作為西方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權威,夏志清教授所選入的六部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除了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時代也開拓了新境界,並深深影響後來的文學寫作發展,在文學藝術成就上亦各自閃爍著獨特且迷人的璀璨。《中國古典小說》和《中國現代小說史》二書,除了是中國近代文學相關研究的入門必讀之書,亦經常為學界及藝文界所引用論述的評論專書,全書共分七章,由西方文學研究方法切入,全面地對六本中國文學名著作了有系統的評述。書中內容全面,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理論性,從中讀者可以了解到西方學者對中國古典名著的評介。
此外,事隔多年後為了中文版的發行,有幸邀得香港劉紹銘教授為中文版的翻譯書稿校訂,亦收錄文壇大師白先勇的萬言推薦書序。於是相隔三十多年後,中文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在多位學界耆老的悉心翻譯、縝密校訂和推薦下,終於面世。希望這本亦為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的經典論述,也將帶領華人讀者以不一樣的角度,重新認識過往再熟悉不過的經典名著。
《中國古典小說》這部書,宏觀上既縱貫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小說發展史,微觀上又深入作品內涵,細細道出潛藏其中之微言大義、藝術巧思;橫向上更連接西方文化、西方文學,以為借鏡,互相觀照,其架構博大、內容精深而自成體系,應該是夏志清先生的扛鼎之作。這本書本身也早被公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的經典之作。──白先勇
目次
※推薦序╱經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國古典小說》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三國志演義
第三章 水滸傳
第四章 西遊記
第五章 金瓶梅
第六章 儒林外史
第七章 紅樓夢
附錄 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
※中文版 校訂餘話
序
推薦序╱經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國古典小說》
白先勇
夏志清先生在西方漢學界以及中國文學批評界樹立了兩道里程碑:《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與《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中國現代小說史》於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在歐美學界即刻引起巨大迴響。首先這是第一本用英文寫成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從「五四」文學革命歷經三十年代左翼文學運動以至1949年後的共產主義文學,將現代中國的文藝思潮作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介紹及評論。當時由於中共興起,歐美學界對於現代中國研究,開始產生強烈興趣,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反映現代中國政治社會的小說,當然也就成為重要研究部門之一。夏先生這本《中國現代小說史》可謂應運而生,成為美國大學中國小說研究的標準參考書。
1968年夏志清先生的《中國古典小說》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這部書的問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應是劃時代的一件大事。全書共413頁,分七章,首章《緒論》,其餘六章分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及《紅樓夢》,並附論文一篇:《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首先夏先生將書定名為《中國古典小說》便具有深意,現代中國學者慣將「五四」以前的小說稱為「舊小說」、「傳統小說」或者「章回小說」,以示與「五四」以來的「新小說」區別,這些名稱多少都含有貶義,而「古典」,尤其是英文classic 一詞,意指經過時間考驗被公認的經典之作,夏先生將《三國演義》等六部作品稱為「古典小說」,當然就是在肯定這六部小說在中國文學傳統上的經典地位了。事實上夏先生取擇標準甚嚴,他在第1章《緒論》中對中國小說的缺點,作了毫不姑息的批評,與西方小說相比,中國小說,除了《紅樓夢》以外,在藝術成就上,的確有許多不逮之處。但他篩選的這六部小說,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堪稱中國小說的經典,是「此種文學類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時代開拓了新境界,為中國小說擴充了新趣味的疆域,且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發展途徑」。英國文學批評家利維斯(F. R. Leavis)的名著《偉大的傳統》(The Great Tradition),取材極苛,只選了珍•奧斯汀(Jane Austen)、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寥寥數人,作為英文小說家的代表。夏志清先生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這六座中國小說的高峰,先後排列成行,也替中國小說建構了「偉大的傳統」。
「五四」以還,中國學者如胡適、鄭振鐸等人對中國傳統小說都曾作出重大貢獻,但他們的研究多偏向「考據」,而夏先生則側重「義理」。當然,夏先生絕非忽略「考據」的重要,事實上在每一章的開端,夏先生必先將作品各種版本的演變以及小說題材的來源說得一清二楚。因為像《水滸傳》、《紅樓夢》,甚至《儒林外史》,版本的差別,影響內容至巨。但「義理」的批評,才是《中國古典小說》一書的精華所在。
《中國古典小說》的評論準則,大致可分為下面四個方向:
首先是作品的文化意涵。夏先生將作品放置於中國儒、釋、道三流匯合的文化大傳統中,來檢視小說所反映中國哲學、歷史、宗教、社會、政治的各層現象及其意義,而加以詮釋、比較、批評。他所選的這六部小說,都是我們民族文化、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又因其數百年來一直深為廣大中國讀者所喜愛,再加上歷來說書人以及改編戲曲的傳播,早已深入民間,歷久不衰。試看近年來中國大陸改編之《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電視連續劇,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足證這幾部經典小說文化生命力之強韌。這些小說中的典型人物諸葛亮、關雲長、宋江、李逵、孫悟空、豬八戒、潘金蓮、賈寶玉等也早已演變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文化原型了。夏先生以宏觀視野,將這六部小說提升到中國文化大傳統的高度上去替它們定位,這就使《中國古典小說》這部書具備一種恢宏氣度,超越了文學批評的範疇,而擴大為文化論著。
不同於《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體例,《中國古典小說》並非小說史,但所選的六部小說,在中國白話小說的發展上,每一部都是一座往前推進的里程碑,因此,中國小說的演進,亦是此書的重要論點之一。除了在《緒論》中夏先生將中國白話小說的起源演進做了概括的引介之外,在分論中,他又把每部作品在中國小說發展上特殊的貢獻及重要性詳加分析:從《三國演義》到《紅樓夢》,中國小說如何從依附歷史傳說、宗教寓言幻想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寫真,在形式上又如何逐步擺脫說書話本的累贅影響而蛻變成獨立完整的藝術作品。事實上分論每章皆可獨立成篇,是一篇完整的專論,但是六章排列在一起,先後呼應,互相輝映,貫穿四百多年中國白話小說演變的過程,這就使這部書驟然增加了歷史的縱深。因此,《中國古典小說》也可以說是一本中國小說發展史。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小說藝術是夏先生評論作家及其作品所定的最高標準,而夏先生在小說藝術的鑒定上,把關最嚴。他認為巴金、茅盾、丁玲的小說藝術成就不如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所以他們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的地位評價就不如張、沈、錢等人。夏先生本人出身耶魯英文系,當年耶魯英文系是「新批評」學派的大本營,獨領美國學界風騷。「新批評」學派特重文學的藝術形式,對於作品的文字結構審查嚴格。夏先生對於小說藝術所定的標準當然不限於狹窄的「新批評」,但他對小說作品文字結構的嚴格要求,則始終如一。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夏先生最終是把六本中國小說經典當作文學藝術來鑒賞評定的。在這方面,作為文學批評家,夏先生最見功力,這部文學批評,處處閃耀他獨具慧眼的創見。將中國傳統小說當作嚴肅的文學藝術,全面而系統地探討分析,《中國古典小說》應該是首創,替後來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尤其在西方漢學界,奠下根基。
《中國古典小說》是以英文寫成,最先的讀者當然是以西方人為主,而夏先生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恐怕也是有意將中國古典小說推向世界,將中國小說經典擱置在世界文學的天平上,作一個橫向的比較。因此,書中也就大量採用中西文學比較的方法及實例。西方讀者研究中國小說,文化隔閡難免,夏先生在書中引用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妥切比較,使西方讀者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西遊記》,夏先生舉班揚(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與之相較,這兩部宗教寓言,彼此對照,佛教高僧西天取經,與基督教徒尋找天國便有了互相闡明的功效。當然,西方學者很早便對這幾本中國小說產生興趣,而且英、德等譯文的全本及節本也早已流行,但1968年《中國古典小說》的出版,的確在漢學界搭起了一座新的橋樑,引導更多西方讀者進入中國古典小說豐富的世界。……(截選)
文摘
第一章 緒論
研究中國傳統小說的專家學者,若有機會接觸過西洋小說,早晚會發現,組成中國傳統小說的著作大多粗疏蕪雜。當然,也有顯著的例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別優秀的例子,雖然在類型上同屬章回小說這個體裁,但卻一一具備了各種教人另眼相看的特色,值得一讀再讀。就拿《紅樓夢》來說,我們相信這樣一部經典小說應會得到即便是最苛求的讀者的贊賞。為了相同的理由,大多數有鑑賞力的讀者也會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和《儒林外史》這五部作品視為中國傳統小說的經典。雖然這六部作品不能全數視為巔峰之作;但我相信,即使我們不把現代作品算在內,中國傳統小說裡還有幾部書,雖然其優點尚未得到批評家的賞識,卻在藝術的成就上可能比這六本小說中較弱的作品更為出色。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六本小說是此種文學類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時代開拓了新境界,為中國小說擴充了新趣味的疆域,且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發展途徑。直到今天,這六部作品仍深為中國人所喜愛。在有人把中國小說從發軔時期到清末作全部重新評價以前,我們將批評的焦點放在這六部書上,認為足以代表中國小說的特色與多樣性,諒不致離題太遠。
從過去四十年來學術界在這幾本書上所花的工夫看來,這六本小說正是中國小說的「傳統」。中國學者以外,也有西方漢學家對這六本書的作者生平和版本問題一絲不苟地去追本溯源。在大陸,雖然對《金瓶梅》的色情成分與新資本主義的立場一直採取保留態度,但此六部書仍一致公認是體認中國人民創造天才表現的作品,不論從什麼角度看,都稱得上是經典名著。傳統小說的新命名,「中國古典小說」,明確地顯示了態度的改變。不久以前,這些小說還被蔑稱為「舊小說」,有意地強調它同受西方影響創作的「新小說」間的區別。不然就是較客觀地稱之為「章回小說」,但這名稱尚帶點不屑的味道,暗示傳統的寫作方法是把故事分成許多回,不顧回與回之間可否成為敘述單元。今天看來,此實不足為法。雖然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擁護白話小說來支持他們的文學革命,但是他們骨子裡又是受過西方文學洗禮的學者,所以對這類文學總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之感。
在西洋影響下,對中國小說的評價終於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到清末,開明的學者及報界人士已密切地注意到通俗文學,尤其是小說對社會的影響力。他們認為,假如傳統小說對中國人面臨現代世界的困惑要負部分責任,那麼應以能激發愛國心、傳播新觀念和具有教育意義的通俗作品取而代之。梁啟超是倡導新小說之先驅,寫了不少西洋愛國志士可歌可泣的傳記,當時影響甚大。其他關懷國事的作家則日漸以小說的形式作為批評社會及政府的工具。當然,一旦他們領悟到小說就是一種社會力量時,大家也開始認識到,從前的小說家沒有能恪盡教導人民的責任。
在五四運動時期成長的作家中,對傳統小說不滿的情緒仍繼續存在,雖然他們為白話文說話時不得不引用這幾本傑出的傳統小說作例子,容易給人錯覺,以為傳統小說是值得驕人的民族文學遺產。對《水滸傳》和《紅樓夢》之類作品推崇備至的是白話文學的倡導人胡適。依他看,它們的作者應同但丁、喬叟和馬丁.路德並列為民族白話文學的鼻祖,而他們的語言對新作家的白話文應有催生的作用。在這個說法成立後,年輕作家也全部採用白話寫作,傳統小說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胡適整理國故,最受歡迎的兩項工作即是把幾部小說加上新式標點。難得的是書前總附有胡適的長序,詳細交代作者生平、成書經過,以及胡適本人對這些小說價值的大略評估。
將中國古典小說推向世界文學之巔的經典評論
開啟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熱潮
中西方漢學近代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代表作───
首度以西方文學研究方法,評析中國古典小說作品的劃時代論述著作
◎中文版校訂───香港嶺南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劉紹銘
◎萬字推薦序───文學大師 白先勇
在1961年首度以英文寫就的評論專書《中國現代小說史》後,夏志清教授將剖析視角更深入了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經典小說,1968年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英文版不只擴大了西文學術界對中國小說的視野和興趣,亦成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大事。英文版出版後,先後有何欣、莊信正、林耀福三位教授的譯文陸續在《現代文學》和《純文學》上發表。
作為西方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權威,夏志清教授所選入的六部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除了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時代也開拓了新境界,並深深影響後來的文學寫作發展,在文學藝術成就上亦各自閃爍著獨特且迷人的璀璨。《中國古典小說》和《中國現代小說史》二書,除了是中國近代文學相關研究的入門必讀之書,亦經常為學界及藝文界所引用論述的評論專書,全書共分七章,由西方文學研究方法切入,全面地對六本中國文學名著作了有系統的評述。書中內容全面,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理論性,從中讀者可以了解到西方學者對中國古典名著的評介。
此外,事隔多年後為了中文版的發行,有幸邀得香港劉紹銘教授為中文版的翻譯書稿校訂,亦收錄文壇大師白先勇的萬言推薦書序。於是相隔三十多年後,中文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在多位學界耆老的悉心翻譯、縝密校訂和推薦下,終於面世。希望這本亦為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的經典論述,也將帶領華人讀者以不一樣的角度,重新認識過往再熟悉不過的經典名著。
《中國古典小說》這部書,宏觀上既縱貫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小說發展史,微觀上又深入作品內涵,細細道出潛藏其中之微言大義、藝術巧思;橫向上更連接西方文化、西方文學,以為借鏡,互相觀照,其架構博大、內容精深而自成體系,應該是夏志清先生的扛鼎之作。這本書本身也早被公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的經典之作。──白先勇
目次
※推薦序╱經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國古典小說》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三國志演義
第三章 水滸傳
第四章 西遊記
第五章 金瓶梅
第六章 儒林外史
第七章 紅樓夢
附錄 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
※中文版 校訂餘話
序
推薦序╱經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國古典小說》
白先勇
夏志清先生在西方漢學界以及中國文學批評界樹立了兩道里程碑:《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與《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中國現代小說史》於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在歐美學界即刻引起巨大迴響。首先這是第一本用英文寫成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從「五四」文學革命歷經三十年代左翼文學運動以至1949年後的共產主義文學,將現代中國的文藝思潮作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介紹及評論。當時由於中共興起,歐美學界對於現代中國研究,開始產生強烈興趣,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反映現代中國政治社會的小說,當然也就成為重要研究部門之一。夏先生這本《中國現代小說史》可謂應運而生,成為美國大學中國小說研究的標準參考書。
1968年夏志清先生的《中國古典小說》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這部書的問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應是劃時代的一件大事。全書共413頁,分七章,首章《緒論》,其餘六章分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及《紅樓夢》,並附論文一篇:《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首先夏先生將書定名為《中國古典小說》便具有深意,現代中國學者慣將「五四」以前的小說稱為「舊小說」、「傳統小說」或者「章回小說」,以示與「五四」以來的「新小說」區別,這些名稱多少都含有貶義,而「古典」,尤其是英文classic 一詞,意指經過時間考驗被公認的經典之作,夏先生將《三國演義》等六部作品稱為「古典小說」,當然就是在肯定這六部小說在中國文學傳統上的經典地位了。事實上夏先生取擇標準甚嚴,他在第1章《緒論》中對中國小說的缺點,作了毫不姑息的批評,與西方小說相比,中國小說,除了《紅樓夢》以外,在藝術成就上,的確有許多不逮之處。但他篩選的這六部小說,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堪稱中國小說的經典,是「此種文學類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時代開拓了新境界,為中國小說擴充了新趣味的疆域,且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發展途徑」。英國文學批評家利維斯(F. R. Leavis)的名著《偉大的傳統》(The Great Tradition),取材極苛,只選了珍•奧斯汀(Jane Austen)、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寥寥數人,作為英文小說家的代表。夏志清先生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這六座中國小說的高峰,先後排列成行,也替中國小說建構了「偉大的傳統」。
「五四」以還,中國學者如胡適、鄭振鐸等人對中國傳統小說都曾作出重大貢獻,但他們的研究多偏向「考據」,而夏先生則側重「義理」。當然,夏先生絕非忽略「考據」的重要,事實上在每一章的開端,夏先生必先將作品各種版本的演變以及小說題材的來源說得一清二楚。因為像《水滸傳》、《紅樓夢》,甚至《儒林外史》,版本的差別,影響內容至巨。但「義理」的批評,才是《中國古典小說》一書的精華所在。
《中國古典小說》的評論準則,大致可分為下面四個方向:
首先是作品的文化意涵。夏先生將作品放置於中國儒、釋、道三流匯合的文化大傳統中,來檢視小說所反映中國哲學、歷史、宗教、社會、政治的各層現象及其意義,而加以詮釋、比較、批評。他所選的這六部小說,都是我們民族文化、民族心靈最深刻的投射,又因其數百年來一直深為廣大中國讀者所喜愛,再加上歷來說書人以及改編戲曲的傳播,早已深入民間,歷久不衰。試看近年來中國大陸改編之《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電視連續劇,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足證這幾部經典小說文化生命力之強韌。這些小說中的典型人物諸葛亮、關雲長、宋江、李逵、孫悟空、豬八戒、潘金蓮、賈寶玉等也早已演變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文化原型了。夏先生以宏觀視野,將這六部小說提升到中國文化大傳統的高度上去替它們定位,這就使《中國古典小說》這部書具備一種恢宏氣度,超越了文學批評的範疇,而擴大為文化論著。
不同於《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體例,《中國古典小說》並非小說史,但所選的六部小說,在中國白話小說的發展上,每一部都是一座往前推進的里程碑,因此,中國小說的演進,亦是此書的重要論點之一。除了在《緒論》中夏先生將中國白話小說的起源演進做了概括的引介之外,在分論中,他又把每部作品在中國小說發展上特殊的貢獻及重要性詳加分析:從《三國演義》到《紅樓夢》,中國小說如何從依附歷史傳說、宗教寓言幻想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寫真,在形式上又如何逐步擺脫說書話本的累贅影響而蛻變成獨立完整的藝術作品。事實上分論每章皆可獨立成篇,是一篇完整的專論,但是六章排列在一起,先後呼應,互相輝映,貫穿四百多年中國白話小說演變的過程,這就使這部書驟然增加了歷史的縱深。因此,《中國古典小說》也可以說是一本中國小說發展史。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小說藝術是夏先生評論作家及其作品所定的最高標準,而夏先生在小說藝術的鑒定上,把關最嚴。他認為巴金、茅盾、丁玲的小說藝術成就不如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所以他們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的地位評價就不如張、沈、錢等人。夏先生本人出身耶魯英文系,當年耶魯英文系是「新批評」學派的大本營,獨領美國學界風騷。「新批評」學派特重文學的藝術形式,對於作品的文字結構審查嚴格。夏先生對於小說藝術所定的標準當然不限於狹窄的「新批評」,但他對小說作品文字結構的嚴格要求,則始終如一。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夏先生最終是把六本中國小說經典當作文學藝術來鑒賞評定的。在這方面,作為文學批評家,夏先生最見功力,這部文學批評,處處閃耀他獨具慧眼的創見。將中國傳統小說當作嚴肅的文學藝術,全面而系統地探討分析,《中國古典小說》應該是首創,替後來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尤其在西方漢學界,奠下根基。
《中國古典小說》是以英文寫成,最先的讀者當然是以西方人為主,而夏先生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恐怕也是有意將中國古典小說推向世界,將中國小說經典擱置在世界文學的天平上,作一個橫向的比較。因此,書中也就大量採用中西文學比較的方法及實例。西方讀者研究中國小說,文化隔閡難免,夏先生在書中引用了許多西方文學作品,妥切比較,使西方讀者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西遊記》,夏先生舉班揚(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與之相較,這兩部宗教寓言,彼此對照,佛教高僧西天取經,與基督教徒尋找天國便有了互相闡明的功效。當然,西方學者很早便對這幾本中國小說產生興趣,而且英、德等譯文的全本及節本也早已流行,但1968年《中國古典小說》的出版,的確在漢學界搭起了一座新的橋樑,引導更多西方讀者進入中國古典小說豐富的世界。……(截選)
文摘
第一章 緒論
研究中國傳統小說的專家學者,若有機會接觸過西洋小說,早晚會發現,組成中國傳統小說的著作大多粗疏蕪雜。當然,也有顯著的例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別優秀的例子,雖然在類型上同屬章回小說這個體裁,但卻一一具備了各種教人另眼相看的特色,值得一讀再讀。就拿《紅樓夢》來說,我們相信這樣一部經典小說應會得到即便是最苛求的讀者的贊賞。為了相同的理由,大多數有鑑賞力的讀者也會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和《儒林外史》這五部作品視為中國傳統小說的經典。雖然這六部作品不能全數視為巔峰之作;但我相信,即使我們不把現代作品算在內,中國傳統小說裡還有幾部書,雖然其優點尚未得到批評家的賞識,卻在藝術的成就上可能比這六本小說中較弱的作品更為出色。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六本小說是此種文學類型在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時代開拓了新境界,為中國小說擴充了新趣味的疆域,且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發展途徑。直到今天,這六部作品仍深為中國人所喜愛。在有人把中國小說從發軔時期到清末作全部重新評價以前,我們將批評的焦點放在這六部書上,認為足以代表中國小說的特色與多樣性,諒不致離題太遠。
從過去四十年來學術界在這幾本書上所花的工夫看來,這六本小說正是中國小說的「傳統」。中國學者以外,也有西方漢學家對這六本書的作者生平和版本問題一絲不苟地去追本溯源。在大陸,雖然對《金瓶梅》的色情成分與新資本主義的立場一直採取保留態度,但此六部書仍一致公認是體認中國人民創造天才表現的作品,不論從什麼角度看,都稱得上是經典名著。傳統小說的新命名,「中國古典小說」,明確地顯示了態度的改變。不久以前,這些小說還被蔑稱為「舊小說」,有意地強調它同受西方影響創作的「新小說」間的區別。不然就是較客觀地稱之為「章回小說」,但這名稱尚帶點不屑的味道,暗示傳統的寫作方法是把故事分成許多回,不顧回與回之間可否成為敘述單元。今天看來,此實不足為法。雖然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擁護白話小說來支持他們的文學革命,但是他們骨子裡又是受過西方文學洗禮的學者,所以對這類文學總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之感。
在西洋影響下,對中國小說的評價終於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到清末,開明的學者及報界人士已密切地注意到通俗文學,尤其是小說對社會的影響力。他們認為,假如傳統小說對中國人面臨現代世界的困惑要負部分責任,那麼應以能激發愛國心、傳播新觀念和具有教育意義的通俗作品取而代之。梁啟超是倡導新小說之先驅,寫了不少西洋愛國志士可歌可泣的傳記,當時影響甚大。其他關懷國事的作家則日漸以小說的形式作為批評社會及政府的工具。當然,一旦他們領悟到小說就是一種社會力量時,大家也開始認識到,從前的小說家沒有能恪盡教導人民的責任。
在五四運動時期成長的作家中,對傳統小說不滿的情緒仍繼續存在,雖然他們為白話文說話時不得不引用這幾本傑出的傳統小說作例子,容易給人錯覺,以為傳統小說是值得驕人的民族文學遺產。對《水滸傳》和《紅樓夢》之類作品推崇備至的是白話文學的倡導人胡適。依他看,它們的作者應同但丁、喬叟和馬丁.路德並列為民族白話文學的鼻祖,而他們的語言對新作家的白話文應有催生的作用。在這個說法成立後,年輕作家也全部採用白話寫作,傳統小說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胡適整理國故,最受歡迎的兩項工作即是把幾部小說加上新式標點。難得的是書前總附有胡適的長序,詳細交代作者生平、成書經過,以及胡適本人對這些小說價值的大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