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 | 拾書所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

$ 308 元 原價 350
近些年來,墾丁國家公園已經成為廣受歡迎,四季遊人如織的旅遊聖地,但大多數的觀光景點都集中在恆春半島的西岸;因受到地形與季風的關係,半島東岸不只遊客少、商家少,甚至連居民都不多。但從傳説的時代開始,便曾有許多人在這裡活動,半島上不僅長期而廣泛地流傳著「矮黑人」的傳説,廣袤的山林間也有許多石板屋遺址,更有考古學家認為這裡很可能是「南島民族遷播的中繼站」,這些都説明了半島東岸源遠流長的人類活動足跡。
 荷蘭時期之後,先後有被迫流亡的知本社人南遷恆春半島,以及武裝的尋金部隊經琅瑀到後山探寶…,其後還有阿美族人、西拉雅族人、馬卡道族人以及漢人,利用半島東岸的山林或海岸線往來前後山之間;清代以後,出現更多不同族群的人,為了交易、通婚、狩獵…等不同的生活需求,穿梭在半島東岸的山野莽林。
 日本時代官方實施「普通行政法」,許多失去土地的族人只得依山林和海岸而生,墾山的人在山林間建造石頭屋,討海的人則在海岸線上搭建漁察,就因為耕作、捕魚或者其他生計,讓這片荒野未開的山林,出現許多條生活古道。
 本處成立以後,包括太平山(九棚山)、南仁山、萬里得山、出風山、滿州山、豬朥束山之間的山林,被劃為南仁山生態保護區,雖以保育生態為第一要務,但本處並未忽略此區的人文史蹟價值,過去曾先後邀請李光周、鄭永勝、凌平彰、陳維鈞、韓旭東、陳有貝'黃士強、顏學誠、李匡悌、郭素秋等學者專家,進行史前遺址及人文史蹟的調查,獲得豐碩的成果,可惜多屬於學術性報吿,一般民眾接觸的機會較少。
 李匡悌認為:「恆春半島上石板屋遺址的文化內容和歷史意義,可能也是銜接台灣南端歷史時期的扣環。」此外還有許多不同性質與意義的古道,都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最珍貴的人文資產,可惜卻因地理位置偏遠,又處於氣條件惡劣的海岸季風林中,很容易就被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等忽略,致使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長久以來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探討。
 本處為了維護保存園區內的史蹟與文化資產,再現歷史與土地的關係,補全台灣歷史的板塊,因此進行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的基礎調查,並且轉化為雅俗共賞、適合廣大讀者的著作,讓更多的國人有機會接觸這片神秘、重要的歷史版圖。
 為使調查成果更臻完美,本處邀請長年致力於族群、歷史與文化…調查與探討的田野工作者劉還月,結合恆春半島在地伙伴共組田野調査團隊,歷經許多挫折終於完成任務。此書的問世,不僅是一冊解説資料的累積,更因為調查過程中,參與的在地伙伴有了直接面對歷史、踏査土地的機會,相信不僅可激起部落子弟對歷史與文化的熱忱,更可以讓這些深厚的文化情感,深植傳承到每一代族人的身上。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謹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