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六足小蟲總能激起多數人內心最深層的恐懼,就算稱不上是人類的好夥伴,但是沒有牠,人類也活不下去。
早在人類出現之前,蟑螂就已存在,最早的蟑螂化石可追溯到西元前三億兩千五百萬年的石炭紀,那個時期留下的每一種昆蟲化石,都代表一個物種的滅絕,唯獨蟑螂例外。牠是地球現存最古老的昆蟲,不愧為極成功的演化設計;牠行為低調,幾乎什麼都吃,無論到哪裡都能開枝散葉。
「牠遊走於家庭和野外,被視為骯髒的異數,有可能會顛覆秩序,就像騙徒一樣。」
美洲平民會對蟑螂產生同理心,這並不令人意外。據信居家蟑螂是搭乘奴隸船,從非洲抵達美洲,跟奴隸一樣被迫在新國度尋找立足之地。牠們必須足夠機智,才能在嚴苛的環境裡生存,因此在許多加勒比的民間故事裡,蟑螂被賦予類似騙徒的角色。
「蟑螂其實是最愛乾淨的昆蟲,絕不允許身上沾染汙垢或疾病。」
蟑螂確實會散播疾病,但很多都是假警報。科學家認為,蟑螂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大概跟普通的蒼蠅差不多。對待蟑螂就跟對待蒼蠅一樣,我們可以控制牠們的數量,卻可能永遠無法讓牠們從我們的身邊消失。
「人類與蟑螂對戰,我賭蟑螂獲勝。」
時間已證明蟑螂有能力改變身體與行為,適應人類的各種攻勢。每當有效的毒藥開始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噴劑、膠劑或粉劑,蟑螂幾乎隨即開始培養自身的抗藥性;而且效果最好的藥劑對蟑螂造成的傷害,總是不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傷害。
「蟑螂是一種恩賜,牠們的祖先陪伴人類,一步步從野蠻邁向文明。」
除了清理人類留下的垃圾,蟑螂對人類還有另一項貢獻:牠們被視為神經生物學的絕佳模式動物。人類為了更了解生命,而犧牲千百萬隻蟑螂。隨著科技發展,人類也想控制牠們的行動,試圖讓揹著攝影機的蟑螂進入災區、尋找生還者。
「反思蟑螂的另一個啟示是:尊重生命,即使是最低等的生物,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蟑螂的生理結構,多是為了找尋食物、配偶,或是躲避迫害,沒有一項是用來侵略或欺負他人的。也許牠們愛好和平,與人為善,不求亮麗外表,只求做好本務,但又生命力強韌、不輕言放棄生存的權力。
● 各界推薦 ●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李後晶
中山女高生物老師 蔡任圃
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陳俊穎
台灣昆蟲館館長 柯心平
自然生態作家 黃仕傑
PanSci 泛科學主編 雷雅淇
PanSci 泛科學專欄作家 蔣維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