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粉碎:日本農民的怒吼與成田機場悲劇 | 拾書所

空港粉碎:日本農民的怒吼與成田機場悲劇

$ 342 元 原價 380

直面戰後日本的最大悲劇︰畸形成田機場的誕生!

日本的國門「東京成田機場」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機場之一,然而,自1978年啟用以來,成田機場一直維持著畸形缺陷的狀態,二十幾年來只有一條正式跑道,直至2002年第二條跑道才增修完工,且比原定長度縮短了將近一半。機場外觀也宛如一座要塞,四周布滿一層層鐵絲網與監控塔台,所有出入口都戒備森嚴,長期有高達數千人的常駐機動隊在嚴格盤查周邊居民與出入者,全面性的安檢關卡直至2015年3月才廢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事實上,由於羽田機場已不堪負荷,日本內閣早在1962年便決定修建新的東京國際機場,並於1966年決議選址在成田市的三里塚和芝山地區。此後,便在未經任何專業調查,也未獲當地居民同意的情況下,強行推動機場工程。

成田地區的農民大部分都曾被迫參與戰爭,戰後又為了解決糧荒,在政府號召下前往成田地區開拓,好不容易將荒地開墾為沃土,取得安身立命之地,國家又突然說要蓋機場,逼迫他們搬遷。三里塚和芝山地區的農民組成反對同盟發起各式抗爭,各地的聲援者也湧入當地支援,日本政府則動用機動隊壓制,雙方屢次爆發激烈衝突。1971年的「東峰十字路事件」甚至造成三名警察死亡、反對同盟一百多人負傷,青年行動隊的三之宮文男先生也因而自殺身亡。

成田抗爭持續了二十幾年,期間各式衝突不斷,釀成許多悲劇。直到1991年,包括本書作者宇澤弘文在內的幾位知識分子(包含經濟學家、環境專家、新聞記者及前航空局局長等)組成「隅谷調查團」,協助政府和反對同盟進行對話,召開了數次公開座談會與圓桌會議,最終才促成反對同盟中的最大派別熱田派與政府達成和解,結束了二十餘年的武力對抗。

宇澤弘文是日本理論經濟學大家,他在本書中運用「社會成本」的概念,分析政府與機場開發的各方受惠者,如何將所謂「公共建設」產生的社會成本,透過國家的強制力轉嫁給社會弱勢者,不但輕視農業價值,也漠視成田當地居民的基本人權。同時,他也努力釐清成田抗爭的本質,試圖讓社會大眾理解,反對同盟與其支援者,為何要賭上自身性命,一路戰鬥至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