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如何改變人:從第一口餵養,到商業化浪潮下的全球味覺革命 | 拾書所

食物如何改變人:從第一口餵養,到商業化浪潮下的全球味覺革命

$ 432 元 原價 480

「身為雜食性動物的我們,並不是天生就懂得吃。」

吃的習性全憑後天培養,商業制約了口味;你我如何重拾飲食本質?
本書點破人們的飲食偏好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還原味蕾的初始設定?
找回生命中失落的「第一口」體驗後,還能重建人與食物的新關係!

★2015年安德列西蒙飲食圖書獎特別推薦、Amazon發展心理學、烹調歷史分類暢榜!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各大媒體專文報導!
★英國廚神─赫斯頓.布魯門索、奈潔拉……大師級人物一致力推!

所謂的「口味」是透過特定食物、後天訓練而得;毫無疑問地,「飲食」正是一種學習行為。本書以科學、歷史、文學、甚至是個人回憶錄的方式,完整說明人與食物的關係。
也就是──我們如何學會吃,以及飲食文化背後的力量。

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一手推動的「吃得更好」(Feed Me Better)計畫,雖以改善學童飲食為目標,卻受到許多家長及學校反對,歷時十年終以失敗收場。多數人以為貧窮家庭的小孩有得吃就好,吃得健康是「上流社會跟中產階級」才須考量的問題。果真如此嗎?身為人母的碧.威爾森在本書中直指核心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吃得更好、更安全。

▌大多數人一出生,都是從喝牛奶開始;在這之後就各憑本事了! ▌
我們呱呱墜地後,並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吃,每個人都得靠自己去摸索。從兒時開始,我們學會評量自己食量的份量,以及怎樣的甜度算是太甜;我們學會愛上綠花椰菜,或不喜歡它。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味覺的起源是什麼?兒童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會再變動嗎?

本書引鑑了食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及營養學家的最新研究;揭露出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如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家庭與文化、記憶與性別、飢餓與關懷。有些人只吃特定顏色的食物;也有剛學步的孩童什麼都不吃,只吃熱狗而已;此外還有醫生發現全新的方法,用來幫助孩子吃蔬菜。本書研究了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區域的人們是怎麼吃的:我們可以看到華人祖父母,怎樣給孫子餵食了過量的食物;而日本人用了什麼作法,讓全體國民在短時間內改採健康的飲食方式。

▌為了改變你吃什麼,必須先改變你喜歡什麼 ▌
本書收錄了極具參考與實用性的內容,深入研究了近年來風靡全球的「肥胖症」、「厭食症」與其他飲食疾病危害性命的主因;以及造成數以萬計的「糖成癮症」及「節食者」的原由。但以上只是本書對人類外在飲食行為立竿見影的一小部份觀察而已。除了科學性的內容之外,本書內容也同時包含了深層的認知心理學──而這全都與日常生活中「吃」這個動作息息相關!

在其他關於飲食行為包羅萬象的洞見之中,本書探討了心理學領域的食物記憶,碰觸到化學領域的味道研究,同時也對肥胖的生理機制和社會根源進行了極其深入的解析。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重新學習「吃的藝術」,而且不一定非得由「吃得營養」作為最高指導原則;而是可以從比較簡單落實的「從食物身上取得樂趣」開始。

為了揭開「吃的藝術」的神秘面紗,本書徹底探究了我們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包含其特殊且令人驚訝的起源;同時告訴我們不管成人還是孩子,都具有無窮潛力可以學會嶄新且健康的飲食習慣。最後,本書更進一步地解釋:我們能如何改變自己的口味,藉以走向更健康且快樂的生活。


▌本書重點 ▌
在食品產業受到商業操控的現況下,你我都需要重新學習──
是什麼驅動人們在生存之外,發展出獨一無二的飲食習慣?
食物又能如何撫慰人心、打造性格;進而重塑我們的人生。
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營養指南,也是美食家的味覺地圖,更是每個都市人的飲食白皮書。

在這本集「科學數據」和「眾家見解」於大成的著作當中,作者汲取了營養科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經濟學、文學、歷史等各式元素,使本書有如一場盛宴,具有讓人讀了不忍釋手的故事性:可以當成一本觀之有益的飲食散文集;亦可視作淺顯易懂、資訊滿載的一本科普讀物來咀嚼吸收。

本書與坊間常見飲食書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毫無刻板的說教語調,同時更沒有將個人的飲食行為區分成「是非對錯」的粗淺二分法;反倒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以「食物偏好」出發的視角,以富有哲思的角度,讓人順著內文故事一路讀下來,自然而然正視飲食對身體與文化造成的影響;在樂活的基礎上,重拾「養成自己口味」的正確飲食習慣。

想要成為「吃得好」的人上人,請勿錯過眾人熱切期盼的這本──當代飲食啟示錄!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