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2016年不是一個寧靜的年份,世界局勢風雲動盪,難民、經濟危機、冷戰思維依然困擾著這個時代前行的步伐,不同族群、國家與黨派之間的共識尤其難得,人文精神似乎有繼續失落的可能。媒體專瀾作家們的焦慮仿佛不無道理,因此,我們應當重提人文精神與共識的意義,《東亞人文》能夠以跨國界的形式出刊,和大家努力合作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人文學者們的共識與合作,是一個時代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感謝劉再復先生對敝刊一直以來的鼎力提攜,本期惠賜大作|敝刊榮幸之至。按照學術期刊慣例,特以頭條特稿的形式隆重刊發。同樣感謝敝刊另外幾位投稿者,他們的稿件充滿著真知灼見與難得的洞悉力,反映了人文學者們不凡的眼光。
學者們在本期《東亞人文》中討論了幾個重要的問題,既有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與思想的轉型這樣的宏大敘事,也有對於文化領域「失蹤者」的探尋,以及對於中國人宗教信仰歷史的追溯。値得稱道的是,幾位年輕投稿者的文章得以在本期刊發,這是未來東亞人文研究的希望所在。
在這個值得被銘記的2016年,為敝刊付出良多的學術委員們在自己的學術領域中取得了傑出的不凡成就:孫康宜教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名銜、張隆溪教授榮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主席、陳嘵明教授榮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李鳳亮教授榮任中國共產黨南方科技大學委員會副書記(副校長級)、胡智鋒教授榮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編委會特別對上述幾位學術委員謹致賀意,感謝大家為敝刊所付出的辛勞。
2016年不是一個寧靜的年份,世界局勢風雲動盪,難民、經濟危機、冷戰思維依然困擾著這個時代前行的步伐,不同族群、國家與黨派之間的共識尤其難得,人文精神似乎有繼續失落的可能。媒體專瀾作家們的焦慮仿佛不無道理,因此,我們應當重提人文精神與共識的意義,《東亞人文》能夠以跨國界的形式出刊,和大家努力合作的精神是分不開的,人文學者們的共識與合作,是一個時代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感謝劉再復先生對敝刊一直以來的鼎力提攜,本期惠賜大作|敝刊榮幸之至。按照學術期刊慣例,特以頭條特稿的形式隆重刊發。同樣感謝敝刊另外幾位投稿者,他們的稿件充滿著真知灼見與難得的洞悉力,反映了人文學者們不凡的眼光。
學者們在本期《東亞人文》中討論了幾個重要的問題,既有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與思想的轉型這樣的宏大敘事,也有對於文化領域「失蹤者」的探尋,以及對於中國人宗教信仰歷史的追溯。値得稱道的是,幾位年輕投稿者的文章得以在本期刊發,這是未來東亞人文研究的希望所在。
在這個值得被銘記的2016年,為敝刊付出良多的學術委員們在自己的學術領域中取得了傑出的不凡成就:孫康宜教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名銜、張隆溪教授榮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主席、陳嘵明教授榮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李鳳亮教授榮任中國共產黨南方科技大學委員會副書記(副校長級)、胡智鋒教授榮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編委會特別對上述幾位學術委員謹致賀意,感謝大家為敝刊所付出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