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 | 拾書所

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

$ 261 元 原價 330

濕病四季盛行,盛夏尤其慎防濕害為患

糖尿病、高血壓、中年發福、暈眩、水腫、便秘、濕疹、腸胃不適、呼吸不順、睡不著、腰痛,都和體濕有關。

「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

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但當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供給運用時,就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最讓中醫頭痛的就是濕。濕邪形成的快,但是想要趕走它便是非常麻煩的。

作者是中國研究濕氣的國醫大家,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將畢生心血集結為一般人都能簡單理解的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警訊有哪些?

【警訊一】濕在關節→換季變天容易腫脹疼痛、風濕、關節炎
【警訊二】濕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慾,大便稀糊黏膩,腹瀉。
【警訊三】濕在四肢→雙手、足部易水腫,水分代謝不佳
【警訊四】濕在皮膚→濕疹、汗皰疹,淋巴循環阻塞
【警訊五】濕在腦部→肩脖痠痛、頭痛、暈眩、睡不好、睡不醒
【警訊六】濕在子宮→白帶多、異味重、生理痛嚴重
【警訊七】濕在脾胃→體內津液代謝不通暢,積在身體裡產生痰濕,容易造成肥胖

 

你有濕病嗎?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口舌易上火,口腔潰瘍
濕疹、痤瘡、足癬,皮膚病不離身
腹瀉、便祕是脾濕引起
痰多、咳嗽與肺濕有關
失眠多為中焦濕熱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濕重

濕毒日積月累易成慢性病,日常調理關鍵在於三分治病七分養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 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 損傷脾胃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哪種人容易引濕上身?
1、愛吃冰飲涼食
2、口味重
3、睡不夠、睡眠不好
4、不運動
5、喝酒
6、經常站著或坐著

目次
第一章濕邪入侵,現代人健康大敵。
1. 90% 以上的人,曾因濕邪致病。
現代人常見的睡不醒、疲乏、身體沉重、 頭痛、眩暈、失眠、
高 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可能是「濕邪」
作怪。

◎濕氣有內外之別,太過就成邪了。
*健康檢測站—多濕、多燥
◎ 氣候變天了,關節可別變天。
◎ 濕邪與外邪勾結,病症多變難治。

2. 濕邪入侵沒?看身體訊號就知道。
想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過重,從舌頭、四肢所呈現的現象就可知
道。

◎ 伸伸舌頭,濕氣多少一看便知。
◎ 4 個肢體信號,暴露濕氣過重。


3. 北方也多濕,千萬別輕忽。

別以為只有南方多濕,其實北方也有五種濕氣入侵的原因,不
可不防。
一、 飲酒習慣導致體內濕熱
*飲酒防濕小妙招
二、 冷飲解暑反致濕氣不出
三、高油高脂高糖就積濕
四、運動少濕氣排不出
五、精神緊張增加代謝負荷

4. 濕邪體質,胖瘦有關係。
太胖,不一定是營養吸收好;太瘦,也不一定是吃太少;問題
很可能就是出在「脾」身上。

*養陰清熱小妙招:

第二章調好肺、脾、腎, 濕邪就無路可進。
1. 築好脾這個「水堤」,濕氣不氾濫。
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要維護它的健康,就不能讓它太操勞,另外,也可以利用「吞津法」來養脾補腎。

◎脾運化水濕的兩大輸送功能
◎那麼,該如何保養我們的脾呢?
*吞津法

2.「中年發福」,脾胃弱惹的禍。
「發福」不是福,倒是健康拉了警報,脾胃弱跟牙齒、消化
酶以及腸胃蠕動力有關係。

◎脾胃功能減弱 三 大原因:
一、牙齒的咀嚼能力減弱
二、消化酶的減少
三、胃腸蠕動力不足

* 健康檢測站:脾虛

◎ 山楂化食散––強化胃腸蠕動
*山楂化食散的作法
◎ 三蒸大棗––健脾又養血
*三蒸大棗的作法

3.氣機上順下暢,脾胃不壅塞。
人體氣機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有升有降,不能錯亂。脾胃的升清降濁尤為重要,它們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 脾胃是人體氣機中軸
◎ 經常摩摩腹––氣機調和胃腸好
*摩腹法

4. 肺好,水道運行才暢通

肺為水之上源,若水分充足,五臟六腑都能受其恩澤;若是
它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病就來了。

◎ 肺嬌易傷,怕寒怕冷。
◎ 消寒祛涼, 喝碗蔥白生薑湯
*蔥白生薑湯作法

5. 腎陽充足,水濕才能動起來

水液在人體的輸送和排泄,主要就是依靠「腎陽」的推動。腎功
能好,將體內的水代謝出去,反之,體內就會充滿水濕。

◎ 金匱腎氣丸–– 補腎陽的代表方
◎ 冬天一碗羊肉湯,溫補腎陽。
*當歸生薑羊肉湯的作法

第三章八個家庭祛濕方,讓您輕鬆得健康。
1. 薏苡仁,除濕、健脾、補肺妙用多
「薏苡仁」利濕的作用是剝絲抽繭式的,會緩慢地將你身體裡
的濕邪一點點滲利下來。

◎薏苡仁妙用多,生、炒各不同。
*黃芪薏米飲的作法

2. 赤小豆,利水、消腫、可食療
赤小豆氣味甘酸平,入心、小腸經,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使 濕熱下泄。

◎「赤小豆」非紅豆,藥用歷史久。
*赤小豆粥的作法
3. 醋泡生薑,能解打嗝、不消化。
生薑溫胃,醋能活血,搭配季節、時間食用,健胃消化好。

◎吃薑有學問,早吃晚吃差很大。
*醋泡生薑的作法

4. 冬瓜,消暑濕、治水腫、老少宜。
不管是炒食、 生醃、鹹食,冬瓜作法花樣多,冬瓜子還能補腎呢!

*荷葉煲冬瓜的作法
◎或炒或醃或鹹食,從皮到籽各有千秋。

5. 參苓白術散,養氣育神藥力久。
此藥平和,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久服還能養生美容又保健。

*參苓白術散組方

◎小劑量、棗水送服更有效
*參苓白術丸服用法
◎ 腫瘤患者放化療副作用能改善
*扁豆蓮子薏苡仁粥的作法

6.夏季去濕,荷葉綠豆、三仁粥都好用。
夏天養脾胃去濕熱,冬瓜、薏苡仁、赤小豆、綠豆、白扁豆、蔻
仁等,都是養生好食材。

◎長夏伏天,是養脾胃、 祛濕邪的時節。
◎ 荷葉綠豆飲,解暑又醒脾。
*荷葉綠豆飲的作法

◎ 雨水多的日子,要喝三仁粥。
*三仁湯組方
*三仁粥的作法

7. 藿香正氣散,祛除濕邪千年良方。
這味源自宋朝的藥方,主要由廣藿香、蒼術、蘇葉、白術等十味藥組成。

◎ 藿香正氣散,專治寒濕感冒。
◎ 「正氣水」、「軟膠囊」,該用哪味?

8. 艾葉,除寒濕的「純陽之品」。
艾蒿有祛寒、除濕、通經絡的 作用,而它的葉子就是艾葉,有
溫經散寒的功效。

◎泡腳除濕,還可溫經絡。
*艾葉浴足方
◎艾灸驅寒邪,也可治急症。

 

第四章九大常見疾病,自我調治法。

1.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依靠清陽之精氣的滋養,才能使頭
腦思維敏捷,神志正常,

◎痰濕、痰濁,各有病因。
*三仁茶服用法
◎每天梳梳頭,健腦又提神。

2. 熄滅嘴唇、舌頭上的「火山」
「口腔潰瘍」與脾胃相關,除了控制飲食,也要清利濕熱。

◎半夏瀉心湯,清利濕熱養脾胃。
◎ 粗茶淡飯,神清氣爽最養生。
◎涼拌馬齒莧,食療小偏方。
*涼拌馬齒莧的作法


3.皮膚病,其實是身體在排濕。

常見濕疹、痤瘡和足癬,大多與體內濕熱過重有關,治病要從根源處著手。

◎ 濕疹急性發作,可用蘆薈止癢。
*蘆薈止癢方
◎去「痘」養顏,內外齊下。
◎預防痤瘡,日常生活開始。

◎治足癬,請用蛇床子劑洗腳。
*痱子粉輔助療法:
*蛇床子劑


4. 腹瀉,脾濕止瀉要平和。

濕在「脾」和濕在「胃」的外在表現是不一樣的,腹瀉、 便
秘等,多是濕邪在脾引起的。


*健康檢測站––濕在脾、濕在胃

◎ 茯苓 + 白術,健脾止瀉。
*茯苓白術茶的服用法
◎ 益脾餅,為孩子健壯脾胃。
*益脾餅的作法

5. 清除便祕,是「乾」是「濕」搞清楚。

別以為上火才會便秘,濕邪一樣會引起便秘,看看大便是否黏膩細軟,便知道體內是否太濕了。

◎ 治好慈禧便秘的「萊菔子」
*萊菔散的服用法

◎ 老年便祕,三個特效食療方。
*麻仁蘇子粥
*芝麻蜂蜜飲
*草決明茶

 

6. 痰多、咳嗽,肺與大腸相表?。

肺除了呼吸作用,還有往下降氣的作用。大腸得氣後才能正常運轉,若肺氣不宣,就會影響到大便的排泄。


◎ 三子養親湯,老人保健祛痰飲。
*三子養親湯的服用法

◎二子二仁湯,理氣又化痰。
*二子二仁湯的服用法

◎ 陳皮薏仁飲,止嗽助消化。
*陳皮薏仁飲的服用法
*關於「痰」的名詞演繹


7. 失眠,找對病機不吃藥也可以。

失眠的病因,有的是中焦濕熱,有的是肝胃失和,有的是心腎不交,心情、飲食與作息都與它息息相關。


◎喝酒、生活不規律,易傷脾胃。
◎濕阻中焦,茯苓大棗可安眠。
*茯苓大棗粥的作法


8.肥胖?其實是脾虛濕重。
許多人變胖,不是營養過剩,甚至吃的比瘦人還少,「喝口涼
水都長肉」時,不妨吃點化痰化濕的食物。


◎胃口好,不代表脾的運化好。
◎ 自體「減肥」,五穴位讓你瘦下來。
*尋找穴位隨身量
◎ 掌握三原則,體重就能不反彈。

9.婦科疾病,「帶脈」健康很重要。

按摩「帶脈穴」或者艾灸,有調經止帶的作用。很多腰腹肥大者,都與帶脈功能下降有關係。
◎月經與帶下,是女性獨有排毒通道。
◎解鬱、少冷飲,身心都健康。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 慢性病調理法。
1. 治眩暈, 「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若是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 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濕困三焦,就用三仁湯吧﹗
◎血壓太低,就喝生脈飲。
◎血壓高者,菊花枸杞降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