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專為上班族量身訂做的創業書
★不用辭職就可以開始創業
★不必顧慮資金、人脈有沒有全到位
★分散失業風險,對付不景氣的強力對策
★不創業,也能像創業家一樣思考
★創業家思維指南,豐富你的職業人生
過去,如果想實現夢想、做自己喜愛的事,通常會建議你自己當老闆,
但離職創業,工時不規律、工作不穩定,而且風險很高,
因此,只好繼續安穩的職涯生活,當個領薪水的員工。
現在,你不是只能二選一:全部投入或完全不做,
你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不離職,當個兼職創業家!
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的派翠克.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本身就是成功的兼職創業家,
之前他在華爾街工作,原本以為能安於現狀持續他的職涯人生,
但2008年遇到金融海嘯,讓他覺得驚覺,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麥金尼斯認為,在驟變的環境下,即使今天最熱門的行業,都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過時,
而且工作就像你的投資一樣,不該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此他主張,拒絕只有一份工作或當全職創業家,選擇當兼職創業家的四大優勢──
1. 以B計畫的方式進行兼職創業,可以減低轉換工作時難以預見的衝擊。
2. 增加個人的有利情勢。創立自己的公司,才有機會藉由正確的投資,創造實質的價值。
3. 除了具有財務發展的潛力之外,還能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4. 會學到一身技藝,讓專業能力更加完備,對正職工作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兼職創業家不只有一種模式,有五種可以依自己的條件和資源去創業──
◎ 天使投資人:成為兼職創業家的第一步,投入資金、專業,去幫助別人發展他們的公司。
◎ 顧問:你能貢獻比較大的是經驗,而不是現金,你的專業就是你的貨幣。
◎ 創辦人:一邊推展新創事業,一邊維持你的全職工作,在二者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 業餘創業家:分配相當比例的時間和精力,探索自己熱衷的事物。
◎ 雙重創業家:本身已是全職創業家,成為雙重創業家的主要目的是,讓投資更加多元。
麥金尼斯將一步一步詳細說明,
從找到你的第一個創業計畫,到找出投入資源最聰明的方法,
並教你如何選擇與投入兼差計畫,
除了正職之外還有營收,甚至把白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讓你一圓創業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賺錢也賺經驗!
本書你將學到:
.怎麼做,才能利用10%的時間與金錢,讓下班後的時間與金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如何利用智慧資本,以充分發揮你的強項?
.如何應用投資程序,去發掘、分析與投入各式各樣的案子?
.如何運用人脈,組建你的團隊?
.兼職創業家應該具備的精神與注意的各個細節?
.遇到困難、卡關、失敗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誠心推薦】
SmartM世紀智庫創辦人 許景泰
職場實戰家 崴爺
【國外推薦】
「已經四年了,我一邊做一份全職工作,一邊當兼職創業家,我當時還不知道這個字眼,我只知道我比以前更有錢、更有樂趣,也有更多機會。如果你也希望擁有這些,一定要讀這本書!」──《不受限的工作人生》(Do Over)作者 喬恩.阿考夫(Jon Acuff)
「創業並不是一個標準一體適用,其實它有很多形態與形式。在投入之前,檢驗想法,或在生活中融入一些創業特質,是很有價值的事。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做。」──500 Startups 種子基金合夥創辦人 克莉斯汀.蔡(Christine Tsai)
「我們都把創業想成是一件很偉大、很恐怖的事,要靠著信心,全力奮手一搏,還要清除所有阻礙,因此並不適合膽小的人。但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要更像創業家,要勇於承擔風險,否則就會有被拋在後面的危險。麥金尼斯在他的第一本著作中,提出一個創業成功的策略,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的風險、創意與事業,就能多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度。創業是每一個人的聰明選擇,所以一定要讀這本書。」──奮進集團(Endeavor)合夥創辦人暨執行長、《不瘋狂,成就不了夢想》(Crazy is a Compliment)作者 琳達.羅騰堡(Linda Rottenberg)
「在企業面貌不斷變化的時代,創業不再是孤注一擲,要就全部投入,不然就完全不做的嘗試。麥金尼斯以『兼職創業家』的過來人經驗,為你清楚說明成為兼職創業家的有效方法。」──《誰在背後挺你》(Who's Got Your Back)、《別自個兒用餐》(Never eat alone)作者 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
「任何曾經想創業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鉤癮效應》(Hooked)作者 尼爾.艾歐(Nir Eyal)
「清楚、簡潔、前瞻思考,本書深入挖掘今日商業界的未來。」──《想好了就豁出去》 (Delivering Happiness)作者、Zappos.com執行長 謝家華
目錄
各界佳評
【推薦序】 你不適合創業,但可以選擇:不離職創業去!╱許景泰
【前言】 不辭職創業、低風險,賺錢也賺經驗
Part 1 為什麼要成為兼職創業家?
第1章 翻轉世代,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第2章 放棄全職創業,選擇兼職創業的四大優勢
第3章 不只有一種模式,可以有五種
Part 2 打造自己的兼差計畫
第4章 你的條件,決定你的兼差資源
第5章 充分利用一○%的時間與金錢
第6章 練習「零機會成本」思考和寫專業自傳
第7章 投資程序五步驟:蒐、篩、查、決、投
第8章 成敗關鍵:身邊有沒有一群對的人
第9章 面對困難、卡關、失敗的態度
第10章 持續成功,贏在你的價值觀
附錄
管理財務資本:表格範本
明確、聚焦又專業的自傳範例
內文試閱
第1章 翻轉世代,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安於現狀並不是一夜之間養成的心態。沒有人會早上起床後,看著鏡中的自己,然後心裡想著:「我想我很安於現狀。」然後聳聳肩,回到床上,倒頭繼續睡大覺。通常,這種心態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養成的。
我剛進職場時,曾經接受過一份工作,我當時心裡已經清楚知道,這份工作並不適合我。在聘僱合約上簽下名字的時候,我的胃裡彷彿打了個結,由此更證實了我的疑慮。但由於我當時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且還得償還一筆鉅額的助學貸款,所以即使心中不踏實,我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上班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天,我一如往常地,在午休時間躺在桌子底下,打算小睡四十五分鐘。就在那時,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已逐漸陷入「安於現狀」的陷阱了。隔天,我就開始找工作,並且很快地做了宿命的決定──投入AIG的陣營。
之後,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我發現想換工作並不容易。在如此低迷的後末日經濟氛圍下,我算是被困在AIG了。然而這一次,我既沒有做什麼有建設性的動作,也不打算繼續享受我的午休時光。這一次,我選擇做一個焦躁的人。我動手移走辦公室任何有個人生活跡象的東西,把桌上的書籍、筆記本,甚至照片,都收進櫃子或抽屜裡,直到從大廳看去,四周都是玻璃的辦公室,變得空蕩蕩,什麼都沒有。我這麼做,其實是一種象徵動作,意思是把自己從這個職場完全抺去,然後我以「放空」的說法,來反諷這個動作。
事實上,當今這個時代,得過且過、安於現狀的心態,在美國職場裡簡直無所不在。或許你並沒有在桌子下打呼睡午覺,也不像我,選擇了一條「消極攻擊」 的路線,但你大概也沒把多少心思放在工作上吧!二○一五年,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發表一份針對美國職場的研究報告,將近七成的民眾對自己的工作,不是「沒有投入」,就是「積極地不投入」。根據我的計算,這表示全美有數以千萬計的員工,可能正處於「放空」狀態,因為他們根本就是人在心不在。
當鐵飯碗不再是鐵飯碗
原來,有這麼多人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一直處於夢遊狀態。其實這也不令人意外。曾經,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與否,取決於他是否能在公司裡一路晉升;如今,能否升遷,已不再是個人成就的指標,那已經是過去式了。當全球經濟在一個又一個的金融危機裡震盪起伏,變化如此惱人,卻又如此頻繁,很少人會期望自己能在一家公司裡待得夠久,久到能領退休時公司送的金錶。除了景氣循環,還有公司合併、境外外包(Offshoring) 、業務外包、公司裁員瘦身等種種變化,都持續地重塑現今職場的面貌,因此,要為未來計畫也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報告顯示,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在年齡介於二十二至四十四歲之間的時候,平均每人每三.五年就會換一份工作 。這個趨勢看來還在加速發展:九一%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 對自己的期許是,在同一份工作上,最多不待超過三年。按照這種步調,一般員工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換工作的次數大概會在二十次左右。 簡單說,老派菁英人士的信念,也是我們許多人從小到大被教育的工作態度──埋頭苦幹,努力工作,持續向前邁進──已經不合時宜。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再認為抓住下一條橫槓,持續在同一梯子上向上攀升,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即使是傳統聲望最好的行業,例如:金融、法律、醫藥等專業,時至今日,也無法保證一定能讓人致富。天底下已經沒有什麼萬無一失的事,而且這不只是因為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而已。在過去五年內,華爾街各金融機構的前廳辦公人員、投資銀行家和證券交易員這類專業人才人數,在全球下降了二○%。同時,薪資結構的改變,以及金融業的相關監理法規明顯增加,又大大地影響了從業人員的薪資福利。 法律以及醫藥相關行業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二○一○年的法學院畢業生,只有四成投入了律師事務所等與法律相關的工作,大約有二成選擇從事無需法律相關學歷的職業。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近來有一份調查發現,將近六○%的現職法律從業人員,都不鼓勵年輕一代進入這個行業。 同樣地,只有五四%的現任醫生表示,如果重新來過,仍會選擇從事醫療工作。
如果連那些理所當然應該荷包滿滿的產業,都今非昔比了,那麼其他領域的職場情況,又是如何呢?事實上,連下一波的新興行業也一樣,不會再有所謂的鐵飯碗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此投入好幾年的時間去上學,然後背負鉅額的助學貸款?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都知道,這樣實在太不划算了。他們要的不只是這種坐在小隔間裡,然後埋頭苦幹二十年,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辦公室工作,他們要的更多。對他們來說,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創業。
走進今天的校園,你會發現,儘管過去人們總是稱銀行家為「宇宙之主」(Masters of Universe),但比起立志成為投資銀行家的人,立志成為下一個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s)的人,實在多太多了。不只是因為祖克柏可以穿牛仔褲和連帽衫去上班,或是因為他遠比銀行家更富有,雖然這樣也不錯。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創業公司提供了一種環境,讓離開學校只有短短幾年的社會新鮮人,能在這種迎合他們價值觀的公司文化裡,建立一份能結合自主性與增加財富機會的事業。在這裡,他們可以奠定基礎,獲得工具,如果有心,有朝一日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新創事業。誰能責備他們受到這種新的成功典範所吸引?在科技發展如此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即使今天最具規模、最熱門的行業,都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過時落伍,像創業家那樣思考,才是現在最不可或缺的能力。
全職創業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來
遺憾的是,所謂「像創業家那樣思考」,其實和好萊塢電影帶給人們的想像,很不一樣。八○年代是金融界的黃金時代,於是我們有了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和葛登.蓋柯(Gordon Gecko) ,以及主角的經典臺詞「貪婪是件好事」(Greed is good);現在,我們則有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以及HBO出品的影集《矽谷》(Silicon Valley)。就像雅痞、時尚人士一樣,創業家也成了一種類型的人。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創業家依然是吸引眾人眼球的焦點,也總有辦法一再翻新炒作的話題。隨便拿一本以創業為主題的雜誌,或是瀏覽一些有關新創公司的部落格,你就會發現,文章中描述的創業家幾乎都具有類似的特質:行事獨立、才華洋溢、焦躁不安、極具創新力,彷彿沒有任何缺點。這個訊息非常明確:創業家是一群新的先驅者,是一群預見未來的戰士,他們組成一支無所畏懼的大軍,將賺進數量難以估計的財富,也將主宰未來。
你所見證的這種現象,我把它稱為「創業有限公司」(Entrepreneurship, Inc.)。憑著創意和膽識,這些「創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把一件更接近努力打拚,而不只是光鮮亮麗的人類行為,在產品化和品牌化方面,做了非常了不起的貢獻。社會大眾也因此對白手起家這件事,抱著一種扭曲而浪漫的概念。創業園區心知肚明,把創辦公司的真實過程展現在大眾面前,是很差勁的產品定位;告訴人們要更努力工作,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創業是一個必須全心全意投入的生涯選擇。除非你是被虐待狂,否則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找出成功方程式,這個過程一點也不浪漫。
何必說出公司成立的經過,把事情複雜化?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於是,在外人的眼中,每一個新事業似乎都是從一個夢想開始,也許是從某個車庫,或是某間學生宿舍,又或者是在泰國海灘上沐浴在陽光下時,所做的一個勇敢的夢想開始。這樣的發跡故事,遠遠比老實承認自己的創業念頭,其實是坐在俄亥俄州某個小隔間裡、蒼白的日光燈管下產生的,更能激勵人心。
就拿蘋果電腦的傳奇來說吧,傳說中,當初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二人共同創辦蘋果電腦的地點,是位於加州的一個小車庫。如今,這個小車庫已成為朝聖之地,有志創業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果粉們,爭相來到這裡自拍留念。蘋果的傳奇成為最成功也最具代表性的矽谷車庫發跡故事,行銷到全世界。然而,真相並非如此。二○一四年,沃茲尼克終於出聲,承認整個車庫發跡故事是「被神話化」了,因為「實際工作的地點……是我那時在惠普工作的小隔間。」
絕大部分的公司創辦人在意的是結果,而不在意自己是否助長了創業的狂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身為創業家,如果連你都相信自己炒作出來的神話,投資人就應該趕緊把你趕出門外,免得你把他們的錢都輸光。不把注意力放在目前進行的工作上,而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展現個人魅力,是非常危險的事。你看起來可能條件俱足,說的話也似乎頭頭是道,但是當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也做了,最後還是得看成果來決定一家公司的價值。條件俱足,但沒有實際去執行,最終肯定只能做個第一流的「空想創業家」(wantrepreneur)。
很遺憾的,這就是美麗的創業神話被打破後的真相。粉飾本質,只把焦點放在表象,刻意不去談一件很重要的事:全職創業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來的。如果你決定今天,或者永遠都不想成為創業家,實在不必感到羞恥。事實上,選擇一條比較循序漸進的道路,可能會是你所做過的選擇中,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決定。絕對不要貿然放棄一份穩定的工作,投入一個風險很高,連你也不確定自己做不做得到的事情上。如果決定要創業,你得全神貫注,繃緊神經,看清方向。
兼職創業家不等於自由工作者
讀到這裡,你心中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到底所謂的兼職創業家,和大家熟知的自由工作者,有什麼不同。雖然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具有彈性,但他們和兼職創業家在本質上截然不同。所謂的自由工作者是獨立自雇者,是按客戶所訂時薪,依工作時數計酬,並以現金支付酬勞。有些自由工作者只為一家客戶工作,這種情況下,等於是該公司的全職職員,但不受限於長期的承諾和義務。有些自由工作者比較像顧問,是提供自己的特殊資源,並同時參與好幾家客戶的不同計畫。自由工作者一般不會藉由合作而取得客戶公司的股權,主要是以所提供的服務賺取酬勞。
兼職創業家則不同。既然已經有了一份固定的正職提供穩定的收入,你可以運用其中的一○%,投在不同的目標上,以建立長期的價值。你得把自己當成業主,運用你的時間或金錢,或者二者都有,去換取或創造在一家或多家公司中的股權。簡單地說,你並非以工時計酬,你是藉著投資而成為業主。
如果你目前已經是個自由工作者,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你已經踏上兼職創業之路的第一步。身為自由工作者,你自然會有許多機會,遇
★不用辭職就可以開始創業
★不必顧慮資金、人脈有沒有全到位
★分散失業風險,對付不景氣的強力對策
★不創業,也能像創業家一樣思考
★創業家思維指南,豐富你的職業人生
過去,如果想實現夢想、做自己喜愛的事,通常會建議你自己當老闆,
但離職創業,工時不規律、工作不穩定,而且風險很高,
因此,只好繼續安穩的職涯生活,當個領薪水的員工。
現在,你不是只能二選一:全部投入或完全不做,
你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不離職,當個兼職創業家!
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的派翠克.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本身就是成功的兼職創業家,
之前他在華爾街工作,原本以為能安於現狀持續他的職涯人生,
但2008年遇到金融海嘯,讓他覺得驚覺,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麥金尼斯認為,在驟變的環境下,即使今天最熱門的行業,都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過時,
而且工作就像你的投資一樣,不該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此他主張,拒絕只有一份工作或當全職創業家,選擇當兼職創業家的四大優勢──
1. 以B計畫的方式進行兼職創業,可以減低轉換工作時難以預見的衝擊。
2. 增加個人的有利情勢。創立自己的公司,才有機會藉由正確的投資,創造實質的價值。
3. 除了具有財務發展的潛力之外,還能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4. 會學到一身技藝,讓專業能力更加完備,對正職工作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兼職創業家不只有一種模式,有五種可以依自己的條件和資源去創業──
◎ 天使投資人:成為兼職創業家的第一步,投入資金、專業,去幫助別人發展他們的公司。
◎ 顧問:你能貢獻比較大的是經驗,而不是現金,你的專業就是你的貨幣。
◎ 創辦人:一邊推展新創事業,一邊維持你的全職工作,在二者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 業餘創業家:分配相當比例的時間和精力,探索自己熱衷的事物。
◎ 雙重創業家:本身已是全職創業家,成為雙重創業家的主要目的是,讓投資更加多元。
麥金尼斯將一步一步詳細說明,
從找到你的第一個創業計畫,到找出投入資源最聰明的方法,
並教你如何選擇與投入兼差計畫,
除了正職之外還有營收,甚至把白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讓你一圓創業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賺錢也賺經驗!
本書你將學到:
.怎麼做,才能利用10%的時間與金錢,讓下班後的時間與金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如何利用智慧資本,以充分發揮你的強項?
.如何應用投資程序,去發掘、分析與投入各式各樣的案子?
.如何運用人脈,組建你的團隊?
.兼職創業家應該具備的精神與注意的各個細節?
.遇到困難、卡關、失敗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誠心推薦】
SmartM世紀智庫創辦人 許景泰
職場實戰家 崴爺
【國外推薦】
「已經四年了,我一邊做一份全職工作,一邊當兼職創業家,我當時還不知道這個字眼,我只知道我比以前更有錢、更有樂趣,也有更多機會。如果你也希望擁有這些,一定要讀這本書!」──《不受限的工作人生》(Do Over)作者 喬恩.阿考夫(Jon Acuff)
「創業並不是一個標準一體適用,其實它有很多形態與形式。在投入之前,檢驗想法,或在生活中融入一些創業特質,是很有價值的事。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做。」──500 Startups 種子基金合夥創辦人 克莉斯汀.蔡(Christine Tsai)
「我們都把創業想成是一件很偉大、很恐怖的事,要靠著信心,全力奮手一搏,還要清除所有阻礙,因此並不適合膽小的人。但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要更像創業家,要勇於承擔風險,否則就會有被拋在後面的危險。麥金尼斯在他的第一本著作中,提出一個創業成功的策略,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的風險、創意與事業,就能多得到百分之百的滿意度。創業是每一個人的聰明選擇,所以一定要讀這本書。」──奮進集團(Endeavor)合夥創辦人暨執行長、《不瘋狂,成就不了夢想》(Crazy is a Compliment)作者 琳達.羅騰堡(Linda Rottenberg)
「在企業面貌不斷變化的時代,創業不再是孤注一擲,要就全部投入,不然就完全不做的嘗試。麥金尼斯以『兼職創業家』的過來人經驗,為你清楚說明成為兼職創業家的有效方法。」──《誰在背後挺你》(Who's Got Your Back)、《別自個兒用餐》(Never eat alone)作者 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
「任何曾經想創業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鉤癮效應》(Hooked)作者 尼爾.艾歐(Nir Eyal)
「清楚、簡潔、前瞻思考,本書深入挖掘今日商業界的未來。」──《想好了就豁出去》 (Delivering Happiness)作者、Zappos.com執行長 謝家華
目錄
各界佳評
【推薦序】 你不適合創業,但可以選擇:不離職創業去!╱許景泰
【前言】 不辭職創業、低風險,賺錢也賺經驗
Part 1 為什麼要成為兼職創業家?
第1章 翻轉世代,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第2章 放棄全職創業,選擇兼職創業的四大優勢
第3章 不只有一種模式,可以有五種
Part 2 打造自己的兼差計畫
第4章 你的條件,決定你的兼差資源
第5章 充分利用一○%的時間與金錢
第6章 練習「零機會成本」思考和寫專業自傳
第7章 投資程序五步驟:蒐、篩、查、決、投
第8章 成敗關鍵:身邊有沒有一群對的人
第9章 面對困難、卡關、失敗的態度
第10章 持續成功,贏在你的價值觀
附錄
管理財務資本:表格範本
明確、聚焦又專業的自傳範例
內文試閱
第1章 翻轉世代,只有一份工作是不夠的
安於現狀並不是一夜之間養成的心態。沒有人會早上起床後,看著鏡中的自己,然後心裡想著:「我想我很安於現狀。」然後聳聳肩,回到床上,倒頭繼續睡大覺。通常,這種心態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養成的。
我剛進職場時,曾經接受過一份工作,我當時心裡已經清楚知道,這份工作並不適合我。在聘僱合約上簽下名字的時候,我的胃裡彷彿打了個結,由此更證實了我的疑慮。但由於我當時沒有其他的選擇,而且還得償還一筆鉅額的助學貸款,所以即使心中不踏實,我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上班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天,我一如往常地,在午休時間躺在桌子底下,打算小睡四十五分鐘。就在那時,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已逐漸陷入「安於現狀」的陷阱了。隔天,我就開始找工作,並且很快地做了宿命的決定──投入AIG的陣營。
之後,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我發現想換工作並不容易。在如此低迷的後末日經濟氛圍下,我算是被困在AIG了。然而這一次,我既沒有做什麼有建設性的動作,也不打算繼續享受我的午休時光。這一次,我選擇做一個焦躁的人。我動手移走辦公室任何有個人生活跡象的東西,把桌上的書籍、筆記本,甚至照片,都收進櫃子或抽屜裡,直到從大廳看去,四周都是玻璃的辦公室,變得空蕩蕩,什麼都沒有。我這麼做,其實是一種象徵動作,意思是把自己從這個職場完全抺去,然後我以「放空」的說法,來反諷這個動作。
事實上,當今這個時代,得過且過、安於現狀的心態,在美國職場裡簡直無所不在。或許你並沒有在桌子下打呼睡午覺,也不像我,選擇了一條「消極攻擊」 的路線,但你大概也沒把多少心思放在工作上吧!二○一五年,民調公司蓋洛普(Gallup)發表一份針對美國職場的研究報告,將近七成的民眾對自己的工作,不是「沒有投入」,就是「積極地不投入」。根據我的計算,這表示全美有數以千萬計的員工,可能正處於「放空」狀態,因為他們根本就是人在心不在。
當鐵飯碗不再是鐵飯碗
原來,有這麼多人在他的職業生涯裡,一直處於夢遊狀態。其實這也不令人意外。曾經,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與否,取決於他是否能在公司裡一路晉升;如今,能否升遷,已不再是個人成就的指標,那已經是過去式了。當全球經濟在一個又一個的金融危機裡震盪起伏,變化如此惱人,卻又如此頻繁,很少人會期望自己能在一家公司裡待得夠久,久到能領退休時公司送的金錶。除了景氣循環,還有公司合併、境外外包(Offshoring) 、業務外包、公司裁員瘦身等種種變化,都持續地重塑現今職場的面貌,因此,要為未來計畫也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為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報告顯示,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在年齡介於二十二至四十四歲之間的時候,平均每人每三.五年就會換一份工作 。這個趨勢看來還在加速發展:九一%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 對自己的期許是,在同一份工作上,最多不待超過三年。按照這種步調,一般員工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換工作的次數大概會在二十次左右。 簡單說,老派菁英人士的信念,也是我們許多人從小到大被教育的工作態度──埋頭苦幹,努力工作,持續向前邁進──已經不合時宜。當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再認為抓住下一條橫槓,持續在同一梯子上向上攀升,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即使是傳統聲望最好的行業,例如:金融、法律、醫藥等專業,時至今日,也無法保證一定能讓人致富。天底下已經沒有什麼萬無一失的事,而且這不只是因為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而已。在過去五年內,華爾街各金融機構的前廳辦公人員、投資銀行家和證券交易員這類專業人才人數,在全球下降了二○%。同時,薪資結構的改變,以及金融業的相關監理法規明顯增加,又大大地影響了從業人員的薪資福利。 法律以及醫藥相關行業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二○一○年的法學院畢業生,只有四成投入了律師事務所等與法律相關的工作,大約有二成選擇從事無需法律相關學歷的職業。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近來有一份調查發現,將近六○%的現職法律從業人員,都不鼓勵年輕一代進入這個行業。 同樣地,只有五四%的現任醫生表示,如果重新來過,仍會選擇從事醫療工作。
如果連那些理所當然應該荷包滿滿的產業,都今非昔比了,那麼其他領域的職場情況,又是如何呢?事實上,連下一波的新興行業也一樣,不會再有所謂的鐵飯碗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此投入好幾年的時間去上學,然後背負鉅額的助學貸款?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都知道,這樣實在太不划算了。他們要的不只是這種坐在小隔間裡,然後埋頭苦幹二十年,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辦公室工作,他們要的更多。對他們來說,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創業。
走進今天的校園,你會發現,儘管過去人們總是稱銀行家為「宇宙之主」(Masters of Universe),但比起立志成為投資銀行家的人,立志成為下一個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s)的人,實在多太多了。不只是因為祖克柏可以穿牛仔褲和連帽衫去上班,或是因為他遠比銀行家更富有,雖然這樣也不錯。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創業公司提供了一種環境,讓離開學校只有短短幾年的社會新鮮人,能在這種迎合他們價值觀的公司文化裡,建立一份能結合自主性與增加財富機會的事業。在這裡,他們可以奠定基礎,獲得工具,如果有心,有朝一日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新創事業。誰能責備他們受到這種新的成功典範所吸引?在科技發展如此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即使今天最具規模、最熱門的行業,都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過時落伍,像創業家那樣思考,才是現在最不可或缺的能力。
全職創業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來
遺憾的是,所謂「像創業家那樣思考」,其實和好萊塢電影帶給人們的想像,很不一樣。八○年代是金融界的黃金時代,於是我們有了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和葛登.蓋柯(Gordon Gecko) ,以及主角的經典臺詞「貪婪是件好事」(Greed is good);現在,我們則有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以及HBO出品的影集《矽谷》(Silicon Valley)。就像雅痞、時尚人士一樣,創業家也成了一種類型的人。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創業家依然是吸引眾人眼球的焦點,也總有辦法一再翻新炒作的話題。隨便拿一本以創業為主題的雜誌,或是瀏覽一些有關新創公司的部落格,你就會發現,文章中描述的創業家幾乎都具有類似的特質:行事獨立、才華洋溢、焦躁不安、極具創新力,彷彿沒有任何缺點。這個訊息非常明確:創業家是一群新的先驅者,是一群預見未來的戰士,他們組成一支無所畏懼的大軍,將賺進數量難以估計的財富,也將主宰未來。
你所見證的這種現象,我把它稱為「創業有限公司」(Entrepreneurship, Inc.)。憑著創意和膽識,這些「創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把一件更接近努力打拚,而不只是光鮮亮麗的人類行為,在產品化和品牌化方面,做了非常了不起的貢獻。社會大眾也因此對白手起家這件事,抱著一種扭曲而浪漫的概念。創業園區心知肚明,把創辦公司的真實過程展現在大眾面前,是很差勁的產品定位;告訴人們要更努力工作,一點吸引力也沒有。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創業是一個必須全心全意投入的生涯選擇。除非你是被虐待狂,否則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找出成功方程式,這個過程一點也不浪漫。
何必說出公司成立的經過,把事情複雜化?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於是,在外人的眼中,每一個新事業似乎都是從一個夢想開始,也許是從某個車庫,或是某間學生宿舍,又或者是在泰國海灘上沐浴在陽光下時,所做的一個勇敢的夢想開始。這樣的發跡故事,遠遠比老實承認自己的創業念頭,其實是坐在俄亥俄州某個小隔間裡、蒼白的日光燈管下產生的,更能激勵人心。
就拿蘋果電腦的傳奇來說吧,傳說中,當初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二人共同創辦蘋果電腦的地點,是位於加州的一個小車庫。如今,這個小車庫已成為朝聖之地,有志創業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果粉們,爭相來到這裡自拍留念。蘋果的傳奇成為最成功也最具代表性的矽谷車庫發跡故事,行銷到全世界。然而,真相並非如此。二○一四年,沃茲尼克終於出聲,承認整個車庫發跡故事是「被神話化」了,因為「實際工作的地點……是我那時在惠普工作的小隔間。」
絕大部分的公司創辦人在意的是結果,而不在意自己是否助長了創業的狂熱,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身為創業家,如果連你都相信自己炒作出來的神話,投資人就應該趕緊把你趕出門外,免得你把他們的錢都輸光。不把注意力放在目前進行的工作上,而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展現個人魅力,是非常危險的事。你看起來可能條件俱足,說的話也似乎頭頭是道,但是當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也做了,最後還是得看成果來決定一家公司的價值。條件俱足,但沒有實際去執行,最終肯定只能做個第一流的「空想創業家」(wantrepreneur)。
很遺憾的,這就是美麗的創業神話被打破後的真相。粉飾本質,只把焦點放在表象,刻意不去談一件很重要的事:全職創業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來的。如果你決定今天,或者永遠都不想成為創業家,實在不必感到羞恥。事實上,選擇一條比較循序漸進的道路,可能會是你所做過的選擇中,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決定。絕對不要貿然放棄一份穩定的工作,投入一個風險很高,連你也不確定自己做不做得到的事情上。如果決定要創業,你得全神貫注,繃緊神經,看清方向。
兼職創業家不等於自由工作者
讀到這裡,你心中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到底所謂的兼職創業家,和大家熟知的自由工作者,有什麼不同。雖然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具有彈性,但他們和兼職創業家在本質上截然不同。所謂的自由工作者是獨立自雇者,是按客戶所訂時薪,依工作時數計酬,並以現金支付酬勞。有些自由工作者只為一家客戶工作,這種情況下,等於是該公司的全職職員,但不受限於長期的承諾和義務。有些自由工作者比較像顧問,是提供自己的特殊資源,並同時參與好幾家客戶的不同計畫。自由工作者一般不會藉由合作而取得客戶公司的股權,主要是以所提供的服務賺取酬勞。
兼職創業家則不同。既然已經有了一份固定的正職提供穩定的收入,你可以運用其中的一○%,投在不同的目標上,以建立長期的價值。你得把自己當成業主,運用你的時間或金錢,或者二者都有,去換取或創造在一家或多家公司中的股權。簡單地說,你並非以工時計酬,你是藉著投資而成為業主。
如果你目前已經是個自由工作者,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你已經踏上兼職創業之路的第一步。身為自由工作者,你自然會有許多機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