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戰爭120周年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 拾書所

乙未戰爭120周年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 225 元 原價 250
繼【光復釣魚臺叢書之一】《東亞新視野:從釣魚臺列嶼展開的討論、對話、解讀》出版,本會再出版【光復釣魚臺叢書之二】《乙未戰爭120周年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而【光復釣魚臺叢書之三】《保衛釣魚臺.面向東海南海》接連上市,逐步實現本會之部分任務。與七十年代的「保衛釣魚臺」相較,包涵了更積極的概念。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 (1895年,農曆乙未年) 日本明知釣魚臺列嶼為清朝所有,仍趁機在1895年1月清廷戰敗之際,以「無主地」之「先占」為藉口,由其內閣秘密決議兼併。同年4月中日簽下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及澎湖,日本隨即派兵欲接管台灣,因而爆發臺、日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是為「乙未戰爭」。乙未戰爭是在台灣戰鬥地域最廣、參戰人數最多而傷亡也最重的戰爭,其中以桃竹苗客家族群犧牲尤為慘烈。在此之後,台灣本地再也無此規模的武裝抗日活動。
然而回顧歷史,自1895年日軍侵台占領台灣之後,台灣民間便持續以不同形式抗日。自對日抗戰伊始,亦陸續有臺灣人民赴內地參加抗戰,直至脫離殖民統治。因此,自乙未戰爭至日據時代的先民抗日史,實為兩岸同胞共同記憶與歷史。回顧理解此段歷史對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的深遠影響,極有時代意義。
「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宣言」中提到「當前危及中國固有的釣魚臺列嶼主權的導火線,正是揚言『重返亞洲再平衡』的美國帝國主義,及其卵翼的日本軍國主義陰魂!」同時也批判「環顧勝利七十年後的臺灣,上自中樞機關,下自學術團體,竟因主政者刻意誤導史觀,更暗自呼應獨臺意識,公開擁抱出軌違法悖理的國家認同,令人痛心疾首!而甘願認賊作父者,更囂聚於國會殿堂,毫無羞愧之色;乃至在光復節前夕,全島竟幾無一絲絲追念先民為乙未割臺而壯烈犧牲之嚴肅情懷!」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