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一本紀錄30年來臺北建築發展的專書,是一件耗時費力的工作,如何選輯每個轉折階段的代表作品?編輯委員如何在有限的資訊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在都影響本書作品的收錄與編撰。本書費時2年多,藉由建築師雜誌的刊載資料與會員自行報名作品中,由編輯委員選出91件座落於臺北市的建築作品。然而,部分作品因未取得版權無法刊載,實為遺憾。經委員們討論後,作品選輯以每10年為一階段初步分配作品數量。作品類型分為公共建築、學校建築、商業或辦公大樓、集合住宅、舊建築再利用與其他類型等六類。
除了刊載作品之外,我們也邀請專家學者為文撰述臺北都市與建築發展。論述臺北市的都市發展過程,由以火車站為發展起點的舊市區,隨著鐵路地下化與捷運系統網擴充的交通建設,讓臺北市的發展成為多核心齊頭並進;信義計畫區副都心由於臺北101大樓的落成,帶動了周邊的商業蓬勃現象;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大灣南北段商業區,為內湖科技園區的資訊產業提供大量的支援空間等,讓臺北市的都市發展在近30年來隨著臺灣蓬勃的經濟發展,呈現大躍進式的倍數成長。然而,囿於臺北盆地都市面積的限制,腹地面積無法持續成長,雖然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計劃,然因權利變換與產權問題讓都市更新計劃呈現停滯狀態。臺北市都市老化現象的隱憂,亟待政府積極有效地突破都市更新困境,以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除了刊載作品之外,我們也邀請專家學者為文撰述臺北都市與建築發展。論述臺北市的都市發展過程,由以火車站為發展起點的舊市區,隨著鐵路地下化與捷運系統網擴充的交通建設,讓臺北市的發展成為多核心齊頭並進;信義計畫區副都心由於臺北101大樓的落成,帶動了周邊的商業蓬勃現象;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大灣南北段商業區,為內湖科技園區的資訊產業提供大量的支援空間等,讓臺北市的都市發展在近30年來隨著臺灣蓬勃的經濟發展,呈現大躍進式的倍數成長。然而,囿於臺北盆地都市面積的限制,腹地面積無法持續成長,雖然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計劃,然因權利變換與產權問題讓都市更新計劃呈現停滯狀態。臺北市都市老化現象的隱憂,亟待政府積極有效地突破都市更新困境,以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