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 | 拾書所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

$ 522 元 原價 580
★絕版史料,經典再現!

★本書包含許多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並引錄大量詩作,一大批名流如王闓運、李鴻章、袁世凱、齊白石等,都成為詩話的對象,並有許多掌故逸事。是所有晚清民初研究者及學習者的必備之書。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今傳是樓」主人王揖唐──
他是遭人謾罵的漢奸,也是留名於《國學寶典》的詩壇才子。
他將一生與詩壇前輩及當代名家交游所聞,隨筆散記於書中,
是晚清歷史文化研究的珍貴史料。

【絕版重現】重新點校、分段、增加小標題,便於檢索【導讀】王揖唐和《今傳是樓詩話》 /蔡登山

王揖唐(一八七八-一九四八),名志洋,字慎吾。後更名賡,號揖唐,筆名逸塘,晚號今傳是主人。安徽合肥人。其父是一位秀才,以教書為業。在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四)慈禧太后七十歲生日的「恩科」(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王揖唐考中二甲第五名進士,同科的有譚延闓、沈鈞儒、商衍鎏等近代史上知名人士。不久,他投到徐世昌門下,時逢袁世凱為擴編北洋軍選送人員赴日本學習軍事,遂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後因不適應軍旅生活而轉入法政大學學習。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回國後,他到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處任職,宣統元年(一九○九)隨軍機大臣戴鴻慈出訪歐洲。此後兩年內,他遊歷歐洲和美國考察軍政、鐵路、交通等事宜。一九一一年他回國後任吉林兵備處總辦。

民國成立後,王揖唐被任命為軍諮使、密雲副都統,皆未就職。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經徐世昌舉薦,王揖唐先後任大總統秘書、參議、顧問等職。他曾加入「民主」、「共和促進會」、「統一黨」三黨,後三黨合併,改為「進步黨」,推黎元洪為理事長,王揖唐則為理事並兼國會中進步黨的憲法起草委員。後來又任「參政院」參政。一九一五年八月改任吉林「巡按使」(後稱省長)。袁世凱帝制運動將起時,他曾在北京辦《國華報》,大力鼓吹帝制。袁世凱死後,王揖唐投靠皖系。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段祺瑞組織臨時參議院,王揖唐任議長。一九一八年三月八日,幫徐樹錚成立安福俱樂部。同年八月二日,王揖唐任眾議院議長。此後,他主導安福國會,聲勢如日中天。同年九月徐世昌當選大總統。一九二○年七月直皖戰爭皖系敗北,王揖唐被通緝,流亡日本,從事著述生涯。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變後,段祺瑞任臨時執政。王揖唐參加該政府。十一月他任安徽省長兼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任善後會議議員。北伐之際,王揖唐聯繫北方各派共同進行抵抗。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王揖唐又被通緝,逃入天津日租界,再次從事著述活動。一九三一年,王揖唐加入國民政府,任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此後,歷任國難會議會員、華北戰區救濟委員會委員、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天津匯業銀行總理等職。

抗戰爆發後,王揖唐趁宋哲元不在北平之機取代其成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掌控華北政權。同年十二月十四日,王克敏在北平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王揖唐參加該政府,歷任議政委員會常務委員、賑濟部總長、內政部總長等職。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汪偽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的偽臨時政府同時取消,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王克敏藉口汪偽政府中也應有原來臨時政府的人參加,提議由王揖唐擔任汪偽政權的「考試院」院長,將其排擠出「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惱羞成怒,他利用王克敏與汪精衛之間的矛盾,在「考試院」院長的職位上千方百計地討好汪精衛,企圖藉助汪精衛的勢力來對抗王克敏,並最終如願以償,於一九四○年六月將王克敏擠下臺,而由他出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成了華北漢奸的第一號人物。此後曾任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內務總署督辦。一九四三年一月,他任最高國防會議議員、全國經濟委員會副委員長、新國民促進委員會委員。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後,王揖唐即托病住院,同時暗中活動,企圖脫卸漢奸罪責。一九四六年春,河北高等法院將其逮捕入獄,立案審理。由冀高法院刑二庭長何承焯主審,每次開庭,王揖唐均以病勢沉重為由,被人抬上法庭,閉目不答。王自知罪行重大,於是大耍花招,一九四七年秋,王揖唐委託律師劉煌等,突然舉行記者招待會並散發聲明。聲明承認附逆降敵,有罪於國,同時卻反戈一擊,聲稱刑二庭長何承焯曾在偽司法總署任職,是一小漢奸。稱「以小漢奸高踞堂上審大漢奸,將何以杜悠悠之口」。消息傳出,轟動九城。南京司法部只得撤消何承焯職務,另委派吳盛涵為刑二庭長,重新審理王揖唐漢奸案。河北高等法院根據事實依法判處其死刑時,他又兩次申請復判。這樣拖延了兩年多。一九四八年九月,經最高法院最後復判,仍將其判處死刑。九月十日,王揖唐在北京姚家井第一監獄被槍決,時年七十一歲。

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中有提到他命名「今傳是樓」的由來,他說:「余之《詩話》,以今傳是樓命名。海內外友人亦多為詩及之。傳是樓者,崑山徐健庵尚書乾學藏書之所也。」徐乾學(健庵)是明末大學者顧炎武的外甥,清初官至大學士、刑部尚書,當時號稱「名臣」。據史料記載,徐乾學自幼就十分喜愛讀書、抄書、藏書。到清初時,正逢戰亂之後,徐乾學除自己精心搜求外,還托門生故吏於全國各地代為搜集,所以「南北大家之藏書,盡歸先生。」(黃宗羲語),藏書多達數萬卷。他特意精心建造了一座樓房,專作藏書之用。他收藏的各種圖書,共裝了七十二書櫥。樓房建成以後,徐乾學把兒子們全都叫到樓上,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許多做上輩的人,都給子孫們留下田地錢財,但子孫們,卻不見得能世世代代都富裕;也有的給子孫們留下金銀珠寶,子孫們也未必能夠世世代代保藏;還有的給子孫們留下亭臺樓閣,後代卻不一定能夠世世代代保有。我並不想學這些人的榜樣,我給你們留下什麼樣的遺產呢?」(原文乃文言,今譯為白話)不等兒子們答話,他笑盈盈地指著樓上琳琅滿目的藏書說:「所傳者,惟是矣。」也就是說留給你們的,就是這滿屋子的圖書!並將書樓命名為「傳是樓」,表明以書傳後代的意思,一時傳為美談。但至康熙三十三年徐氏逝世,此樓藏書已漸流出、散佚。其後,書樓遭回祿之災(據徐氏後人記載,時約康熙末年)、兵災,加上徐氏子孫式微,書多散入怡親王府、納蘭明珠等處及諸藏書家手中,甚至有些已佚失不可考。

徐乾學所居之府第,乃尚書第,在崑山城內西塘街,因他曾任刑部尚書,故名。而當時名滿天下之傳是樓,即在尚書第內。自徐氏子孫式微,所藏善本書籍,大都流入他家,而樓亦廢,今其遺址已渺不可尋矣。惟尚書第之產權,迄民初猶保存於徐氏後裔手中,後來出售於王揖唐。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中說:「閨人育季,本亭林支裔,亦崑籍也。其母家比鄰樓址,閨人出私蓄三千金,購得之。以告余,意謂山水清佳,偕隱可卜,鷗鄉娛老,固自不妨。余曰:『前賢勝蹟,何敢自私。顧任其蕪廢殊可惜,盍就地建一圖書館,為崑山添一故實,可乎?且也公諸橫舍,既無專壑之嫌,仍襲舊稱,詎有爭墩之意?』質諸士論,敵以為宜。時余以南北議和事留滬上,友人無冰君與崑之賢士大夫相習,躬任規劃。因請以今傳是樓定名,余欣然從之。此為今傳是樓定名之始。閨人與亭林同籍玉峰,而亭林與健庵又誼屬甥舅,事之巧合有如此者。」

後來今傳是樓變成王揖唐的書齋名,今傳是樓位於舊時天津日租界蓬萊街(今天津市和平區瀋陽道六十六號),王揖唐在此生活了十餘年,並完成了著名的《今傳是樓詩話》。《民國名人傳》載:「王工演說,善接納。著有《今傳是樓詩話》(為民國二十二年大公報鉛印本。是作:自民國十六年起連載於天津《國聞週報》,長達數年之久,全書五百九十五則。多關史料掌故);譯有《新俄羅斯》、《德皇威廉第二自傳》諸書。」除此之外,王揖唐另著有《近邊建置概略》、《上海租界問題》、《世界最新之憲法》及《逸塘詩存》。

王揖唐本是個才子,進士出身,國學根底深厚,安福系失意後,寓居天津,喜歡吟詠,初畏人知。在嚴範孫、趙幼梅的邀請下參加天津城南詩社活動,與舊文人相唱和。詩社曾在今傳是樓聚會,天津詩人馮問田有詩云:「今傳是樓開詩筵,將軍獨作騷壇主。曩者久耳將軍名,後無來者前無古。」王揖唐著有《逸塘詩存》,有詩二百七十二首,所收詩至民國廿九年止。該詩集於一九四一年出版,由國立華北編譯館館長瞿益鍇封面署簽,書前有李國松作序、後有門人李元暉編今傳是樓主人年譜並王氏世系表,及溥叔明題跋。溥叔明係恭親王之孫畫家溥儒之弟,是位傳統文化修養很深的詞曲作家。其時,王揖唐正處在他的人生頂點,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風光無限。所以,前序後跋的作者,對其諛辭過甚也是可以想見的。儘管如此,該詩集於研究清末民國邦交、軍事、民俗等有重要文獻參考價值。

汪辟疆的《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中有一則〈今傳是樓主人獄中詩〉云:「近則以事偽入獄,年已七十矣。對簿公庭,噤不一言,然在獄中固嘗吟詠自遣。玩其意興,亦殊無衰颯頹唐之氣,可異也。」當時山陰陳中嶽於丙戌冬曾有酬第一典獄長吳訪丞(峙沅)一律,傳至獄中,王揖唐亦次韻奉酬。《光宣以來詩壇旁記》就收有王揖唐的獄中和詩云:「底羨醇醪酌滿樽,春風偶拂座能溫。紛紛世尚甘投石,僕僕誰猶肯到門。君昔題詩驚湜籍,我今畫虎愧嚴敦。(謂子美諸兄子)半生焦爛都無補,悔不追隨學稼樊。」當然還有其他詩多首,保留珍貴史料。

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的〈自敘〉中說:「予幼即嗜詩,遇古今人一篇一句之工,隨時採錄不少輟。」由於王揖唐本身是詩人,因此詩友相互酬唱,再加上王揖唐在政治界認識相當多名人,書中多涉及晚清政壇名流,如龔定庵、周馥、翁同龢、康有為、劉銘傳、譚嗣同、袁世凱、俞樾、李慈銘、鄭孝胥、金農、林旭、唐繼堯、梁鼎芬、陳三立、寶竹坡、王闓運、張之洞、王國維、胡思敬、林長民、陳衍、于右任、李鴻章、李經羲、徐樹錚、黃仲則、龔鼎孳、汪榮寶、樊增祥、黃侃、吳汝綸、于式枚、楊士琦、陳寶箴、章士釗、陳衡恪、蔡元培、費念慈、蔣士銓、朱啟鈐、黃遵憲、端方、梁啟超、李士棻、丁寶楨、孫詒讓、張佩綸、陳寶琛等人。王揖唐除了引錄了大量詩作外,他並述及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這對於研究晚清歷史文化者,提供了不少珍貴的史料。

《今傳是樓詩話》在提到張之洞中年以後的詩作云:「廣雅詩中年以後之作,多有本事。犖犖大者,故老能詳,余《詩話》中前已及之。」又云:「玩其詞意,必非無病之呻。惜作者既未自箋,自亦無從索解。」但〈元稹〉一詩云:「賈誼多言絳灌傷,舊勳新進敢衡量。最憐輕薄元才子,操縱英雄綠野堂。」王揖唐認為此詩似指虞山而言。虞山乃常熟翁同龢。張之洞集中有〈送同年翁仲淵殿撰從尊甫藥房先生出塞〉詩,自注:「藥房先生在詔獄時,余兩次入獄省視之。錄此詩以見余與翁氏分誼不淺。後來叔平相國,一意傾陷,僅免於死,不亞奇章之於贊皇。此等孽緣,不可解也」云云。王揖唐說:「注語乃晚年加入,賓僚請刪,亦不顧也。」可見張、翁兩人嫌隙之深。王揖唐又說:「廣雅在外,虞山居朝,此事與晉公、元相相類。虞山自負宿望,每以新進視廣雅,兩賢相厄,殆關夙緣。錄此二詩,以見朝局,亦同光史料也。」

又如《今傳是樓詩話》引及章士釗〈題徐善伯見視戊戌《湘報》全冊四十韻〉的長詩,並謂章詩:「紀述綦詳,足徵信史,實為近數十年極有關係之作。」《湘報》是維新運動中最激進的報刊,由熊希齡(秉三)創辦,獲得湖南巡撫陳寶箴(右銘)的支持。陳寶箴是陳寅恪的祖父,為晚清重臣。陳寶箴作為章士釗的「父母官」,在湘推行新政,創辦時務學堂,對年輕的章士釗肯定產生過重大影響。章士釗這首詩披露了不少史料,關於蔡鍔的記敘就與常見的蔡鍔傳有不同之處。據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載,時務學堂招考有三次,首次即一八九七年(丁酉)九月,章士釗幼年多病,參加了這次考試,得以見到陳寶箴。

另外《今傳是樓詩話》是王揖唐隨手抄錄,有些詩作並未被收入原作者的詩集中,而有些詩集後來也失傳了,因此本書無形中又有輯佚之功。例如曾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的劉銘傳有文集《劉壯肅公奏議》和《盤亭小錄》,詩集《大潛山房詩抄》。《大潛山房詩鈔》刻於同治五年,多為劉氏壯歲之作,晚期詩作皆未收錄。據劉銘傳之孫劉朝敘云,劉氏解甲歸田後,「以吟詠自適」,遺詩有「數百首」之多,但今多不見,而《今傳是樓詩話》卻保存劉銘傳晚年兩首詩,可見其一斑:

得遂歸田志,君恩肯放還。解兵渡渭水,策馬出秦關。
不歷風波境,焉知世事艱。此行無建樹,羞對二華山。(其一)

秦兵不渡隴,界限總分明。我抱虛糜恥,誰將寇難平。
徒憂回紇馬,未解世人情。努力期來者,朝廷務遠征。(其二)

讀了這兩首詩對於晚年被放歸故里的劉銘傳的心境,將會有所體會。詩中暗含對當時朝政荒嬉、苟且偷安的不滿和他自己的抗爭結局。他雖解甲歸來,但壯心不泯。詩風悲壯而慷慨。

當年名作家紀果庵在〈《古今》與我〉一文說:「信手取舊《國聞週報》翻閱,瞥見《今傳是樓詩話》轉載樊樊山〈金陵雜詠〉,頗有風致」,確實這專欄當時在《國聞週報》連載數年之久,是王揖唐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只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王揖唐因為晚節不保,當了漢奸,連帶了這書也蒙塵了。但若「不以人廢言」,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著作,極具史料價值。

而原本一九三三年《大公報》版的《今傳是樓詩話》是一冊不分卷,全書只有句讀和圈點,也沒有任何標題,當然也沒有目錄。因此閱讀或找尋其中的資料甚為不便,而該書流傳亦少。後來文海出版社雖有影印出版,但仍依其舊。此次重新打字排版、點校、分段整理,甚至製作每則的小標題。並以中研院圖書館所藏的《大公報》版詳加核對,除了改正原書原有的錯字外,由於王揖唐好用僻字,有些已改為現在通行之字,有些仍然保留。這是首次以新式標點完成的繁體字版,而且編了目錄,對其中引用詩文的標題和內容完全標示清楚,對於查考或閱讀均甚為方便。又因此書所涉及的大都是晚清到民初的詩人及其軼事,而這些都是作者所見所聞者,書名則改為:「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以更顯其書之旨趣。

【作者序】

予幼即嗜詩,遇古今人一篇一句之工,隨時採錄不少輟。欲為詩話已自遣,譬乎博奕,賢乎已也。顧昔之所嗜,或越月一變,越歲又一變矣。況以我之所嗜,能必人人同好耶?昔人於《三百篇》中欲定某句第一,各各不同也;於唐之七言今體、七言絕句,欲定某首第一,亦各各不同也;乃至如東坡七絕及《西湖竹枝詞》,欲定某首第一,亦各各不同也。詩無定論久矣。友人將以予所輯《詩話》彙集成鉅冊,屬為敘,以公諸海內。予則隨手錄存,不敢自信也。藉是貢諸大雅,俾得正其誤,砭其失,為幸多矣!

壬申嘉平月合肥王揖唐自敘★絕版史料,經典再現!

★本書包含許多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並引錄大量詩作,一大批名流如王闓運、李鴻章、袁世凱、齊白石等,都成為詩話的對象,並有許多掌故逸事。是所有晚清民初研究者及學習者的必備之書。

「傳是樓」為清人徐乾學藏書樓之名,意為書傳後代,以期子孫續傳書中亙古不變的真理,一時傳為美談。本書作者王揖唐為彰顯其精神,以「今傳是樓」作為書齋名,並在此完成了著名的《今傳是樓詩話》。

王揖唐亦為詩人,因此常與當代雅士相互酬唱,加上王揖唐在政治界交遊廣闊,書中多涉及晚清政壇名流軼事。除引錄了大量詩作外,並述及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適當地反映出當時文學及詩歌發展的側面紀錄,對研究晚清歷史文化者,提供不少珍貴的史料。

王揖唐(1877-1948),安徽合肥人。名志洋,字慎吾。後更名賡,號揖唐,筆名逸塘,晚號今傳是主人。曾於東京振武學校研究軍事,為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曾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以及日本成立的多個傀儡政權中任職。王揖唐本是個才子,進士出身,國學根底深厚,著有《今傳是樓詩話》、《広徳壽重光集》、《世界最新之憲法》、《逸塘詩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