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受難者陳英泰,1928年生於出生於木栅,台灣大學法學院商業專修科畢業,為當時代台灣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知識份子對社會關懷的使命感。
1950年10月23日,在台灣銀行總行國外部任職時被,被列入「鍾國輝案」,1951年以「參加叛亂之組織」判刑12年,1951年5月17日,被移送綠島新生訓導處。在綠島陳英泰被獄方視為頑強的「阻擾感訓者」,1953年2月被送回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同時送回的政治犯共178人,其中陳英泰與其他32人被安排住到隔離房,給予特別的管束。
1959年又從軍監移送綠島,1961年10月移送土城生產教育實驗所,直到1962年10月23月坐滿12年牢開釋。陳英泰英文程度很好,學生時代是游泳健將,喜歡唱歌,具有多項才能,但在綠島十分低調,消極抵抗以健康問題特准擔任輕公差。
陳英泰先生致力於撰寫回憶錄,並著手收集、訪查難友資料及真相。他將自己的人生分成幾個段落敘述:
(1) 被捕之前的台灣社會。
(2) 1950年10月被捕之後的審問。
(3) 在軍法處等待判決受凌辱感受。
(4) 1951年5月被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的隔離無奈。
(5) 1953年2月轉送軍人監獄後的遭遇。
(6) 1956年再次回送綠島。
(7) 1958年送往土城生教所。
(8) 1962年出獄。
他除了詳加記載個人入獄期間每個階段的經驗外,也把在獄中接觸過的難友的經歷分門別類的加以敘述。透過他的文字可以看見政治犯的心情--其間有高昂的意志,也有被獄方凌辱分化,甚至被收買而從中出賣難友,最後仍遭槍決的噩運。由此可以了解到身在國民黨牢獄中,不靠著信念,實在無法度過漫長無望的監牢歲月。
陳英泰於2005年3月完成《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下兩冊,在這兩冊所描述的是他的親身經驗及難友的辛酸故事。從逮捕、刑求逼供、判刑、坐牢到出獄,一幕幕的景象,刻畫出受難者心靈深處的傷痛與無奈,也赤裸裸暴露出國民黨統治當局的殘酷與暴虐。這不僅是苦難的真實呈現,更是人世間悲慘的控訴。
之後他更於過世前一個月(2009年12月)完成《再說白色恐怖》,本書加入了更多完整的資料,尤其是軍法處逃獄計畫、綠島與軍監屠殺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對受難者的刑求逼供均刻畫的栩栩如生。陳英泰先生於2010年1月18日逝世,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為本書奔波。
英泰先生於2010年1月18日過世,留下三份尚未出版的書稿──《回憶2:由小牢改坐大牢》、《回憶3:開啟白色恐怖平反之門》、《回憶4:到達不了的平反之路》。書稿內容主要是描述:
出獄的難友長期被社會隔離之後,要重新進入社會時所遭遇到的各種艱難困境,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沒有是非觀念,只為自利的冷漠社會。
蔣介石的去世、與中國關係的解凍、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等等台灣情勢的轉變,使得被隱密、被忽視的白色恐怖年代的情形一一揭露於世。如何看待、處理、善後白色恐怖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問題,是陳英泰先生所關切的問題。
如何面對白色恐怖的兇手──國民黨政權。對於受難者含冤在地下已逾半個世紀,國民黨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殘忍屠殺應當負起政治責任。
爭取白色恐怖補償條例的通過及平反之路。
陳英泰先生的作品,有別於一般受難者的個人記載,除揭露國民黨慘無人道的屠殺及迫害外,更大量蒐集考查週遭受難者獄中的遭遇,匯集成非常珍貴龐大的史料記錄。
最難能可貴的是,所遺留下的三份手稿,記載繼續延伸至出獄後,各個難友的工作情況,社會百態及政治動態…。包括從陳英泰先生出獄後與受難者向國各個受難民黨討回公道,最終在立法院通過(戒嚴時期不當判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價條例)並獲得平反的辛苦奮鬥過程及其間的轉折波盪。
陳英泰先生在工作之餘,全台拜訪各地難友蒐集大量資料,於1995年開始著手寫回憶錄。1996年他在公司成立的便當會更是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平反促進會的前身。他邀請十幾位受難前輩,共同主張接受謝聰敏委員的賠償條例草案,並要與互助會分開,成立要求平反賠償的促進會。在多方奔努力之下,李登輝總統終於在1998年頒佈總統令,公布「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並於當年的12月17日正式施行。促成補償平反的歷史性成就,可說是陳英泰先生一生非常重要的先見與貢獻。
他參與平反補償的所有歷程,其間民間團體的成立,大家艱辛奮鬥的經過,及後來互助會與促進會之間分歧的始末,他不但親身參與並且忠實的記載,是非常難得第一手也絕無僅有的寶貴資料。他一生波走於民主轉型正義之路,為白色恐怖平反努力,憂心受難者因統獨觀念分歧失去整合的力量,無法釐清歷史真相…。陳英泰先生花十餘年的心血努力,遺留下辛苦且完整的歷史見證,留在台灣歷史上,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這也是陳英泰先生這三本遺稿所要揭露的事實,令世人可以了解整個白色恐怖案件平反運動的過程及原委。同時也是本會要為其集籍成書出版的最大初衷與目標。
另,別冊所整理的「政治案件人物一覽表」是根據《回憶2‧3‧4》遺稿中所提及的受難者,本會再依其生日、籍貫、判決年、案由、判刑等項目整理而成,共836筆資料。希望透過此一覽表可逐一查詢遺稿中所提及的受難者其人其事,並相互參閱、查詢更多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