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掌故:庸閒齋筆記 | 拾書所

清朝歷史掌故:庸閒齋筆記

$ 414 元 原價 460
上自朝章國故,次及海寧陳氏家門盛跡,下迄讀書心得、各地舊聞軼事,晚清史料中價值及趣味性最高的文獻紀錄。

※絕版史料首次在臺出版╳重新點校分段更易閱讀★絕版史料,經典再現!

★本書總共十二卷,其中多記清一代歷史掌故,上自朝章國故、經濟民生、軍情夷務,次及風俗民情、軼事舊聞,下迄讀書心得。有助於讀者認識當代歷史背景,是研究清代歷史的可貴資料。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導讀:陳其元和《庸閒齋筆記》/蔡登山

「筆記」是文體的一種,指隨筆記錄的文章。其題材廣泛,舉凡政治、歷史、文化、經濟、自然科學、社會生活、讀書心得都可涉及。筆記體著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最昌盛。在清代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顧公燮的《消夏閒記》、劉獻廷的《廣陽雜紀》、李調元的《南越雜紀》、陳其元的《庸閒齋筆記》、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余懷的《板橋雜記》、王韜的《淞濱瑣話》等,都可以說是此類筆記體書籍中的佼佼者。

陳其元(一八一二-一八八一)字春澤,號子莊,晚號庸閒老人。浙江海寧人。「海寧陳家」,曾被金鏞(他也是浙江海寧人)寫入《書劍恩仇錄》書中,該武俠小說就是以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謎為主線,為廣大讀者描繪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金庸根據傳說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的兒子。陳其元在《庸閒齋筆記》的卷一就詳細地介紹了「海寧陳家」,海寧陳氏的先世為北方渤海高氏,後南遷到江南地區。陳家的真正發達在明朝萬歷年間,陳其元說:「回溯此三百年間,傳世已將二十,人才輩出,在浙江推為望族。……計自明正德以來,吾家登進士第者三十一人,榜眼及第者二人,舉人一百有三人,恩、拔、副、歲、優貢生七十四人,徵召者十一人,庠生及貢、監生幾及千人;宰相三人,尚書、侍郎、巡撫、藩臬十三人,京官卿寺、外官道府以下,名登仕版者,逾三百人。」然而到了《書劍恩仇錄》中,乾隆對陳家洛說起:「你海寧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內無比。三百年來,進士二百數十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原本「海寧陳家」中進士從三十一人,變成二百多人,金鏞也未免太誇大了。

其中,陳元成這一支,與傳聞中的「海寧陳家」關係最大。陳元成之孫陳詵官至禮部尚書。陳詵之子陳世倌在雍正當朝時已歷任巡撫,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書授文淵閣大學士。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世倌家的私園―隅園中,並將「隅園」改為「安瀾園」。金庸在《書劍恩仇錄》就將陳世倌說成是乾隆生父。

其實對乾隆本是海寧陳家之子這傳說,清史專家孟森先生在〈海寧陳家〉一文早就援引史實加以批駁。孟森明確指出,海寧陳家仕宦之盛,發端於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時達到頂峰。乾隆即位之前,陳氏為相者多已謝世,僅陳世倌尚存,卻並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關照。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升任內閣大學士的陳世倌,不久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當面斥責他「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說是傳聞中皇帝的生父了。至於陳家的兩塊匾額「愛日堂」和「春暉堂」一事,孟森肯定確有其事,但這並不是乾隆所題寫,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書賜的。這
兩方匾額與乾隆毫無關係,更談不上乾隆是陳家之子的證據了。

陳其元的祖父陳萬森,官安徽太平府知府;父親陳鰲,官福建同安縣知縣。陳其元早歲負有文名,為樸學大師俞樾之舅姚光晉的高足弟子。惜自道光八年(一八二八)至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十五次為諸生考試,皆名落孫山。嗣捐貲為金華學訓導。不久升任富陽縣教諭。後議敘知縣。太平軍攻下浙江時,曾留江蘇李鴻章幕府中,又回浙江佐寧紹臺道治軍,深得左宗棠賞識。浙江平定後,經左宗棠密奏保薦於朝廷,任江蘇南匯知縣。在職期間,勤政愛民,成績斐然,一月判牘達三百八十餘件。巡撫丁日昌重其才,又調任青浦、新陽、上海等縣知縣。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在內政、外交上多所建樹,因而進階知府,加秩道員。後以年老乞歸,僑居桐鄉。七十歲卒。

陳其元治學務實,博覽多聞,尤其能注意時事,體察民間疾苦。他在任期間,正值多事之秋,國內遍地烽火,民不聊生;列強虎視眈眈,乘機作惡。陳其元不屈不撓,反對官場積弊,堅持民族大義,以愛民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可謂難得。

他所著的《庸閒齋筆記》一書,總共十二卷,前八卷完成於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次年俞樾為其作序,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開雕。後來時時有人以新事來相告語,他隨手記錄,其子德濬、德嵩收錄成冊,陳其元「因略加排檢,又益以近事及偶記者補綴之。復得四卷,不更別為名目,仍續於前記之後。」於是十二卷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全書完成。他在自序云:「追念平生舊聞,及身所經歷目睹事,有所記憶,輒拉雜書之。而國典朝章、莊言至論、異聞軼事、軍情夷務及展卷所得者,間亦存焉。隱惡揚善,事徵諸實,不敢為荒唐謬悠之譚」。俞樾在〈序言〉也說:「《庸閒齋筆記》一書,首述家門盛跡,先世軼事,次及遊宦見聞,下逮詼諧遊戲之類,斐然可觀。」

其內容包涵豐富,例如清代才子紀昀(曉嵐)是出了名的嗜煙,有「紀大煙袋」的稱號,許多清代的筆記小說都有相關的記載。《庸閒齋筆記》所載,有次紀曉嵐在朝內值班時煙癮大發,拿出煙鍋吞雲吐霧時,突然被皇帝召見,慌亂之間只好將煙鍋插入靴筒中,就前往面聖了。誰知皇帝「奏對良久」,煙鍋的殘火燒著了襪子,紀曉嵐忍不了痛,嗚咽流涕。皇帝大驚問紀曉嵐怎麼了,紀曉嵐說:「臣靴筒內走水。」「走水」是北方人俗語,指失火。紀曉嵐說完,便馬上走出室外,脫了靴子,撲熄了火,但腳就這樣燒傷了。紀曉嵐腳傷休養,行動不便,還因此被相國取笑為「李鐵拐」。

而曾國藩傳說是神蟒轉世,因而生平最怕雞毛。《庸閒齋筆記》說:「曾文正公碩德重望,傳烈豐功,震於一時;顧性畏雞毛,遇有插羽之文,皆不敢手拆。辛未十月,到上海閱兵,余供張已備,從者先至,見座後有雞毛帚,囑去之,謂公惡見此物。不解其故。公姻家郭慕徐觀察階告余云:『公舊第中有古樹,樹神乃巨蟒。相傳公即此神蟒再世,遍體癬文,有若鱗甲。每日臥起,床中必有癬屑一堆,若蛇蛻然。然喜食雞肉,而乃畏其毛,為不解耳。』後閱《隨園隨筆》,言:『焚雞毛,修蛇巨虺聞氣即死,蛟蜃之類亦畏此氣。』乃悟公是神蟒轉世,故畏雞毛也。」

另外《庸閒齋筆記》就有一則,記載當時一個王爺很愛吃白煮肉,有一次他去勞軍,底下的人都小心伺候,在他到下一站之前,就安排把白肉早早煮上了。這天遇到一個漫不經心的廚師,忘帶皮硝。煮肉不放皮硝煮起來就慢啊,王爺馬上就到,怎麼辦?廚師急中生智,脫下褲子就往鍋中撒了泡尿。王爺到,白肉上桌,沒耽誤。突然,王爺傳話,叫廚師過來。底下人不明就裡,想準是王爺吃出臊味,要興師問罪。誰知王爺見到廚師後竟連聲誇獎,說一路上吃的煮白肉就沒有像這次味道鮮美的,煮得還爛,誇獎一番,還賞賜廚師綢緞褂料一副。用尿代替皮硝來燉肉的做法,雖然有用,確實不衛生。不過,據陳其元說,小便用於食物,例子很多:「淮甸蝦米貯久變色,浸以小便,即紅潤如新;河南魚鮓在河上斫造,盛以荊籠,入汴,道中為風沙所侵,有敗者乃以水濯,小便浸一過,控乾入物料,肉益緊而味回。」

另外還記載陳其元在當知縣時親身經歷的事件:那是清同治十一年,江蘇省揚州江都縣境內,江南三江營炮船上的哨官在抓捕強盜時,遭到強盜暴力抗拒,寡不敵眾,造成五人死亡,十人受傷。事情爆發後,知府震驚,命令地方官員與水師快速查處,緝拿案犯。駐守瓜州鎮的吳總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出營兵帶著出事炮船上的勇丁作為證人到上海偵破案件。起因是勇丁們一口咬定,強盜是他們認識的浙江巡鹽紅單船上的兵勇。六月初,營兵們來到上海,只用了一天,就在茶館抓捕一人,確認就是紅單船上的兵勇。第二天,營兵又請觀察使和右營參將帶領大隊人馬,在紅單船上抓獲二人。三個案犯都交給江都縣衙門審訊。據證人陳述,這三個案犯,一人把火藥包扔到船上,一人持刀砍人,一個過船釘炮眼。證人們說得斬釘截鐵,毋庸置疑。知縣陳其元對三個案犯提審,整整審訊了一天也沒有人認罪。第二天,陳其元繼續審理,用了許多方法,三個案犯還是閉口不供,只是一個勁兒大呼冤枉。經眼線指認抓獲的三名強盜,是否就是作案真凶?官員受命審訊強盜案,是附和官方,運用刑具,快速取得罪證,還是提出異議,查明真相?《庸閒齋筆記》就記載了陳其元據理力爭而避免的一起冤案,最後為三名「案犯」保全了性命。陳其元感慨萬端說,如果動用嚴刑審訊,三個兵勇一定會屈打成招,並牽連出其他無辜人員。就算是證人的話也不能完全相信,也要多方證據印證才能最終斷案。

《庸閒齋筆記》多記有清一代歷史掌故,上自朝章國故、經濟民生、軍情夷務,次及海寧陳氏家世盛跡、各地風俗民情、軼事舊聞,下迄讀書心得等等,都有助於我們認識了解陳其元所處的那個時代。尤其是他在記述和評說個人遊宦見聞方面的吏治得失、功過、利弊,更是研究清代歷史的可貴資料。

該書有最早的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八卷本),而後有清宣統三年的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今重新打字排版,點校、分段重新整理,並將原書名改為:「清朝歷史掌故:《庸閒齋筆記》」,特此說明。《庸閒齋筆記》多記有清代歷史掌故,史料廣博,有助於認識當時文化背景。尤其在陳其元記述和評說個人遊宦見聞的吏治得失、功過、利弊,更是研究清代歷史的可貴資料。

▎珍貴史料、趣味性高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鴻章本姓許?「合肥李相國本姓許,則人知之者鮮矣。」──卷八:姓之變更

補藥劑量吃錯出人命?「古時權量甚輕,古一兩,今二錢零。古一升,今二合。古一劑,今三服。古之醫者,皆自採鮮藥,如生地、半夏之類,其重比乾者數倍。……皆由醫者不明古制,以為權量與今無異,又自疑為太重,為之說曰『今人氣薄,當略為減輕』,不知已重於古方數倍矣。」──卷十:人參誤服殺人

▎可補正史之不足
英國流氓搶劫錢糧船,並打死軍民十餘人。陳其元下令捕獲了三個犯案的洋人,卻因「治外法權」,竟被迫放跑罪犯。陳曰:「迄今念之,猶覺憤填胸臆也!」──卷十:澱山湖洋人劫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