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古樓」源自「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此而終古」一句,
謂詞人並非躲進象牙塔裡,反以文字抒發對社會的憂慮與眷戀。
江西派著名詞人夏氏評論集,《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忍古樓詞話》三冊首次集結出版。
【絕版史料重新點校分段編輯╳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從評論中看見夏敬觀如何結合「經學」、「史學」為根幹,解構「經史之用」的經世濟民的文人創作。
●以「溫柔敦厚」的詩教為鞭,評解創作者如何以學問為基石,並結合個人思想作詩詞。夏敬觀和其《詩話》、《詞話》|蔡登山
夏敬觀(一八七五-一九五三)是近代著名的詩人、詞人、學者、書畫家。他在經學、史學、詩學、詞學以及書畫藝術均卓然有成。尤其是在「同光體」江西詩派(「同光體」分福建、江西、浙江三派)詩家中,除了陳三立(散原)外,當推夏敬觀最負盛名。其詞學成就,世人評曰:「自來詞家,西江稱極盛,同叔發藻於臨川,堯章流聲於南渡。近年作者,推萍鄉文道希學士,而新建夏劍丞,如驂之靳矣。劍丞稟其世學,既喜為詩,又工於詞,詩格規撫孟郊,詞則奄有清真夢窗之長。」
夏敬觀,字劍丞,或作劍臣、鑒成,號盥人,又號吷庵,室名忍古樓、窈窕釋迦室。江西新建人。十七歲應童子試,得入縣學,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經學大師皮錫瑞來南昌主講經訓書院,夏敬觀慕其名並從之學,專攻《尚書》,旁及諸經,受其影響頗深。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因庚子之亂,夏敬觀避居上海,從鄉賢文廷式學詞,即為當時名家所賞。至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刊行《吷庵詞》一卷,詞名大盛。根據陳誼所著《夏敬觀年譜》,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夏敬觀捐知府,分至江蘇任用。同年十一月,入江寧布政使李有棻幕府,主持辦理清賦督墾局。十二月,受兩江總督張之洞之聘,兼辦兩江師範學堂,任提調。期間銳意革新,廣延教席,對兩江師範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四月,前任復旦公學校長兼安徽高等學堂監督嚴復向兩江總督端方寫信,推薦夏敬觀出任中國公學監督,稱其「精明廉幹」,端方同意,於同年六月聘夏敬觀任復旦公學監督。宣統元年(一九○九)五月,巡撫陳啟泰任夏敬觀為左參議兼憲政總文案,總辦江蘇諮議局地方自治籌備處,十二月,署理江蘇提學使。
武昌起義後,避亂寓居於上海西郊。一九一二年任江西鹽務局總辦。此前,原與張季直友善,一九一三年,張季直任農商部長後,特聘為秘書,不久亦辭。一九一五年,赴上海就商務印書館之聘,編校涵芬樓宋人筆記數十種。編校既竣,於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往浙江省就教育廳長職。一九二三年在杭州創辦捲煙稅。期間雅興不減,時邀三五好友出遊,杭州西湖當然不在話下,寧波亦曾一遊,另外從這年所寫詩二十四首來看,紀遊者亦占大半,可見遊興之高。同年十二月,夏敬觀在上海西郊康橋自築房屋一棟,名曰「忍古樓」,有〈康橋宅成詩以落之〉一首描寫道:「小園數畝饒有花木亭臺之勝。春秋佳日,恒集名彥,觴詠其間。」自此以後,與官場絕緣,唯事丹青、詩詞、著述。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經葉恭綽提議,約集滬上詞流朱祖謀、徐積餘、董授經(名康)、潘蘭史、周夢坡、夏敬觀、劉翰怡、吳湖帆(名萬)、陳彥通(名方恪)、易大厂、黃公渚等人於覺林素菜館,議決設立《全清詞鈔》編纂處,印發徵求所有清代詞集啟示。據《夏敬觀年譜》一九三○年冬,夏敬觀與滬上詞流如朱祖謀、程頌萬、葉恭綽、陳方恪等二十九人,在夏宅成立漚社。漚社成員包括民國時期著名的詞學家、清代遺老、民國政要、書畫名家、大學教授等。漚社詞人的詞作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們在詞集文獻整理、詞選編纂、詞話寫作、詞學研究等方面也均有傑出的成就。而同年,夏敬觀又與黃公渚、吳湖帆、徐紹周、陳灨一等成立康橋畫社。夏敬觀五十六歲始攻繪事,每遊覽歸,即摹擬點染,凡足跡所至,皆以圖記,狀寫煙巒之景,復附以詩詠,人皆以摩詰視之,不久即名聲大噪,遠近求畫者踵至。
一九三五年,夏敬觀與滬上詞人又成立聲社。一九三六年創辦《藝文》雜誌,以「發揚國學,增進民族之輝光。」同年,與龍沐勛擬合辦詩詞函授班。「七‧七」事變既起,日軍旋入侵上海,夏敬觀的生活頓時陷入貧困,加上吳太夫人棄養之後,喪事也花費不少,為維持日常生活基本開支,只得將康橋舊宅賣掉,一九三九年四月,移居霞飛路法租界靜村。生活雖然艱辛異常,但處之泰然,益勤於著述,撰成《八代詩評》、《唐詩評》。
一九四七年,任南京國史館纂修,主持編年體長編,並負責上海方面的資料搜集。因勤於著述,而膳食、居所諸條件均不善,經濟負擔亦重,致一度賴鬻畫為生,多種因素疊加,對身體影響甚大。一九四八年七月突患中風,行動大不如前,但依然著述不輟,翌年,病益重,幾不得起,仍筆耕不已。一九五三年去世,享壽七十九歲。
夏敬觀一生主編、著述著作甚多,編有《詞調溯源》、《古音通轉例證》、《經傳師讀通假例證》、《今談析》、《漢短蕭鐃歌注》、《歷代御府畫院興廢考》、《忍古樓世說》、《清世說新語》、《鄭康成詩譜評議》、《詩律》、《太玄經考》、《西戎考》、《梅宛陵集校注》、《王荊公詩選注》、《陳簡齋詩選注》、《楊誠齋詩選注》、《八代詩評》、《唐詩評》、《調律拾遺補》、《彙集宋人詞話》、《春秋繁露考逸》、《戈順卿詞林正韻訂正》、《毛詩序駁議》、《六續疑年錄》;著述有《忍古樓文》、《忍古樓詩》、《吷庵詞》,《王安石年譜》、《忍古樓詩話》、《忍古樓詞話》、《宛陵集》、《窈窕釋迦室隨筆》、《吷庵自記年曆》、《少川先生年譜》、《清世說》、《編注宋人小說》二十八種、《楊誠齋年譜》。
夏敬觀的室名忍古樓,其源自於《離騷》中有「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此而終古」句,而夏敬觀的集中亦有「兀坐吾樓甘忍古」,「不作入時語,唯余忍古心」等句。其用意在表明詩人並沒有躲進象牙之塔,而是對苦難多重的祖國憂慮滿懷、眷戀縈胸。
夏敬觀的《忍古樓詩話》原載於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起的《青鶴》半月刊,《青鶴》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創刊於上海,至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出版的五卷十八號止,歷時五年半,總共刊出一百十四期,是上個世紀三○年代持續時間較久的文史雜誌之一,由陳灨一發起並任總編一職。《忍古樓詩話》刊登於《青鶴》第四卷第一號、第三號、第九號。前有編者陳灨一識語云:「夏吷庵先生,詩名播天下,四十年前談詩者,輒能舉其名。所為詩話,見解獨精。他人求之勿得者,而本誌得之,當與讀者共欣賞也。」
夏敬觀的《學山詩話》是一九四一年二月起連載於《同聲月刊》,《同聲月刊》是龍沐勛繼《詞學季刊》之後主編的一份側重於詩詞創作和研究的學術號刊。一九四〇年十二月由同聲社在南京創刊,一九四五年七月停刊,歷時五年,共出版四卷三十九期。《學山詩話》刊於《同聲月刊》第一卷第三至第八號、第十、十一號。
夏敬觀的《忍古樓詞話》也是連載於《同聲月刊》的第四卷第一至三號,由於當時是抗戰後期,刊物也無法如期出版,第四卷第一號是一九四四年七月出版,第四卷第二號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出版,第四卷第三號是一九四五年七月出版。
由於夏氏這三本著作所涉及者多為近代詩詞家,有的甚至是與他同時代的。保留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詩詞家的不少軼事,而做為詩人、詞人甚至學人,夏敬觀自然有其精到的見解,所以陳灨一稱他的《詩話》說:「所為詩話,見解獨精。」。例如他談梁鼎芬孤懷遠韻、易順鼎潦倒江湖、樊增祥詩側豔都極精準,另康有為寫長詩氣勢浩瀚,他的〈六十自述詩〉有二百三十五韻,創下長詩紀錄,但他還意猶未盡,再寫兩章續之,以詩作傳,唯康氏有此氣魄。另外還有寶廷縱情詩酒、盛昱哀楊銳、張之洞寫詩筆力矯健、文廷式被譴罷官、鄭孝胥以詩人而為邊帥、郭嵩燾和曾紀澤雖為外交人才但卻能詩等等。夏敬觀的這兩本詩話,除了論詩而外,也記載了許多史事。另外這兩本詩話還保存許多詩人所散佚的詩稿,例如有李詳所遺詩稿、林紓集外詩、沈曾植遺詩、文廷式遺集未收詩、羅癭公集外遺珠、吳可讀和朱祖謀非常少見的詩等等,無疑地這詩話又起了輯佚的功能。
同樣地他的《詞話》亦然,其論點常為人所引用。例如談畫家吳湖帆工丹青,精鑒藏外,而又能詞。夏承燾深於詞學。其他提及的同時代的詞家還有汪兆鏞(汪精衛之兄)、葉恭綽、王鵬運、冒鶴亭、黃秋岳、梁鴻志、趙叔雍、龍沐勛、李釋勘、陳衍、潘蘭史、溥心畬、盧冀野、汪東、吳梅、陳師曾、易大厂等等名家。夏敬觀在談詞之餘,同時記載一些史事,宛如一部近代詞史,令人讀之興味盎然。
今將夏氏的《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忍古樓詞話》合為一冊,並重新點校、分段,打字排版。尤其是《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原本並無小標題,閱讀及查尋甚為不易,今乃重製小標題,以醒眉目。而《忍古樓詞話》後雖有唐圭璋收入《詞話叢編》,然其中詞的題目亦無標示,今乃重新標出題目及詞牌名,使其更便於閱讀。今既合刊,另增一書名曰:「夏敬觀談近代詩詞」,則更為醒目矣。此書當為首次出版,對於研究晚清及民國詩詞者可謂有莫大的助益。「漢火中衰遘閏餘,露車敢陋九夷居。王城如海猶宜陋,人境無喧便可廬。延月穹樓陪母飲,藝蔬隙地課兒鋤。治生不是吾儒事,終勝求營但抱虛。」弢庵工為詩鐘,雖嵌字詠物,題極纖仄,於十四字中,必有深遠寄託。其律體極似晚唐人韓冬郎渡海後詩,彌深亡國舊君之感。
──〈陳寶琛詩有亡國舊君之感〉,《忍古樓詩話》
「富貴同誰共久長?劇憐無術媚姑嫜。房星乍掩飛霜殿,已報中宮撤膳房。」此言穆宗后死事也。相傳穆宗未大婚前已得隱疾,后入宮未久,又頗為孝欽所不喜。故御史潘敦儼請更定后諡號摺,內有「道路傳聞,或稱悲傷致疾,或云絕粒霣生」之語。
──〈文廷式詩穆宗后死事〉,《學山詩話》
長樂王允皙又點,予三十年之文字交也。所著有《碧棲詞》一卷,吐屬清婉,有一唱三歎之妙…〈海棠花下作‧浣溪沙〉云:「葉底遊人不自持。枝頭啼鳥尚含癡。玉兒愁困有誰知。淺醉未消殘夢影,薄妝原是斷腸姿。人生何處避相思。」又點兼工詩,絕句尤庯峭,蓋亦致力於白石詩。
──〈王又點〉,《忍古樓詞話》
謂詞人並非躲進象牙塔裡,反以文字抒發對社會的憂慮與眷戀。
江西派著名詞人夏氏評論集,《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忍古樓詞話》三冊首次集結出版。
【絕版史料重新點校分段編輯╳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從評論中看見夏敬觀如何結合「經學」、「史學」為根幹,解構「經史之用」的經世濟民的文人創作。
●以「溫柔敦厚」的詩教為鞭,評解創作者如何以學問為基石,並結合個人思想作詩詞。夏敬觀和其《詩話》、《詞話》|蔡登山
夏敬觀(一八七五-一九五三)是近代著名的詩人、詞人、學者、書畫家。他在經學、史學、詩學、詞學以及書畫藝術均卓然有成。尤其是在「同光體」江西詩派(「同光體」分福建、江西、浙江三派)詩家中,除了陳三立(散原)外,當推夏敬觀最負盛名。其詞學成就,世人評曰:「自來詞家,西江稱極盛,同叔發藻於臨川,堯章流聲於南渡。近年作者,推萍鄉文道希學士,而新建夏劍丞,如驂之靳矣。劍丞稟其世學,既喜為詩,又工於詞,詩格規撫孟郊,詞則奄有清真夢窗之長。」
夏敬觀,字劍丞,或作劍臣、鑒成,號盥人,又號吷庵,室名忍古樓、窈窕釋迦室。江西新建人。十七歲應童子試,得入縣學,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經學大師皮錫瑞來南昌主講經訓書院,夏敬觀慕其名並從之學,專攻《尚書》,旁及諸經,受其影響頗深。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因庚子之亂,夏敬觀避居上海,從鄉賢文廷式學詞,即為當時名家所賞。至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刊行《吷庵詞》一卷,詞名大盛。根據陳誼所著《夏敬觀年譜》,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夏敬觀捐知府,分至江蘇任用。同年十一月,入江寧布政使李有棻幕府,主持辦理清賦督墾局。十二月,受兩江總督張之洞之聘,兼辦兩江師範學堂,任提調。期間銳意革新,廣延教席,對兩江師範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四月,前任復旦公學校長兼安徽高等學堂監督嚴復向兩江總督端方寫信,推薦夏敬觀出任中國公學監督,稱其「精明廉幹」,端方同意,於同年六月聘夏敬觀任復旦公學監督。宣統元年(一九○九)五月,巡撫陳啟泰任夏敬觀為左參議兼憲政總文案,總辦江蘇諮議局地方自治籌備處,十二月,署理江蘇提學使。
武昌起義後,避亂寓居於上海西郊。一九一二年任江西鹽務局總辦。此前,原與張季直友善,一九一三年,張季直任農商部長後,特聘為秘書,不久亦辭。一九一五年,赴上海就商務印書館之聘,編校涵芬樓宋人筆記數十種。編校既竣,於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往浙江省就教育廳長職。一九二三年在杭州創辦捲煙稅。期間雅興不減,時邀三五好友出遊,杭州西湖當然不在話下,寧波亦曾一遊,另外從這年所寫詩二十四首來看,紀遊者亦占大半,可見遊興之高。同年十二月,夏敬觀在上海西郊康橋自築房屋一棟,名曰「忍古樓」,有〈康橋宅成詩以落之〉一首描寫道:「小園數畝饒有花木亭臺之勝。春秋佳日,恒集名彥,觴詠其間。」自此以後,與官場絕緣,唯事丹青、詩詞、著述。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經葉恭綽提議,約集滬上詞流朱祖謀、徐積餘、董授經(名康)、潘蘭史、周夢坡、夏敬觀、劉翰怡、吳湖帆(名萬)、陳彥通(名方恪)、易大厂、黃公渚等人於覺林素菜館,議決設立《全清詞鈔》編纂處,印發徵求所有清代詞集啟示。據《夏敬觀年譜》一九三○年冬,夏敬觀與滬上詞流如朱祖謀、程頌萬、葉恭綽、陳方恪等二十九人,在夏宅成立漚社。漚社成員包括民國時期著名的詞學家、清代遺老、民國政要、書畫名家、大學教授等。漚社詞人的詞作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們在詞集文獻整理、詞選編纂、詞話寫作、詞學研究等方面也均有傑出的成就。而同年,夏敬觀又與黃公渚、吳湖帆、徐紹周、陳灨一等成立康橋畫社。夏敬觀五十六歲始攻繪事,每遊覽歸,即摹擬點染,凡足跡所至,皆以圖記,狀寫煙巒之景,復附以詩詠,人皆以摩詰視之,不久即名聲大噪,遠近求畫者踵至。
一九三五年,夏敬觀與滬上詞人又成立聲社。一九三六年創辦《藝文》雜誌,以「發揚國學,增進民族之輝光。」同年,與龍沐勛擬合辦詩詞函授班。「七‧七」事變既起,日軍旋入侵上海,夏敬觀的生活頓時陷入貧困,加上吳太夫人棄養之後,喪事也花費不少,為維持日常生活基本開支,只得將康橋舊宅賣掉,一九三九年四月,移居霞飛路法租界靜村。生活雖然艱辛異常,但處之泰然,益勤於著述,撰成《八代詩評》、《唐詩評》。
一九四七年,任南京國史館纂修,主持編年體長編,並負責上海方面的資料搜集。因勤於著述,而膳食、居所諸條件均不善,經濟負擔亦重,致一度賴鬻畫為生,多種因素疊加,對身體影響甚大。一九四八年七月突患中風,行動大不如前,但依然著述不輟,翌年,病益重,幾不得起,仍筆耕不已。一九五三年去世,享壽七十九歲。
夏敬觀一生主編、著述著作甚多,編有《詞調溯源》、《古音通轉例證》、《經傳師讀通假例證》、《今談析》、《漢短蕭鐃歌注》、《歷代御府畫院興廢考》、《忍古樓世說》、《清世說新語》、《鄭康成詩譜評議》、《詩律》、《太玄經考》、《西戎考》、《梅宛陵集校注》、《王荊公詩選注》、《陳簡齋詩選注》、《楊誠齋詩選注》、《八代詩評》、《唐詩評》、《調律拾遺補》、《彙集宋人詞話》、《春秋繁露考逸》、《戈順卿詞林正韻訂正》、《毛詩序駁議》、《六續疑年錄》;著述有《忍古樓文》、《忍古樓詩》、《吷庵詞》,《王安石年譜》、《忍古樓詩話》、《忍古樓詞話》、《宛陵集》、《窈窕釋迦室隨筆》、《吷庵自記年曆》、《少川先生年譜》、《清世說》、《編注宋人小說》二十八種、《楊誠齋年譜》。
夏敬觀的室名忍古樓,其源自於《離騷》中有「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此而終古」句,而夏敬觀的集中亦有「兀坐吾樓甘忍古」,「不作入時語,唯余忍古心」等句。其用意在表明詩人並沒有躲進象牙之塔,而是對苦難多重的祖國憂慮滿懷、眷戀縈胸。
夏敬觀的《忍古樓詩話》原載於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起的《青鶴》半月刊,《青鶴》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創刊於上海,至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出版的五卷十八號止,歷時五年半,總共刊出一百十四期,是上個世紀三○年代持續時間較久的文史雜誌之一,由陳灨一發起並任總編一職。《忍古樓詩話》刊登於《青鶴》第四卷第一號、第三號、第九號。前有編者陳灨一識語云:「夏吷庵先生,詩名播天下,四十年前談詩者,輒能舉其名。所為詩話,見解獨精。他人求之勿得者,而本誌得之,當與讀者共欣賞也。」
夏敬觀的《學山詩話》是一九四一年二月起連載於《同聲月刊》,《同聲月刊》是龍沐勛繼《詞學季刊》之後主編的一份側重於詩詞創作和研究的學術號刊。一九四〇年十二月由同聲社在南京創刊,一九四五年七月停刊,歷時五年,共出版四卷三十九期。《學山詩話》刊於《同聲月刊》第一卷第三至第八號、第十、十一號。
夏敬觀的《忍古樓詞話》也是連載於《同聲月刊》的第四卷第一至三號,由於當時是抗戰後期,刊物也無法如期出版,第四卷第一號是一九四四年七月出版,第四卷第二號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出版,第四卷第三號是一九四五年七月出版。
由於夏氏這三本著作所涉及者多為近代詩詞家,有的甚至是與他同時代的。保留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詩詞家的不少軼事,而做為詩人、詞人甚至學人,夏敬觀自然有其精到的見解,所以陳灨一稱他的《詩話》說:「所為詩話,見解獨精。」。例如他談梁鼎芬孤懷遠韻、易順鼎潦倒江湖、樊增祥詩側豔都極精準,另康有為寫長詩氣勢浩瀚,他的〈六十自述詩〉有二百三十五韻,創下長詩紀錄,但他還意猶未盡,再寫兩章續之,以詩作傳,唯康氏有此氣魄。另外還有寶廷縱情詩酒、盛昱哀楊銳、張之洞寫詩筆力矯健、文廷式被譴罷官、鄭孝胥以詩人而為邊帥、郭嵩燾和曾紀澤雖為外交人才但卻能詩等等。夏敬觀的這兩本詩話,除了論詩而外,也記載了許多史事。另外這兩本詩話還保存許多詩人所散佚的詩稿,例如有李詳所遺詩稿、林紓集外詩、沈曾植遺詩、文廷式遺集未收詩、羅癭公集外遺珠、吳可讀和朱祖謀非常少見的詩等等,無疑地這詩話又起了輯佚的功能。
同樣地他的《詞話》亦然,其論點常為人所引用。例如談畫家吳湖帆工丹青,精鑒藏外,而又能詞。夏承燾深於詞學。其他提及的同時代的詞家還有汪兆鏞(汪精衛之兄)、葉恭綽、王鵬運、冒鶴亭、黃秋岳、梁鴻志、趙叔雍、龍沐勛、李釋勘、陳衍、潘蘭史、溥心畬、盧冀野、汪東、吳梅、陳師曾、易大厂等等名家。夏敬觀在談詞之餘,同時記載一些史事,宛如一部近代詞史,令人讀之興味盎然。
今將夏氏的《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忍古樓詞話》合為一冊,並重新點校、分段,打字排版。尤其是《忍古樓詩話》、《學山詩話》原本並無小標題,閱讀及查尋甚為不易,今乃重製小標題,以醒眉目。而《忍古樓詞話》後雖有唐圭璋收入《詞話叢編》,然其中詞的題目亦無標示,今乃重新標出題目及詞牌名,使其更便於閱讀。今既合刊,另增一書名曰:「夏敬觀談近代詩詞」,則更為醒目矣。此書當為首次出版,對於研究晚清及民國詩詞者可謂有莫大的助益。「漢火中衰遘閏餘,露車敢陋九夷居。王城如海猶宜陋,人境無喧便可廬。延月穹樓陪母飲,藝蔬隙地課兒鋤。治生不是吾儒事,終勝求營但抱虛。」弢庵工為詩鐘,雖嵌字詠物,題極纖仄,於十四字中,必有深遠寄託。其律體極似晚唐人韓冬郎渡海後詩,彌深亡國舊君之感。
──〈陳寶琛詩有亡國舊君之感〉,《忍古樓詩話》
「富貴同誰共久長?劇憐無術媚姑嫜。房星乍掩飛霜殿,已報中宮撤膳房。」此言穆宗后死事也。相傳穆宗未大婚前已得隱疾,后入宮未久,又頗為孝欽所不喜。故御史潘敦儼請更定后諡號摺,內有「道路傳聞,或稱悲傷致疾,或云絕粒霣生」之語。
──〈文廷式詩穆宗后死事〉,《學山詩話》
長樂王允皙又點,予三十年之文字交也。所著有《碧棲詞》一卷,吐屬清婉,有一唱三歎之妙…〈海棠花下作‧浣溪沙〉云:「葉底遊人不自持。枝頭啼鳥尚含癡。玉兒愁困有誰知。淺醉未消殘夢影,薄妝原是斷腸姿。人生何處避相思。」又點兼工詩,絕句尤庯峭,蓋亦致力於白石詩。
──〈王又點〉,《忍古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