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 拾書所

南溟秋興:黃冠英散文選

$ 450 元 原價 500
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
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一位見證風風雨雨的澳洲華僑,從數十年來筆耕不輟。本書收錄了他一甲子的創作精華,見證一段大時代對個人的影響。
*「或引起共鳴,或激發深思,文筆老到,學識豐富,分析細緻,評論中肯。」──澳大利亞南溟基金會【序 好學深思之人,真情至性之文】盧元
黃君冠英,性情中人也。君與余同為悉尼詩詞協會成員,但初不相識。迨2014年初,余從何與懷博士主編之《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上得閱其〈初學古詩小議〉一文,雖云「初學」,其實頗有見地。此文於古詩之韻律、聲律、句律之見解,頗有與眾不同之處。余深表讚賞,恍如聞空谷足音跫然而喜矣。爰於後數月之古典詩詞論壇上,浼陳炳均會長介紹相識。視其人樸實謙和,而又不失赤子之心者也。以余癡長數歲,尊余為「前輩」,殊覺赧顏。與之談,深獲我心,於是傾蓋如故,遂結為忘年交。爾後不時有電郵來往,大抵為:(一)君於博覽古典書籍時,遇及某些生字僻語,或不解句讀處,專函向余詢問。(二)君擬於「論壇」上主講之講稿,有時亦發來讓我先睹為快,並請提淺見。從其所提問題及所寫文章中,余益信其好學之殷,讀書之博,求知之深,誠不愧為詩詞協會中俊彥之一也。
上月杪,黃君以其即將付梓之散文集《南溟秋興》中之十二篇代表作電郵與余,並丐余作序。電文中云:全書共六輯,六十篇,近二十八萬字,之所以選取其中十二篇,共六萬字送閱,是因為害怕老年人讀全書過於勞累,藉一斑可窺全豹。其用心可謂精細周到矣。余大病新愈,家人勸余少接觸電腦,少用心思,因而初意不敢接受作序之邀,詎料作者憑一支生花妙筆,吸引余愈看愈受感染,直到讀完所有篇章,竟從心底萌生非點贊一番不可之欲望,爰依次評點數語以弁其端。
最先映入眼簾者為〈南北海岸遊〉(選自「山海寄情」輯)。作者以清新可讀之文筆,細緻描述悉尼眾多港灣奇偉瑰怪、美麗宜人之景色,亦生動描摹諸多弄潮兒徜徉沙灘、暢遊大海之千姿百態,令讀者恍如身臨其境。余來澳淹忽八年,因年老體弱,兒輩怕余遠遊出事故,故陪余遊覽著名之達令海峽及個別港灣外,均勸余莫隨旅行團出遊,文中所介紹諸多港灣,余大多未曾涉足,以是頗為遺憾。今讀此文,恍若行於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庶幾亦可稍補遺憾矣。而文中「面對大的風險,死拼硬鬥是不行的。只能將自己變成一滴水,融入大海,化為整體,才會受到海的關心,浪的愛撫」數語,竅以為不僅是經驗之談,更可貴者乃深含哲理,頗能啟迪人生。
第二篇為〈消閒海上行─遊輪生活記趣〉(選自「遠足留歡」)。全文突出一個「趣」字,作者窮形盡相,充分描寫與老妻及二位老友突發奇想,遍歷遊輪各處(禁地除外)之樂趣,以及探險遊玩新喀裡多尼亞松木島之險趣。作者雖年齡遠超古稀,但仍不失其天真「頑童」(作者自稱「老頑童」)本色,且步履矯健,精神矍鑠,故能隨心所欲,行所當行,真令人羨煞!
第三篇至第八篇,均選自「文苑管窺」輯,此乃全書重中之重。其中《南溟海角中華情》一文,又分為三小篇,分別記述悉尼文壇三次盛會之動人場景,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從中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在澳洲此一多元文化國家中生根開花之景況,反映中華兒女雖僑居異國仍不忘傳播中華文化之深情。堪稱「文因盛會而抒寫,會亦因妙文而永存」矣。
最令余擊節讚賞,且有幸最先寓目者為〈試談巨擘應制詩〉、〈賞菊詩試窺芹溪精細〉及〈詩詞畫照意境談〉三篇。因此三題已軼出一般隨筆遊記之範疇,而是牽涉到文化藝術方面之重大命題,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好學深思」之特點,寫此類文章,非博覽群書,且又能「入乎書,出乎書」,有獨立見解者不辦。三文中引證古書數十處,其中有些為余所未讀,作者能運用自如,做到論據充足,論證有力;且不是人云亦云,有其獨立思考與卓越見地,所謂「讀書得間」信其然歟。〈意境談〉一文中,「詩詞」方面之例證甚夥,且有說服力;「畫照」方面之例證偏少,大概此非作者所擅長歟?三文作者均曾事先發給余過目,余除表示讚賞外,亦曾對其中個別說法,表示不同意見,對其中個別詞句,表示尚須推敲。此次重讀原作,發現有者已蒙採納者吸收,有者則維持原意,對此種擇善而從,不苟同之態度,正體現作為一位學者應有之品格,余甚佩焉。
九、十兩篇,一為〈柳府石情〉,一為〈相機帶出春意來〉,均選自「雜事隨想」。前篇主要寫作者與另外四位詩協會員應邀到柳複起教授家觀賞藏石之事,是一篇敘事、狀物、鎔詩、抒情融合無間,令讀者讀後既長知識,又對柳教授悠然而生敬意,亟盼前往一瞻之妙文。後篇記述一件既平凡又極不平凡之小事,顯示「人間自有真情在」,故事情節極其感人,而文末一段關於人性方面之闡述,更是入情入理,言簡意賅。如果說,全篇大部分文章,使人如飲甘露;則此段文字,令人如聞木鐸。恕余在此賣個「關子」,不介紹「相機」何以能「帶出春意」,讓讀者自行欣賞可也。
最後兩篇,一為〈難愛難恨的思念〉,一為〈心祭父母〉,均為真情至性之文。前篇懷念一位頗具天才,卻遭「造物主」之多番打擊,以致扭曲性格,在「文革」中隨大流幹壞事,終於身敗名裂,抑鬱而逝之中、小學同學,對此人之遭遇,寄予應有之同情;對害人至此之社會,給予無聲之責問,寫得有血有肉,令人讀後引發許多思索。後篇抒發對英年早喪之父母寄予無限哀思,並從旁人之追述中,表彰其母之淑德懿行,令人敬仰。最後幸而天從人願,在垂暮之年,終於找到遠在印尼一無名小島上其母之墳塋,以及尚留在該島之鄉親,於是備禮品祭掃並重修;而對於葬身大海之父,則只能望海遙祭。讀完全文,真有「孝子孝媳之心,可格天地」之感。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黃君之《南溟秋興》可稱文質兼美之著作矣。質之讀者諸君,當不以為謬贊也。
原世界華人文化名人協會理事、中國詩詞名家研究會副會長盧元 謹序
2016年10月序於悉尼四樂軒

【序 隔洋記取樂篇章】安紅
編輯《南洲沙龍》的過程,亦是結交同道的過程,真正有幸,得以認識黃冠英先生。
一直以為在詩詞協會舉辦之講座上的得識才是我與黃先生兩人的初會,不甚頻繁的魚雁往來中,他曾精心盡力地替我修改過《南洲沙龍》裡的語法錯別字乃至標點符號,作為一個人編刊的編者,感佩之情油然而生。兩年前我於病裡,也曾收到黃先生來函問候,彼時正在煉獄般的煎熬之中,雖然問候僅寥寥數語,卻讓飽嘗人情世故的我,得了雪中送炭般的暖。直到讀了他這一本大作,才驚喜地發現我們最早的相逢竟然是在2012年─於我剛剛登陸澳洲時只是遠遠地瞭了一眼的悉尼市中心內的中國國民黨黨總部,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澳洲華人團體邀請到了著名作家陳若曦女士作報告。同一個屋簷下,同呼吸共命運;同一片藍天下,棄帝秦避南洲。不知這是否可以算作上天的眷顧?抑或此生的緣分!
阿爾伯特‧加繆說過:「這個世界充斥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荒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根植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之中:拒絕謊言;反抗逼迫。」─在我的字典裡,只有這樣的作家,才算得上真正的作家。因此,對那些遠離政治,非關民生,開口風花閉口雪月的純文本研磨者,多半敬而遠之。
只因事先拜讀過黃先生的另一本大作《紅太陽沒有照到我的身上》,因此堅信直感,在沒有通讀書稿之前就答應寫一些文字,為黃先生拋磚引玉,鳴鑼開道。
黃先生開篇即言明要意,他寫書時:「心情是愉快的」,「小冊子裡全是些平淡生活中俗菜豆瓜的閒章,風花雪月,無關宏旨」,「詩意不敢說,樂趣卻是有」─展卷初讀,竟有了些悔意,悔不該貿然答應,提起的筆,暫時擱置一旁。皆因我天生反骨,數十年接受洗腦的教育,卻依舊沒有被洗脫冥頑不化的個性、拍案而起的脾氣以及打破沙鍋璺到底的習慣;唯一不曾改變的是,最善於聽話聽音,察言觀色,於字裡行間尋出「蛛絲馬跡」,以求從黃先生的文章裡找出從小便被強行灌輸的「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處處文學不離政治的潛臺詞。
舉一杯茶,踱周正步,再次坐回到書桌旁;拋開雜想,靜心定氣,複讀他乙未迎春時試填的《浪淘沙‧移居澳洲習古詩》─他直言「吃老學吹簫」,未曾想過伏槎後「竟到詩詞協會當個老學生,興致勃勃地學起古典詩詞,雖僅得皮毛,倒也彌補年輕時在故國因遵照指令,忙於「階級鬥爭」而荒疏的一些遺憾」─
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
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
反覆吟詠之後便覺先前的悔意慢慢地隨著茶香升仙而去……
在遠足留歡山海寄意中,體味著他寶刀未老的壯志雄心,一眾遊伴,準備周致,意性高遠,不亞青年。澳洲多海,景致壯觀,無論乘船自駕,所到之風景名勝,野浪白帆,無不在他筆下活靈活現。看他游泳潛海,樂在流連,讓水性不佳不曾嘗試過潛水的我,竟大有蠢蠢欲動的出遊打算。入鄉隨俗,來之安之,拋卻人生愁煩,黃先生在澄澈的大自然裡感喟人生苦短,盡享喜樂兒孫繞膝的秋華之年。母國沒有供給他的,卻悉數在遠隔萬里的大洋彼岸找到,何緣何故?想我不必多說,讀者觀後答案自現。
在文苑管窺雜事隨想裡,欽佩他老而彌堅百尺竿頭的刻苦鑽研精神,汲取他執著求索孜孜不倦學習的成果與知識。他文章裡有關莫言於2012年10月21日夜寫給香港《明報月刊‧莫言專號》的一段親筆字:「多年前,劉再複先生希望我做文學海洋的鯨魚。這形象化的比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覆信給他:『在我周圍的文學海洋裡,沒看到一條鯨魚,但卻遊弋著成群的鯊魚。我做不了鯨魚,但會力避自己成為鯊魚。鯊魚體態優雅,牙齒鋒利,善於進攻;鯨魚軀體笨重,和平安詳,按照自己的方向緩慢地前進,即便被鯊魚咬掉一塊肉也不停止前進,也不糾纏打鬥,雖然我永遠做不成鯨魚,但會牢記著鯨魚的精神。』」藉由黃先生得知「莫言不做鯊魚」的出處─「原來就在這裡。幾十年來,國內貫徹極左路線,嚴酷的『階級鬥爭』確實叫人不寒而慄,即便是大作家莫言,也是餘悸未消。何時國民大眾才能依法而不必『突出政治』,無憂無慮,不嚇不驚,安寧愉快地生活呢?」─詰問得真正好!
細想起那一年正好得緣,參加由高洪波莫言商震等一行代表團來悉尼參加澳中文學雙語論壇。壇中莫言真如其名,默默無語……我是從其聲名鵲起的《透明的紅蘿蔔》開始,一直如影隨形地讀到《豐乳肥臀》。記得讀罷曾經與母親探討過,斷言比起《九九青殺口》、《紅高粱系列》系列文章,《豐乳肥臀》應算是鼎峰之作。後來再讀《檀香刑》與《蛙》,便更覺得年輕時的直覺斷語不虛。好不容易有如此近距離接觸大家的機會,我卻沒有上前攪擾,讓默言默語的大家得遂心願,在一眾滔滔不絕聲裡始終如一地禪坐……
時光荏苒,忽聞莫言三個月前突然一改秉性,「讀到會心處想拍案而起」─開口直言當今聖上「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一個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的人,是一個內行。」而且繼續言道:「是我們的讀者,也是我們的朋友,當然也是我們思想的指引者。」─我彷彿有穿越時空回到了在大院幼兒園坐馬桶時驚聞手舞紅書永遠健康的林副統帥跌死在溫都爾汗般一鳴驚人之沖天動感!
在天倫情真故園回望裡,讀到黃先生偕夫人到印度尼西亞返鄉祭祖,不辭辛勞,重修墳塋。黃先生在印度尼西亞降生,母親早亡,父親罹難……他夢裡每每憶及母親,母親卻「總是容顏模糊,未見清晰」。近想這一份母子心連的血肉之情,僅僅存在了不到百日,頓覺生命無常;遙思當年華人避禍求生投奔南洋艱苦異常,不由潸然淚下。忘記是誰說過:「文化的傳承在哪裡,哪裡就是祖國!」回看那陰霾籠罩的母國,舉目這天晴海碧的他鄉,《南溟秋興》中所有思念感喟求索探究都融入在字裡行間,令人浮想聯翩……
結尾取文章分錄小節之名,湊得一首,聊表寸心:

留歡遠足町
寄意海山溟
故國凝眸遠
秋閒雜事寧
天倫盈眾樂
藝苑匯真經
一曲孤高和
大千世界聽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於悉尼橘絳軒
贈本序者為:澳大利亞新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暨該會會刊總編

【序 冠英印象,印象冠英】丘雲庵
約莫在2010年前後,悉尼詩詞協會來了一位新會員,名叫黃冠英。他操福建口音,身體健碩,雙眼炯炯有神。一個年屆古稀之人,看上去只約50來歲。有人稱他「老兵頭」,有人稱他「縣太爺」,有人稱他「筆桿子」……我覺得都靠譜,可能都沒錯。
在詩詞協會,冠英君朝氣蓬勃,幹勁十足。作為銀髮弟子,他悶頭悶腦地參與會務工作,抬台搬凳,斟茶送水,勤快主動。詩協遇有重大活動,他奉命也欣然撰寫通訊報道,而且文筆生動、細緻、有趣。他參加古典詩詞入門班學習,幾無缺課,認真聽講,動腦多問,鑽研積極。原本未諳古詩古詞的他,不多久就把平平仄仄,粘粘對對,用韻規則等等一套基本弄通了,於是,能中規中矩地習作起來。到後來,甚至能登上「古典文學論壇」的講座,「補台」開講!
冠英君在詩詞協會表現可嘉,在悉尼市華人文體界的各種社會活動中,也經常見到他的身影:報章雜誌上,不時可見他的文章;遊山玩水,尋幽探勝,處處留有他的足跡;特別是,他雖年過古稀,在研究古典文學方面仍然鍥而不捨,做到「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常有新的斬獲。他對紅樓夢「菊花詩」的解讀,對唐朝「應制詩」品評,都有獨到見解。每每令人羡慕,引人妒忌不逮!
本人年屆耄耋,近年已較少參加詩詞協會的活動,與冠英君其實也接觸不多,但其詩文還是經常拜讀不誤的。因此對他有一種獨特的印象。姑且寫出,以表心意,就叫「印象冠英」或「冠英印象」吧。
第一印象:活力冠英。
七十多歲的「小夥子」,朝氣蓬勃,活力四射,文武兼修,體腦並用,似乎從不知疲倦。他熱愛遊覽,經常參加本地華人老人走步組四處尋訪,也隨子女到近郊遠地調節生活,或「樹頂行走,挑戰極限」;或「浪裡浮沉,隨潮飄移」……《南溟秋興》書中均有記載。許多玩藝,大概是這把年紀的人未必敢試的。這且不去細說。我們看他坐郵輪的遊記《消閒海上行》吧,說是「消閒」,卻一點兒都「閒」不住。在船上,他與兩位老友,不是安安隱隱地休息,仔仔細細地觀賞,或悄悄輕輕地交談,靜靜默默地沉思,而是船上船下、倉裡倉外到處亂竄,簡直有用不完的體力!即使清晨露冷,船行風大,他要麼登上頂台去耍太極拳,要麼跑到船尾,在小池裡試嘗水力按摩,如此這般,真乃《水滸傳》中的拚命三郎也!
第二印象:幽默冠英。
冠英君性格開朗,幽默風趣,平日閒談,輒語連珠,滿堂捧腹。其詩,喜以詼諧語詠嚴肅事,給人印象深刻。如自序中的《浪淘沙‧移居澳洲習古詩》:「南渡適天涯,竟放心花。天藍地綠海邊沙。初觸詩騷從始學,蠢笨山家。弄圃趁明霞,俗菜當葩。豆瓜垂架趣情佳。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蠢笨山家」、「俗菜當葩」,均為俚語俗句,而「雙語兒孫縈膝笑,勝似中華」,則既寫現實,又表達了「地球村民」的歡慰情懷。他很讚賞聶紺弩的「雜文詩」,或許有意仿之吧,令我聯想到東方朔、張打油的風格。記得冠英君首場「論壇」開講,甫一上臺,即聲明自己水平很差,是「初習之士」,今天提供的是粗糲的「習士論文」,只能「堤外損失堤內補,學術不足笑話添」。他說,由於沒念過大學,撈不到博士、碩士、學士等的桂冠,只好權以「習士」自慰。其風趣自嘲,立即活躍了會場。素有「鎮會之寶」之稱的詩協常年主講汪學善老師,於是順勢別解,當場賦詩曰:「大人之徒稱習士,河漢炎炎從此始。多少紅樓興廢理,都在秋菊聯吟裡!」「大人」者,「習大大」之謂也。戲語調侃,師生同樂,融融然不亦說乎?
第三印象:精細冠英。
冠英君做學問以精細著稱。記得他講紅樓菊詩,就特別講到曹雪芹的精細,其實是他研究的精細。例如,《紅樓夢》中怡紅公子賈寶玉的《訪菊》有句:「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掛杖頭」。「掛杖頭」,近現代很多文章都誤作「掛枝頭」,冠英君查閱資料,用《世說新語‧任誕》阮宣子「百錢掛杖頭」顛往酒店的典故,力糾其誤。再如對《訪菊》與《問菊》,他不但指出「訪」與「問」的差別,解說「訪」是拜訪探談,範疇較大,而「問」在求答、省候,內容相對狹些,未可全混,且注意到了還有動作形式上的差異,即:「訪」須由此及彼,有個要走過去的過程,而「問」卻同時就在現場。因此曹雪芹讓寶玉寫的詩,便先一句「閒趁霜晴試一遊」,是「一遊」之後才「訪菊」的。而林黛玉的「負手叩東籬」,是已經站在籬笆邊上,背著雙手在「叩問」(明說是「負手」,故不可寫作「扣問」)……曹雪芹的精細,確實被他精細地解釋出來了。說到枕霞舊友史湘雲的《菊影》,他指出兩點:一是正經、正面地寫,不同於蘇東坡「幾度呼童掃不開」的「裝傻」;二是影由光生,此詩從光源的日光、燈光與月光之照射寫來,全方位地描摹。他講唐朝的「應制詩」時,居然能從資料縫隙間濾出量化統計,得出「票數」,從而排下「同台競賽」者─王、岑、賈、杜四大詩人的名次來,如此追究不是相當仔細且有趣嗎?而談起詩詞的意境時,他則把幾何學的「點」「線」「面」「體」,拿來做形象的比喻,也是別出心裁,聞所未聞的。
第四印象:無畏冠英。
韓愈《師說》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得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問切磋自是難免爭論的。冠英君求知心切,遇有問題隨時提問,也敢於爭辯。求知若渴,卻不盲從。每有見解即坦然直說,虛心商榷,又擇善而從。就我所知就有兩次爭論:一次是關於詩協會刊的作品排列問題。他覺得每一期都按作者的姓氏筆劃排列,面孔呆板,老氣橫秋,不甚親切,建議依照大多數刊物的做法─以作品主題的輕重為序,分組排列,每期都新,有助於增強會刊的吸引力。此議頃刻引發了不同意見。爭論結果,他的建議未被採納,因為會刊是會員自己編輯的,短缺專業技術。每次重排怕太費事了。冠英君聞知便取消異議;另一次是對宋代高僧僧惠洪的七律《秋千》與詞《西江月‧十指嫩抽春筍》的討論。有人說,惠洪喜用綺詞,是個出名的「花和尚」、「浪子和尚」,前詩寫少女,後詞寫道姑,眼睛都盯住女性,所用全是香豔之詞,宋時人已多指斥其犯了「綺語戒」。尤其是《西江月》:「十指嫩抽春筍,纖纖玉軟紅柔。人前欲展強嬌羞,微露雲衣霓袖。最好洞天春晚,黃庭卷罷清幽。凡心無計奈閒愁,試拈花枝頻嗅」,不堪入目。冠英君則認為,寫《秋千》時,詩人才十四歲,是彭少年而非惠洪和尚,斥其「豔淫」未免牽強。《西江月》倒真有點肉麻,可是會不會是托物言志,別有深意呢?時適逢本人在場,詩友們徵求看法,我於是說,此詞存在兩種解法:其一是往邪處想,當作淫詞看,不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