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犯罪學:從全球資料庫看犯罪心理及行為的十一個常見偏誤 | 拾書所

被誤解的犯罪學:從全球資料庫看犯罪心理及行為的十一個常見偏誤

$ 405 元 原價 450

直探地下紐約、倫敦暴動、美墨邊境、各國監獄、大都會幫派及貧民窟治安等社會議題,
以統計數字破解法律和道德間的迷思,並重新思考「人」為何犯罪?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賴擁連——專文導讀】
【國內推薦】

呂秋遠 律師
李茂生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林文蔚 獄政改革倡議者
邱顯智 律師
苗博雅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
翁國彥 執業律師
楊士範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冬陽  推理評論人
朱家安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臥斧  文字工作者
馬欣  影評人
張國立 作家
陳國偉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副教授

國內第一本犯罪學的入門讀物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代是否一去不回?監獄為何關了人卻沒有解決問題?明明已經加派警察巡邏,為何悲劇仍重演?人們期待英雄帶來正義,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不是名偵探福爾摩斯,而是一名坐在電腦螢幕前,將犯罪關鍵字一一鍵入世界各國犯罪資料庫的英國智庫研究員湯姆.蓋許,他本以為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但其實看懂大數據,就能找到民眾、政府、媒體亟欲探尋的答案和方向。

犯罪學家聯合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領域專家,如何找到犯罪的根源?在他們和各國警方、社福單位、獄政機關合作的過程中,又如何在質疑中推動改革?蓋許曾在英國首相政策小組中負責犯罪政策分析,他指出人們往往相信犯罪是道德問題,嚴刑峻法方能嚇阻潛在犯罪人繼續犯罪,但將潛在犯罪人和犯罪行為分開看待,才能看清犯罪現場的問題和預防方式。這本犯罪學入門,不只分析普遍的犯罪觀點所造成的弊病,在監獄不斷擴建、刑度次次加重、獄政輔導經費卻嚴重不足的今日,更直陳現行法律和警察制度的得失和未來發展可能。

在現代生活與犯罪的種種討論中,可以見到迷思如何隨著政黨輪替、媒體輿論而改變了警力和獄政資源的配置,更反映了人們對刑罰、正義、犯罪本能、移民議題、窮人汙名化等問題的激辯和焦慮。我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基礎從何而來?犯錯的人重回社會時又如何不重蹈覆轍?如果改變焦點,仔細探究犯罪的本質,蓋許認為,比槍與監獄更好的解決方案,將能改變這個充斥暴力和復仇式正義的世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