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高僧法顯於399年與四僧侶同契赴天竺尋求戒律。
為將西域眾僧的「威儀法化之美」帶回漢土,大師「不顧微命浮海而還」,於412年隻身返回青州。作為史上首位抵達印度的秦土釋子,法顯傳世的《佛國記》詳實記載「凡
所遊履減三十國」的所見所聞。
這部傳逾1600多年的名著不僅是亞洲佛教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的珍奇遺產。近年來,旅居德國的佛教學者Haiyan Hu-von Hinubei;.(胡海燕)陸續發表法顯的研究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現將其中五篇收集成冊,並附中正大學博士生許尤娜的漢譯而成此書,旨在促進高僧文化的深入研究。
為將西域眾僧的「威儀法化之美」帶回漢土,大師「不顧微命浮海而還」,於412年隻身返回青州。作為史上首位抵達印度的秦土釋子,法顯傳世的《佛國記》詳實記載「凡
所遊履減三十國」的所見所聞。
這部傳逾1600多年的名著不僅是亞洲佛教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的珍奇遺產。近年來,旅居德國的佛教學者Haiyan Hu-von Hinubei;.(胡海燕)陸續發表法顯的研究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現將其中五篇收集成冊,並附中正大學博士生許尤娜的漢譯而成此書,旨在促進高僧文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