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Google X商務長的 6-7-5法則,找回幸福真義,內心不再空虛 | 拾書所

為何我這麼努力,幸福卻那麼遠?:Google X商務長的 6-7-5法則,找回幸福真義,內心不再空虛

$ 300 元 原價 380
只要努力、成功,就會得到幸福。
為何愈努力,愈容易覺得幸福遙遠呢?

Google X 商務長莫・加多(Mo Gawdat) 努力讓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但內心始終覺得憂鬱、空虛。
當他發現沒有任何事情能填補這份空虛時,他決定要拯救自己的幸福。

莫(Mo)的內心就是我們常有的掙扎:
「我已經陷入拿自己與超級有錢的朋友比較的習慣,而且經常不滿足。」
「我每天醒著的時間,都是緊迫逼人、緊張萬分,而且吹毛求疵,就連我的小孩,都只會要求成就與表現。」
「我賺得越多,就越是不快樂,我成了心理學家說的『享樂主義跑步機上的小倉鼠』」
「我懷念以前那個快樂又樂觀的年輕人,我不想再背負這個疲憊、悲慘,而且看起來好鬥的外殼。」

作者鑽研各類書籍、演講,理解幸福的真義,幫助他創造一個公式並發明快樂方程式――幸福≥你對人生的觀察-對人生的期待,
讓他每天都能在生活中運用。不管是在機場安檢大排長龍、失去大筆生意、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都能因此找回快樂。
沒想到老天爺對他的快樂方程式給予艱難的考驗---愛子阿里在一場小手術醫療疏失致死。

「我們感到深切的傷痛,想念他的痛苦持續徘徊……,但不尋常的是,我們還能夠維持平靜,甚至可以快樂,我們熬過悲傷的日子,不再受折磨。」

喪子後十七天,他決定撰寫本書,歸納出6-7-5法則,是如何影響快樂方程式的運作。
★破解六大假象,人們不再以錯誤的方式解讀幸福、成功、人生。
★修正七大盲點,因為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會模糊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學會五大真理,明白生命真正運作的方式,願意接受人生給的一切。

【本書特色】
不管你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本書能夠全面扭轉你的人生!
--如何面對恐懼?只要問自己七個問題,你就能再度回到自在,不再害怕。
--如何不再被內心的想法折磨?其實這些想法並不能代表你!
--你知道愛是有使用說明書的嗎?真愛才會讓你感受自由與喜樂。
--不再把「時間」當作獲利的假象,你就能活在當下。

【幸福真理】
★賺得不夠多確實會讓你的幸福感蒙塵,但賺得更多卻不見得讓你更快樂。
★成功不一定帶來快樂,但快樂對成功有幫助。
★活在當下,別活在自己的大腦裡。
★輕柔地移除對方的自我面具,去愛你在面具之下所看見的。
★因為自己盡了全力而愛自己。
★雖然我們的實體形式會腐朽,但我們卻不會真正死亡。

目錄
自序 讓我們不幸福的種種原因
前言 為什麼要特地尋找快樂?

第一部 六大假象
第一個假象 腦中的小聲音──思想
第二個假象 你怎麼定義自己?──自我
第三個假象 你所知道的一切──知識
第四個假象 現在、過去、未來──時間
第五個假象 是安全感還是控制欲?──掌控
第六個假象 沒有人不會害怕──恐懼

第二部 七大盲點
第一個盲點 擅自濾除資訊
第二個盲點 讓任何事都符合假設
第三個盲點 無知的推測
第四個盲點 把記憶當作事實
第五個盲點 標籤讓人失去公正性
第六個盲點 常用不理性的情緒解讀事情
第七個盲點 誇大感知,取得注意

第三部 五大真理
第一個真理 人生就是此時此刻
第二個真理 改變人生的事不斷發生
第三個真理 愛是人生的解答
第四個真理 面對死亡
第五個真理 有造物主嗎?

後記 與阿里最後的對話

內文試閱
為何我們要特地尋找快樂?

不論你是貧或富、高或矮、男或女、年輕或年老,也不論你來自哪裡、以何謀生、說什麼語言,或者經歷過什麼悲慘故事;不論你在哪裡,不管你是誰,你都想要快樂。這是人類的欲望,就和呼吸一樣基本。

我們通常會這樣定義快樂:快樂就是一切都很對勁,人生的波折與起伏似乎都完美搭配起來的那種燦爛舒心的感覺。在那些有如閃光、往往太過短暫的真正快樂時光中,你腦中的所有想法都稱心如意,如果時間停滯不前,能讓這個時刻延續到永恆,你也不會介意。

我們最終都企圖找到這種感覺,並讓它持續。有些人在浪漫中找尋這種感覺,其他人則透過財富或名聲,還有人會透過某種成就感。但我們都認識一些人,他們被人深愛著,也成就了偉大的事業,環遊全世界,可以買到金錢買得到的所有好玩東西,享盡奢華,卻仍然渴望找到滿意、滿足與平靜這種稱為快樂而難以捉摸的目標。

為什麼這麼基本的東西,卻這麼難找呢?

事實是它並不難找。我們只是找錯地方罷了。

我們將它視為要抵達的終點,但事實上,它就在我們所有人旅程的起點。

你有沒有經歷過一直翻找鑰匙,最後才發現它們一直就在你口袋裡?還記得你翻遍桌子,也檢查了沙發底下,然後遺失的時間愈久,你就愈沮喪?在努力掙扎想在「外部」找到快樂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做同樣的事,事實上,快樂一直都在,就在我們心中,這是人類的一個基本設計功能。

快樂是人類的預設狀態

看看你的電腦、手機,以及其他裝置。它們都有設計者與程式人員所制定的出廠設定。舉例來說,一定會有特定的螢幕亮度標準,或是在地化的使用者介面。剛出廠的裝置都有創作者認為最適合的設定,這就是「預設狀態」。

簡單來說,當人們來到這世上,預設狀態就是快樂。

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就去找個初生嬰兒或還在學步的娃娃。這些剛起步的人類顯然經常哭泣與焦慮,但事實是只要最基本的需要滿足,目前不再飢餓、目前不再恐懼、不擔心被孤立,也沒有肉體疼痛或持續無法入睡,他們就能活在當下,完全快樂。即使在世界上的貧苦地區,你都能找到髒著臉的小孩,用小碎石當玩具,或者拿著破裂的塑膠盤當成想像中的跑車方向盤玩。他們可能住在簡陋骯髒的地方,但只要有了食物與一點點安全感,你就能看見他們開心地到處跑跳。即使是在新聞報導中,有數千人因為戰亂或天災而流離失所的難民營裡,鏡頭前的成人看起來或許嚴肅,但在背景中,你仍能聽見孩童踢著破布打結做成的足球的歡笑聲。

但這不僅限於是孩童,這種預設狀態對你也適用。

回頭看看你自己的經驗。找一個什麼也不讓你懊惱、擔心與煩悶的時候。你那時快樂、平靜又放鬆。重點是你不需要有理由才能感到快樂。不需要喜歡的球隊贏得世界盃。不需要升遷或刺激的約會,也不需要有直升機升降區的遊艇。你所要知道的就是,沒有理由不快樂。

記住:去除不快樂,就會快樂。

這就是我們最放鬆的狀態,前景沒有任何烏雲,也沒有造成干擾的因素。成功是生存保證,而不是幸福保證你可能也聽過像我媽媽說的明智忠告,好好念書,認真工作,努力存錢,並且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要推遲某些享樂的活動。她的忠告當然是我能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我誤會她的意思了,我以為她也要我推遲快樂的感受,或者快樂是達到目標時會得到的結果。

世界上某些最快樂的社群是位於拉丁美洲的貧窮國家,那裡的人似乎不太考慮財務穩定性,或我們認為成功的事。他們每天工作是為了賺取生活所需。但除此之外,他們把快樂以及陪伴家人與朋友,放在最優先位置。

我不想把人生描述得很浪漫,讓它看起來新奇有趣又多采多姿,但仍得在貧窮線下過活。但我們可以學習到一種思維,不論經濟狀況如何,每天仍然可以把快樂帶進生活中。

我不反對物質上的成功。人類的進步一直都是被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所推動,其中也包括儲存足夠資源,好度過冬天、乾旱或歉收年頭這種完全合理的欲望。數千年前,你的家族或部落能控制愈多領土,狩獵與聚居技巧愈佳,生存的機率也就愈高。因此,呆坐芒果樹下無所事事,就比不上創新技術,忙著擴充領土,囤積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隨著文明演變,更多領土與財富通常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長壽的可能性。到最後,資本主義崛起,加上清教徒倫理觀念的強化,讓繁榮變成上帝恩賜的徵象。個人努力與責任反而造成現在收入不公平的現象,但這偏偏會強化大家更辛勤工作的誘因,以避免被其他人超前或排擠。一旦跑在前面,你就不想落後。隨著競爭更加劇烈,透過家族與村落支持而獲得的保障,也就跟著腐蝕了。

我們的上一代,親眼看見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快速接連出現,面對這樣的世局,即使收入位在頂端的人,也得為生活基本所需而擔憂。結果導致艱困環境形塑了整個世代的優先順序,並特別強調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再承受這種艱困處境。而最廣為接受與流傳的「保險措施」,就稱為「成功」。

隨著從二十世紀邁入二十一世紀,中產階級在教養中讓子女相信,人生唯一合乎邏輯的過程,就是花幾年時間在教育機構中,得到一輩子努力工作時可以運用的技巧,希望因此可以獲得保障。我們學會了即使這條路讓人不快樂,也把這條路當成優先考量,我們所依賴的就是一份保證,等我們終於獲得社會定義的成功時,我們就會快樂。

現在不妨問問自己:你多常看到這種事真的發生?相反地,你多常看見一位成功銀行家或公司高階主管明明富裕無比,但似乎活得很悲哀?你又多常聽說有些看起來「什麼都有」的人,卻以自殺收場?你認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前提就錯了:成功、財富、權勢與名望,都不會帶來快樂。

快樂是什麼?其實沒那麼難

二○○一年,當我處於人生低谷時,我了解到,除非我搞清楚了什麼才是我應該追求的,否則我將無法恢復那份與生俱來的快樂權利。

所以身為一個工程師,我開始發展一個簡單的程序,蒐集資料以決定什麼能讓我快樂。不過我一開始有點猶豫的,因為這件事不需要任何技巧,並且看起來很幼稚。但我後來想通了,如果人類快樂的預設條件模型,就是嬰兒或還在學走路的小孩,那也許「幼稚」,或至少「孩子氣」,就不算是個糟糕的主意。

所以我開始記錄感到快樂的每個時刻。我稱之為「我的快樂清單」。你也可以這樣做。事實上,你何不現在就花些時間,寫下一些讓你快樂的事物。這不應該算是太難的一份作業。這個清單可以只是一連串簡短、描述性的句子,但掌握重點地完成下面這個句子:「當我 時,就感到快樂。」

別害羞,也不必有所顧忌,因為沒有人會看見你的清單。你不用想得太難,例如:搔狗狗的下巴,或者看到美麗的日落,也可以寫下簡單的事物,例如:和朋友談天,或者吃一盤炒蛋。沒有錯誤的答案。把想到的都寫下來。

等你至少第一次完成這份清單後,回頭檢視一次,並想想若要列出先後順序的話,那些項目將是這張清單裡最優先的項目。會發現在我們稍後討論過程中,這是很有價值的一張清單。

現在就能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寫出快樂清單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快樂的經驗,因此在完成時,應該會覺得精力充沛,疲勞盡消。我至少每週一次更新我的清單,增加一些新事物。這不僅能讓我開懷微笑,還能幫我培養心理學家認為長期而言對增進快樂有效的東西,也就是感恩的態度,在你意識到現代生活的真相,以及終究有這麼多值得快樂的事物存在之後,這種感恩的想法就會油然而生。

那麼享受這個過程吧,我去沖杯咖啡等你(順便告訴你,當我安靜享受咖啡時,也會感到快樂)!

人生會有痛苦,但不應該受苦

正如我們的快樂清單中,大多數都是日常事物,在我們不喜歡的事物中,也有許多日常生活的一般場景。就連嬰兒階段,都有許多事物能讓他們變得焦躁不安,例如:尿布濕了、太久沒人關注、餓了,或者睡得不夠飽等。這些不舒服的時刻或許很短暫,但卻有很重要的實務原因。濕尿布帶來的不適感讓嬰兒哭泣,母親、父親或褓母就會來換尿布,這也意味著在起疹子之前,問題就得以解決。一旦這種短暫的不舒適感消失,嬰兒就會立刻回到快樂狀態。

相同的道理,成年人每天經歷的大多數不舒適感,不僅短暫,也很有用處。突然出現的飢餓感,會催促你去吃飯。因睡眠不足而產生的焦躁感,會讓你上床睡覺。花刺的刺痛感,將手指抽回來;而腳踝扭傷的疼痛,會讓你稍事休息,以讓它復原。就連嚴重的肉體疼痛,也是神經系統與環境的一種重要訊息交流方式。如果沒有疼痛來引導我們避免危險,我們很容易會做各種傷害自己的事,也無法存活。

記住:不管我們有多麼厭惡,但人生中的痛苦與不適是對我們有幫助的。

但人生就是這樣,我們會受傷,也會恢復健康。當你燒傷了手指,會稍微冰敷,然後就復原如常。一旦皮膚組織開始自我修復,發炎或刺激感消失,疼痛的感覺就達成了目的。大腦不再覺得需要保護受傷的區域,於是壓抑了訊號,我們就和疼痛說再見。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除非是嚴重受傷或者慢性的長期狀況,肉體的疼痛通常不會是快樂的阻礙。

雖然不是那麼明顯,但日常的情緒痛苦也具備求生的功能。對嬰兒而言,被單獨留下過久可能會有危險,因此孤獨太久會讓她害怕,於是她大哭以召喚照顧她的人。至於成年人,因疏離而產生的痛苦感覺又稱為孤寂感,則表示我們可能需要改變行事方式,例如:要更常接觸外界,更努力參與外界。焦慮感促使我們認真準備即將來臨的考試或簡報。罪惡感或羞恥感則會讓我們道歉並試圖彌補,從而修復重要的社會關係。

當你經歷情緒不適時,會感到受傷,根據這次經驗的激烈程度,持續幾分鐘、幾小時或者數日。但一旦不再想著那件事,受傷的感覺便會消失。隨著時間經過,記憶淡化,你便能承認與接受所經歷的事物,從中汲取教訓,然後繼續過你的日子。當痛苦的警覺讓我們有所成長改變時,它便會自然淡去。

但受苦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只要放任情緒上的痛苦,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種,這種痛苦就能徘徊不去,或一再出現,因為我們在想像中不斷重演痛苦的原因。當我們選擇讓這種狀況發生,就覆蓋了原有的快樂預設,並把偏好模式重設為不必要的受苦狀態。

如果我們選擇這樣做,加進自己模擬的痛苦,生動的想像力也會放大受苦的程度,我們會對自己說:「我是個白痴,居然傷害了我的朋友。我什麼都做不好。活該被懲罰受折磨。」這種不斷堆疊的內在對話,就是反覆回味發生的事件,直到讓人感到不幸,並引發更深切、更長期的受苦。但別弄錯了,我們感到的不幸並不是外在世界的產物。因為我們選擇受苦時,這個事件早已結束。這就是我們大腦的傑作。

記住:我們任由內心的折磨徘徊不去,這樣的痛苦是自己產生的。

作者序
我們不快樂的種種原因

在我的寶貝兒子阿里死後十七日,我開始撰寫本書,並且無法停筆。我寫的主題是快樂,在當時的情境下,這真是個不太可能的選擇。

阿里真是個天使。只要他碰觸過的事物都會變得更美好,與他接觸過的人會變得更快樂。

他總是和氣又快樂。你難以忽略他的熱情,也不會忽視他對周遭所有人展現出來的熱切關懷。當他離開我們時,我們絕對有理由生氣,甚至陷入沉痛。那麼他的死去,如何能引導我寫出這本書呢?故事要從他出生,也許甚至更早一點開始說起。

從我開始工作以來,就在IBM與微軟(Microsoft)工作,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感、自我實現,當然還賺了一些錢,然後一直享受著成功、財富與肯定。儘管如此,我卻總是不快樂,甚至可以說我賺愈多,就愈不快樂。

原因並不是聲名狼藉先生(The Notorious B.I.G.)在他那首〈我的金錢危機〉(Mo Money Mo Problem)裡頭所說的金錢使人變複雜了。問題在於我雖然在物質方面都得到滿足,卻無法在生活中找到任何喜樂。就連我的家人也無法為我帶來喜樂,因為我已經不知道如何接收喜樂。

諷刺的是,年輕時儘管要掙扎著尋找人生出路,而且經常努力只求餬口,但那時的我反而常常是快樂的。但到了一九九五年,當我帶著家人打包搬去杜拜(Dubai)時,一切都改變了。

容我先說明,我並不討厭杜拜。那是個很出色的城市,那些大方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民,真的讓我們感到賓至如歸。在杜拜生活的期間,恰逢其經濟爆炸性成長期,我在事業上有各種發展機會,那裡也提供了數不清讓你快樂,至少是試著快樂的方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