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眾所周知,饒宗頤先生是20世紀學術界的一個奇蹟,文、史、哲、藝無所不通,半個多世紀以來,立足香港,講學於世界諸大學府,行蹟遍於亞、歐、美、澳各洲,在國際漢學界享有極高聲譽。物質文化硏究作為一個跨越學科的領域,涉及到考古、藝術史、文學、版本學、敦煌學、博物館學的方方面面,這便使得治物質文化史者,無論從哪一個專業出發,都需要擁有一種「博通諸經」的視野和能力。我們今天作一個跨世紀的學術史回顧,驀然會發現,這種視野和能力,其實也是饒先生多年來所一貫默默創導,並指導下一代學人身體力行的。饒先生的20卷本《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2003)中有不少篇什,本身也是靈活運用物質文化硏究方法的典範。
值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將屆之際,國立清華大學「新漢學與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兩岸清華合作硏究計劃聯袂國際「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聯盟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5年12月20日,聯合辦了「心與物融: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香港的知名學者齊聚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臺灣的學者共同展開涉及考古學、藝術史、文學、版本學、敦煌學、博物館學廣闊領域的物質文化研討。硏討會上發表的大多數論文,都在經過修訂後,收入
本論文集。此外,還有兩位沒有親身參加「心與物融: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研討會」的學者,事後提交論文,也一併收入此集。
為本論文集提供大作的學者,包括有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Asian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館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Arts and Sciences)院士許傑,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教授陳葆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教授岡村秀典,京都大學綜合人間學部教授道坂昭廣,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高級研究員蒹學術副館長鄭瑋明和自由學者陳玉瑩,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SeCemuschi)館長易飢(EricLefebvre),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建莊,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胡素馨(Sarah Fraser)等八位,人才一時之選。筆者在國立清華大學任教十年來,致力於中文世界物質文化研究的國際化推動,這一次作為「心與物融: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h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研討會」主持人和本論文集的
編者,能為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之慶,略盡綿薄,榮幸不已。
本書由饒學研究基金贊助出版,謹此致謝。
陳玨
眾所周知,饒宗頤先生是20世紀學術界的一個奇蹟,文、史、哲、藝無所不通,半個多世紀以來,立足香港,講學於世界諸大學府,行蹟遍於亞、歐、美、澳各洲,在國際漢學界享有極高聲譽。物質文化硏究作為一個跨越學科的領域,涉及到考古、藝術史、文學、版本學、敦煌學、博物館學的方方面面,這便使得治物質文化史者,無論從哪一個專業出發,都需要擁有一種「博通諸經」的視野和能力。我們今天作一個跨世紀的學術史回顧,驀然會發現,這種視野和能力,其實也是饒先生多年來所一貫默默創導,並指導下一代學人身體力行的。饒先生的20卷本《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2003)中有不少篇什,本身也是靈活運用物質文化硏究方法的典範。
值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將屆之際,國立清華大學「新漢學與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兩岸清華合作硏究計劃聯袂國際「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聯盟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5年12月20日,聯合辦了「心與物融: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香港的知名學者齊聚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與臺灣的學者共同展開涉及考古學、藝術史、文學、版本學、敦煌學、博物館學廣闊領域的物質文化研討。硏討會上發表的大多數論文,都在經過修訂後,收入
本論文集。此外,還有兩位沒有親身參加「心與物融: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研討會」的學者,事後提交論文,也一併收入此集。
為本論文集提供大作的學者,包括有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Asian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館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Arts and Sciences)院士許傑,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教授陳葆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教授岡村秀典,京都大學綜合人間學部教授道坂昭廣,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高級研究員蒹學術副館長鄭瑋明和自由學者陳玉瑩,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SeCemuschi)館長易飢(EricLefebvre),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建莊,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胡素馨(Sarah Fraser)等八位,人才一時之選。筆者在國立清華大學任教十年來,致力於中文世界物質文化研究的國際化推動,這一次作為「心與物融: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h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研討會」主持人和本論文集的
編者,能為饒宗頤先生百歲華誕之慶,略盡綿薄,榮幸不已。
本書由饒學研究基金贊助出版,謹此致謝。
陳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