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波於神經科的應用,最早始於1960年代。當時是利用A-mode型式之超音波,來檢測大腦中線是否有位移,以排除血塊或腫瘤之存在。自從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發明之後,超音波在診斷腦實質病變方面,雖然不再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近二、三十年來,超音波本身的技術也不斷的改良及創新;從A-mode,B-mode、Duplex,color duplex到power doppler;從顱外超音波到顱內超音波,再加上血栓監測及顯影劑的使用等,超音波在腦血管病變的應用範圍,也更大更廣;諸如從最基本的診斷血管狹窄,監測大腦內血栓的產生,監測蜘蛛膜下腔出血後的血管收縮,監測右至左分流到評估治療前後血流的變化等〈如使用血栓溶解劑、支架放置、頸動脈內膜剝除術〉。另外由於其real-time的特性,對於研究大腦血流自主調節功能的機轉,更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其便宜、非侵入性的特性,與CTA或MRA相比,非但毫不遜色,且具有互補性及競爭性。
本書共分十六章,從基礎的超音波原理介紹起,接著為顱外、眼睛、及顱內血管的檢查及應用。另有專章介紹栓子監測、右到左分流、都卜勒血流參術的臨床應用、及腦血流動力學的評估法;最後以彩色超音波假影及肢體的血管超音波檢查收尾。本書除了實體書外,另附的光碟片中附有許多實際操作的影音及動畫,相信對於初學者而言,更能助其快速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