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但過去的幾十年裏它又在世界各地頻頻爆發,巴爾幹、盧旺達、布隆迪、索馬里、斯里蘭卡、敘利亞……內戰正逐漸成為人類頗為廣泛、頗具破壞性且獨具特色的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形式。如何定義這些形式的暴力,關係到政治、軍事、經濟和人道援助、國際法立法執法等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格局和全球人類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言:“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面地直視內戰。”
我們以為我們瞭解內戰,但它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這有著漫長而歧義紛出的歷史,從羅馬共和國到早期現代歐洲,一直到當代。對內戰的定義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內戰之為內戰,取決於誰是統治者誰是反叛者,誰是戰勝者誰是戰敗者,誰是當事者誰是局外人。稱一場衝突為內戰,可以由外部力量是置身事中還是作壁上觀而判定——從美國革命到伊拉克戰爭,核心的觀點都是隨著視角的變化而變化。
關於戰爭的研究,歷來不乏名家名作,可對於內戰,則乏善可陳。作者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空白,並盡力彌補了這一缺憾。他搜集了過去2000年裏關於內戰觀念的爭論歷史,並選取了三個時間點——地中海時期、歐羅巴時期和全球化時期,採用長期視角,展示了內戰的起源、轉變及其當代狀況。第一個時期是在古代羅馬,第二個時期是在近代早期的歐洲,第三個時期是自19世紀中期至今。相應地,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羅馬啟航”追溯了內戰的含義在自西元前1世紀至西元5世紀這600年中的變化。羅馬人關於內戰的討論——它的起源、它的規範定義以及如何辨別它外在的特徵和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對定義內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羅馬內戰本身就包含了對內戰的不同解釋,也顯示了在羅馬歷史上關於內戰的發生地存在各種不一致的說法。
第二部分“現代早期的岔路口”,將會展現16—18世紀的歐洲。自從啟蒙運動以來,有兩個概念群——內戰和革命,開始漸行漸遠,甚至被有意地置於對立面。這兩個概念有著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含義:前者是向後看的、解構的、遞減的,後者是指向未來的、提供發展可能性的、遞增的。其實,這兩者一直互相交織和滲透。
第三部分“通往現代之路”,梳理了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至當代的內戰概念遺產。對內戰擔憂的根源,以及內戰對現今的國際人權法造成的緊張對立,是最後一章的討論主題。19世紀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試圖將戰爭置於法律的框架內,想以此改變內戰的殘酷性。直到20世紀,將內戰文明化依然是國際法律群體的目標。從羅馬共和國時期一路沉澱下來的概念歷史,在加入了現代法律和社會科學的語言之後,又增添了新的層次,變得更加複雜難懂。
在結語中,作者認為關於內戰歷史的各種爭論,將會繼續生成新的未來。如何用歷史給予我們的知識來武裝自己,面對這些未來,將會影響到全球上萬甚至是上百萬人的命運——這些人也通常是相對脆弱和不幸的人。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考察了內戰觀念的根源和動態演變,及其對我們這個充滿衝突的世界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無休無盡的話題:“內”(civil)何以與“戰”(war)相關聯?內戰是人性的特質,還是一種缺陷?康得所謂“永久和平”,如何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