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清末總督、巡撫,官居一品的重臣陳夔龍,身處官場核心,結交當朝政界要人,以善於記人記事之功,走筆收錄於其回憶錄《夢蕉亭雜記》中。
其事變所經,記載翔實,足備論世者之參稽。謂為公之政書可,謂為國之史稿亦可──馮煦★本書是一部宛如晚清紀錄片的珍貴回憶錄!
★作者親歷、親聞重要歷史事件──戊戌政變、庚子拳亂、慈禧西逃、八國聯軍、辛亥革命等;並詳實側寫60位重要歷史人物──慈禧、光緒、宣統、恭親王奕訢、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等,凝聚諸多珍貴史料。導讀:晚清重臣陳夔龍和《夢蕉亭雜記》/蔡登山
陳夔龍(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號庸庵,別署庸庵居士。原籍江西撫州,其父陳欣煜任過貴州青溪、龍里、普安縣令,遂占籍貴州省貴陽人。八歲時喪父,家境日貧,賴其母姜氏撫養成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十六,中取秀才。光緒元年(一八七五)乙亥恩科考取貴州鄉試舉人第一名,之後累次科考皆不中。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曾為四川總督丁寶楨的幕僚。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中丙戌科進士,同榜進士有徐世昌、楊士驤、馮煦、宋育仁、王樹枬、陳三立、趙以炯諸人。陳夔龍殿試係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賜「同進士出身」),不得入翰苑,僅授兵部主事。所有部門中,兵部最為清苦,且難有補缺晉升的機會,陳夔龍乃在兵部待了十年之久。
直到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五月,因有人參奏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嗜殺無辜,兵部尚書榮祿奉旨查辦,陳夔龍作為隨員一同前往天津。查辦的結果是袁世凱深得榮祿的賞識,被保了下來,袁世凱自此成了榮祿的親信。而陳夔龍辦事恭謹,榮祿對他也青眼有加。榮祿善相術,曾對他說:「觀君之骨相氣色,五年內,必有非常之遇。」此雖是榮祿閒暇之談,但其實已經暗寓提攜之意。不久陳夔龍已升至郎中,兼任總理衙門章京,官至正五品。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六月,已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榮祿奏調陳夔龍到北洋任職,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卻極力挽留陳,在徵得榮祿的同意後,陳夔龍仍留在總理衙門任職,且深得李鴻章賞識。不久,陳夔龍由兵部侍郎升為內閣侍讀學士,已官至四品。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五月順天府尹出缺,得兵部尚書黃祿保舉,陳夔龍遷順天府丞,旋署府尹,官至正三品。春夏之交,在端親王載漪等一班心懷叵測之徒的煽惑鼓動下,原本在鄉間活動的義和團迅速在北方大地上蔓延開來,載漪對陳夔龍這類辦過外交事務的人忌恨在心,陳夔龍也恐蹈危機,於是卸任順天府尹,改任太僕寺卿,仍為正三品。同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陳夔龍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佐慶親王奕劻辦理和談的事宜,又再任順天府尹。作為順天府的行政長官,陳夔龍向山東、上海等地求援,得到棉衣褲上萬套,分發到難民手中;又向聯軍索回被扣壓的部分糧食,開粥廠以解難民之飢,京城局勢日趨平靜下來,上上下下對陳夔龍一片讚譽之聲。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三月,升任河南布政使,但仍以二品大員的身分繼續留在京城,一面參與和談,一面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稍後不久,兩宮準備返京。因遭遇戰火,京城已殘破不堪,必須在兩宮回來之前整修一番。慈禧親點由陳夔龍負責整修工程,歷時三個月完成。十月,升任漕運總督,官至正二品。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三月,調任河南巡撫。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四)是大清的最後一屆科舉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陳夔龍以豫撫派充知貢舉(督率官役,經理試事),正考官為大學士裕德,副考官為尚書張百熙,是科會元乃荼陵譚延闓(組安)。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正月,改任江蘇巡撫,重修姑蘇(即蘇州)城外寒山寺,並請德清俞樾(曲園)補書「楓橋夜泊」詩刻石。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七月,升任四川總督,十月他進京受命,適逢慈禧太后生日,留京給太后祝壽,被賞在紫禁城內騎馬。接著他請假三個月回貴州掃墓,動身之時,時任軍機大臣袁世凱、鐵良等一批重量級人物親往車站送行,一時冠蓋雲集,那場面相當壯觀。掃完墓後,未上任忽接令改調任湖廣總督。宣統元年(一九○九)六月,日本明治天皇授予寶星勳章,同年十月,繼端方之後,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的陳夔龍已是朝廷的一品大員了。宣統二年(一九一○)十二月,奉派與東三省總督錫良、兩江總督張人駿、湖廣總督瑞澂、雲貴總督李經羲參訂外省官制。
辛亥武昌起義後,十一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一月四日),聯同各省督撫趙爾巽、錫良、段祺瑞、陳昭常等電奏清廷,請令親貴大臣將存於外國銀行存款提出,以充軍餉,翌日下詔照辦;十二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二月三日),因病乞休,移居天津租界,遺缺由張鎮芳繼任。同月二十五日(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廷下詔退位。
一九一三年九月,陳夔龍移居上海租界,以遺老自居。常歎「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從此斷送,哀何可言」。一九一五年,在上海與清朝遺老陳三立、馮煦、沈曾植等組織「逸社」,定期約會,飲酒賦詩,排遣憂思。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張勳復辟,被廢帝溥儀任為弼德院顧問大臣,舉事不濟後,再度匿居滬上,以風月自娛。
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回師北京,幽囚曹琨,將廢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對此更是痛心疾首,他「瞻望北庭,神魂飛越」。同年,年六十七歲,寫成《夢蕉亭雜記》一書。翌年刻印分贈親友。
一九三二年是陳夔龍考取秀才的六十周年,照舊例「重游泮水」。「重游泮水」是明、清兩朝科舉制度中的一種慶賀儀式。童生考入府、州(縣)學滿六十年時,要隆重舉行慶典儀式,由學政或是總督、巡撫頒發「重游泮水」的匾額。慶典儀式上,這些高壽的秀才要和初入泮的新科童生一起參加入學儀式。作為曾考中生員而享高壽的慶典,地方官員亦要到場作賀。
清代科舉制度中,舉人於鄉試取中滿周甲(六十年)之期再逢足科鄉試,經奏准得赴為新科舉人所設之鹿鳴宴,謂之重宴鹿鳴,以慶賀曾取中舉人而享高壽。而陳夔龍中舉六十周年本是一九三五年,但因光緒元年乙亥(一八七五)屬恩科,循舊例准上屆同治癸酉(一八七三)正科,遂以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三)癸酉農曆九月為「重宴鹿鳴」之期,廢帝溥儀賞以「太子少保」銜,儘管國步已改,科舉久廢,陳夔龍仍率先賦詩,以示當時有資格「重宴鹿鳴」各人,如湘潭秦炳直、濾州高樹、無錫楊志濂等人,遍索海內親友知交賜和。翌年,倩陳寶琛題耑,精印《庸庵尚書重賦鹿鳴集錄》四冊,以為紀念。一九四二年,陳夔龍年八十六,五月,以子孫戚友慫恿,提早四年(原應為一九四六年),舉行「重宴恩榮」(中進士六十週年),於滬寓唱堂會兩天,大事慶祝。
據江上行的文章說:「今人每談到昔日上海盛大堂會戲,輒以杜月笙家祠落成為翹楚。其實不然,若論戲碼之精彩,人選之出眾,當推陳夔龍過生日那一次堂會戲。」一九三六年適值陳夔龍八十大慶,在寓所連演堂會三天,劇目總數竟達四十齣之多。江上行又說:「農曆五月初三,是陳夔龍壽誕之期。大約在一九三○年始,他年年過生日在家舉辦堂會,這在昔日之上海灘上,也是只此一家。陳家堂會可貴的一點是:有不少身懷絕技,輕易不肯出臺的京滬票界名宿,輒應約參加,而所演出之劇目,又頗多失傳老戲。其中除張伯駒、包丹庭、顧贊臣、孫履安等人外,尚有被稱為票界祭酒的『北侗南徐』,侗即溥侗,徐即徐凌雲。」
陳夔龍他始終關心桑梓,他發跡後,有人勸他改籍,他回答說:「今日博取功名,確由黔發跡,黔不負余,余亦不可負黔。」他以自身的財力和聲望,收集和印行貴州鄉邦文獻。曾先後印行了楊龍友的《洵美堂詩集》、《山水移》,重印鄭珍的《巢經巢詩文集》,周起渭的《桐墅詩集》,以及《黔詩紀略後編》等。一九四八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二歲,葬於杭州。
陳夔龍善詩、工書法。詩作最多,一生出過幾十本詩集,計有《松壽堂詩抄》、《花近樓詩存》、《鳴原集》、《吳楚連江詩存》、《五十三參樓吟草》、《丙子北遊吟草》、《江皖道中雜吟》、《把芬廬存稿》。另有《庸庵尚書奏議》、《水流雲在圖記》、《夢蕉亭雜記》、《游廬紀程雜記》等。
陳夔龍曾在八十大壽時撰寫〈八十感懷詩〉,其中一句言「一生知己兩文忠」,「兩文忠」,一為榮祿,另一為李鴻章。李鴻章任用陳夔龍較早,甲午海戰時,陳夔龍已在李鴻章手下負責翻譯來往電文。後李鴻章因戰敗暫時失勢,被迫出國考察。一八九六年,李鴻章入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就把陳夔龍攬入麾下。而得榮祿賞識後的陳夔龍,此後的仕途日益平坦,最後躋身於京堂之列。榮祿死後,陳夔龍就沒有後台了。這時候,他急需尋求新的靠山。放眼當時的權貴,身為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慶親王奕劻是最有權勢者。陳夔龍曾娶過三任老婆,前兩個都是因病離世,最後娶的許禧身是浙江杭州的名門望族,許禧身之父許乃恩,舉人出身,有兄弟其中三人進士,四人為舉人,盡是科第出身。門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額。許禧身的哥哥許祐身為俞樾的女婿。許禧身為人大方,禮節也十分純熟,和奕劻的三個女兒以姊妹稱呼,便時常在慶王府走動。慶王府奕劻的福晉看她和氣不過,便以老賣老,認她做了乾女兒。陳夔龍升任漕運總督後,後又歷任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等要職,夫人許禧身自然是出力不少。
宣統二年正月,御史江春霖奏參奕劻,斥以「老奸竊位,多引匪人,如直隸總督陳夔龍為奕劻之乾女壻,安徽巡撫朱家寶之子朱綸為載振之乾兒。」疏入,清廷斥其荒誕不經,諭令明白回奏。春霖旋覆奏,援引證據,言之確鑿。指稱「夔龍繼妻為前軍機大臣許庚身之庶妹,曾拜奕劻福晉為義母。至朱綸拜載振為義父,乃袁世凱所引進也。」朝旨以春霖莠言亂政,命回原衙門行走。所謂原衙門乃指翰林院,時已撤銷,春霖實無處可走。惟其封奏鬨動朝野。北京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廣和樓酒肆,向唯一班名士讌集之所。出現了沒署名之題壁詩二首,亦鬨傳都門。此詩聞係出冒鶴亭之手(但冒鶴亭時官農工商部郎中,載振為原奏調補官之舊日長官,似不應不留餘地至此。民國後,陳夔龍退隱滬濱,常有詩酒之會,冒鶴亭迄未去過一次,或亦不無可疑)。
其一:
公然滿漢一家人,乾女乾爺色色新。
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雲貴是鄉親。
鶯聲嚦嚦呼爺日,豚子依依念母辰。
一種風情誰解得?勸君何苦問前因。
其二:
一堂兩世作乾爺,喜氣重重出一家。
照例自然稱格格,請安應不喚爸爸。
岐王宅裡開新樣,江令歸來有舊衙。
兒自弄璋爺弄瓦,寄生草對寄生花。
這兩首詩,除諷刺慶親王父子,還牽連到後來成為直隸總督的陳夔龍及安徽巡撫朱家寶。陳夔龍貴州人,朱家寶雲南人。「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雲貴是鄉親」一聯,天造地設,妙合無間。陳夔龍的繼妻許氏拜奕劻為義父,朱家寶的兒子朱綸,拜奕劻之子載振為乾爹。因此詩中有「乾女乾兒」之句,奕劻父子是滿人,朱、陳是漢人,故曰「滿漢一家人」。岐王為唐玄宗弟李範,借喻奕劻。「開新樣」指以聲色自娛。「江令」一句,說的是御史江春霖因彈劾奕劻,奉旨申飭,著回原衙門行走(所謂「回原衙門行走」,例如江春霖是由翰林院編修升御史的,不稱職,令其回到舊日服務的翰林院行走)。古人將生男孩稱為「弄璋」,生女孩稱為「弄瓦」,載振收乾兒子喻為「弄璋」,奕劻收乾女兒喻為「弄瓦」,十分貼切準確。寄生草喻朱綸,寄生花喻許夫人。題壁詩工穩熨貼,風趣無倫。「呼格格」、「喚爸爸」、「江令歸來」、「歧王宅裏」,運實於虛,聲口如活,一時傳遍九城。
《夢蕉亭雜記》是陳夔龍的自述回憶,在一九二四年他六十七歲時所寫的。由於陳夔龍歷經光緒、宣統兩朝,並且歷任要職,經歷晚清從戊戌到辛亥的重要事件,如戊戌政變、庚子義和團入京包圍使館、慈禧光緒西逃、八國聯軍入京、《辛丑條約》的簽訂,到辛亥革命等。由於陳夔龍身處政治漩渦中心,其所交往又多為清末政界要人。因此也是同為前清遺老的馮煦評其書說:「其事變所經,記載翔實,足備論世者之參稽。謂為公之政書可,謂為國之史稿亦可。」而陳夔龍也自己說:「而前此一生之經歷,暨耳所聞,目所見,雖無可述,亦有足資記憶者。爰成隨筆若干條,命兒子昌豫錄之,名曰《夢蕉亭雜記》。」他把他自身的經歷及榮枯史也融於其中。因為許多事件是他親歷、親聞者,其史料價值極高,常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
據粗略統計,《夢蕉亭雜記》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接近六十位,陳夔龍不僅善於記事,也善於寫人。其中王公貴冑包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宣統皇帝、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奕劻等,重臣則有: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鹿傳霖乃至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甚至著名文士如俞樾、王闓運等等,都有專條記述。尤其是對於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諸人,則不厭其煩地詳加記載,有多至十數條者,其中有些記載則是這些人與陳夔龍的對話,其珍貴可見一斑。
庚子事變後慈禧西逃,陳夔龍留守北京,後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協助李鴻章、奕劻議和。他不僅如實記錄了各帝國主義威脅、恐嚇及蠻橫無理的情狀,也屢屢道出清方奕劻、李鴻章等人的軟弱、無奈和低聲下氣的情態。陳夔龍在記述或回憶這些過程中,也難免加入自身的政治立場和感情色彩,包括對某些重要事件選擇迴避或隱諱,也是不容否認的。《夢蕉亭雜記》是作者陳夔龍在1924年所寫的自述回憶錄。歷任光、宣兩朝的晚清重臣,身處政治中心的陳夔龍善於記事,許多重要事件如:戊戌政變、庚子拳亂、慈禧西逃、八國聯軍入京、簽訂辛丑條約,到辛亥革命等皆見於書中。
另外,作者又多與清末政界要人交往,《夢蕉亭雜記》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將近60位!包括:慈禧、光緒、宣統、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乃至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俞樾、王闓運等等,都有專條記述。尤其作者與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對話過程,更是詳加記載,其珍貴可見一斑。
《夢蕉亭雜記》所記乃作者親歷、親聞之外,更是把自身經歷及清代榮枯史融於書中,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常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本書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喜愛清代史的讀者們絕不能錯過!
其事變所經,記載翔實,足備論世者之參稽。謂為公之政書可,謂為國之史稿亦可──馮煦★本書是一部宛如晚清紀錄片的珍貴回憶錄!
★作者親歷、親聞重要歷史事件──戊戌政變、庚子拳亂、慈禧西逃、八國聯軍、辛亥革命等;並詳實側寫60位重要歷史人物──慈禧、光緒、宣統、恭親王奕訢、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等,凝聚諸多珍貴史料。導讀:晚清重臣陳夔龍和《夢蕉亭雜記》/蔡登山
陳夔龍(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號庸庵,別署庸庵居士。原籍江西撫州,其父陳欣煜任過貴州青溪、龍里、普安縣令,遂占籍貴州省貴陽人。八歲時喪父,家境日貧,賴其母姜氏撫養成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十六,中取秀才。光緒元年(一八七五)乙亥恩科考取貴州鄉試舉人第一名,之後累次科考皆不中。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曾為四川總督丁寶楨的幕僚。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中丙戌科進士,同榜進士有徐世昌、楊士驤、馮煦、宋育仁、王樹枬、陳三立、趙以炯諸人。陳夔龍殿試係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賜「同進士出身」),不得入翰苑,僅授兵部主事。所有部門中,兵部最為清苦,且難有補缺晉升的機會,陳夔龍乃在兵部待了十年之久。
直到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五月,因有人參奏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嗜殺無辜,兵部尚書榮祿奉旨查辦,陳夔龍作為隨員一同前往天津。查辦的結果是袁世凱深得榮祿的賞識,被保了下來,袁世凱自此成了榮祿的親信。而陳夔龍辦事恭謹,榮祿對他也青眼有加。榮祿善相術,曾對他說:「觀君之骨相氣色,五年內,必有非常之遇。」此雖是榮祿閒暇之談,但其實已經暗寓提攜之意。不久陳夔龍已升至郎中,兼任總理衙門章京,官至正五品。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六月,已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榮祿奏調陳夔龍到北洋任職,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卻極力挽留陳,在徵得榮祿的同意後,陳夔龍仍留在總理衙門任職,且深得李鴻章賞識。不久,陳夔龍由兵部侍郎升為內閣侍讀學士,已官至四品。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五月順天府尹出缺,得兵部尚書黃祿保舉,陳夔龍遷順天府丞,旋署府尹,官至正三品。春夏之交,在端親王載漪等一班心懷叵測之徒的煽惑鼓動下,原本在鄉間活動的義和團迅速在北方大地上蔓延開來,載漪對陳夔龍這類辦過外交事務的人忌恨在心,陳夔龍也恐蹈危機,於是卸任順天府尹,改任太僕寺卿,仍為正三品。同年八月十四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陳夔龍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佐慶親王奕劻辦理和談的事宜,又再任順天府尹。作為順天府的行政長官,陳夔龍向山東、上海等地求援,得到棉衣褲上萬套,分發到難民手中;又向聯軍索回被扣壓的部分糧食,開粥廠以解難民之飢,京城局勢日趨平靜下來,上上下下對陳夔龍一片讚譽之聲。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三月,升任河南布政使,但仍以二品大員的身分繼續留在京城,一面參與和談,一面管理地方行政事務。稍後不久,兩宮準備返京。因遭遇戰火,京城已殘破不堪,必須在兩宮回來之前整修一番。慈禧親點由陳夔龍負責整修工程,歷時三個月完成。十月,升任漕運總督,官至正二品。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三月,調任河南巡撫。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四)是大清的最後一屆科舉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陳夔龍以豫撫派充知貢舉(督率官役,經理試事),正考官為大學士裕德,副考官為尚書張百熙,是科會元乃荼陵譚延闓(組安)。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正月,改任江蘇巡撫,重修姑蘇(即蘇州)城外寒山寺,並請德清俞樾(曲園)補書「楓橋夜泊」詩刻石。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七月,升任四川總督,十月他進京受命,適逢慈禧太后生日,留京給太后祝壽,被賞在紫禁城內騎馬。接著他請假三個月回貴州掃墓,動身之時,時任軍機大臣袁世凱、鐵良等一批重量級人物親往車站送行,一時冠蓋雲集,那場面相當壯觀。掃完墓後,未上任忽接令改調任湖廣總督。宣統元年(一九○九)六月,日本明治天皇授予寶星勳章,同年十月,繼端方之後,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此時的陳夔龍已是朝廷的一品大員了。宣統二年(一九一○)十二月,奉派與東三省總督錫良、兩江總督張人駿、湖廣總督瑞澂、雲貴總督李經羲參訂外省官制。
辛亥武昌起義後,十一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一月四日),聯同各省督撫趙爾巽、錫良、段祺瑞、陳昭常等電奏清廷,請令親貴大臣將存於外國銀行存款提出,以充軍餉,翌日下詔照辦;十二月十六日(一九一二年二月三日),因病乞休,移居天津租界,遺缺由張鎮芳繼任。同月二十五日(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廷下詔退位。
一九一三年九月,陳夔龍移居上海租界,以遺老自居。常歎「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從此斷送,哀何可言」。一九一五年,在上海與清朝遺老陳三立、馮煦、沈曾植等組織「逸社」,定期約會,飲酒賦詩,排遣憂思。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張勳復辟,被廢帝溥儀任為弼德院顧問大臣,舉事不濟後,再度匿居滬上,以風月自娛。
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回師北京,幽囚曹琨,將廢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對此更是痛心疾首,他「瞻望北庭,神魂飛越」。同年,年六十七歲,寫成《夢蕉亭雜記》一書。翌年刻印分贈親友。
一九三二年是陳夔龍考取秀才的六十周年,照舊例「重游泮水」。「重游泮水」是明、清兩朝科舉制度中的一種慶賀儀式。童生考入府、州(縣)學滿六十年時,要隆重舉行慶典儀式,由學政或是總督、巡撫頒發「重游泮水」的匾額。慶典儀式上,這些高壽的秀才要和初入泮的新科童生一起參加入學儀式。作為曾考中生員而享高壽的慶典,地方官員亦要到場作賀。
清代科舉制度中,舉人於鄉試取中滿周甲(六十年)之期再逢足科鄉試,經奏准得赴為新科舉人所設之鹿鳴宴,謂之重宴鹿鳴,以慶賀曾取中舉人而享高壽。而陳夔龍中舉六十周年本是一九三五年,但因光緒元年乙亥(一八七五)屬恩科,循舊例准上屆同治癸酉(一八七三)正科,遂以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三)癸酉農曆九月為「重宴鹿鳴」之期,廢帝溥儀賞以「太子少保」銜,儘管國步已改,科舉久廢,陳夔龍仍率先賦詩,以示當時有資格「重宴鹿鳴」各人,如湘潭秦炳直、濾州高樹、無錫楊志濂等人,遍索海內親友知交賜和。翌年,倩陳寶琛題耑,精印《庸庵尚書重賦鹿鳴集錄》四冊,以為紀念。一九四二年,陳夔龍年八十六,五月,以子孫戚友慫恿,提早四年(原應為一九四六年),舉行「重宴恩榮」(中進士六十週年),於滬寓唱堂會兩天,大事慶祝。
據江上行的文章說:「今人每談到昔日上海盛大堂會戲,輒以杜月笙家祠落成為翹楚。其實不然,若論戲碼之精彩,人選之出眾,當推陳夔龍過生日那一次堂會戲。」一九三六年適值陳夔龍八十大慶,在寓所連演堂會三天,劇目總數竟達四十齣之多。江上行又說:「農曆五月初三,是陳夔龍壽誕之期。大約在一九三○年始,他年年過生日在家舉辦堂會,這在昔日之上海灘上,也是只此一家。陳家堂會可貴的一點是:有不少身懷絕技,輕易不肯出臺的京滬票界名宿,輒應約參加,而所演出之劇目,又頗多失傳老戲。其中除張伯駒、包丹庭、顧贊臣、孫履安等人外,尚有被稱為票界祭酒的『北侗南徐』,侗即溥侗,徐即徐凌雲。」
陳夔龍他始終關心桑梓,他發跡後,有人勸他改籍,他回答說:「今日博取功名,確由黔發跡,黔不負余,余亦不可負黔。」他以自身的財力和聲望,收集和印行貴州鄉邦文獻。曾先後印行了楊龍友的《洵美堂詩集》、《山水移》,重印鄭珍的《巢經巢詩文集》,周起渭的《桐墅詩集》,以及《黔詩紀略後編》等。一九四八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二歲,葬於杭州。
陳夔龍善詩、工書法。詩作最多,一生出過幾十本詩集,計有《松壽堂詩抄》、《花近樓詩存》、《鳴原集》、《吳楚連江詩存》、《五十三參樓吟草》、《丙子北遊吟草》、《江皖道中雜吟》、《把芬廬存稿》。另有《庸庵尚書奏議》、《水流雲在圖記》、《夢蕉亭雜記》、《游廬紀程雜記》等。
陳夔龍曾在八十大壽時撰寫〈八十感懷詩〉,其中一句言「一生知己兩文忠」,「兩文忠」,一為榮祿,另一為李鴻章。李鴻章任用陳夔龍較早,甲午海戰時,陳夔龍已在李鴻章手下負責翻譯來往電文。後李鴻章因戰敗暫時失勢,被迫出國考察。一八九六年,李鴻章入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就把陳夔龍攬入麾下。而得榮祿賞識後的陳夔龍,此後的仕途日益平坦,最後躋身於京堂之列。榮祿死後,陳夔龍就沒有後台了。這時候,他急需尋求新的靠山。放眼當時的權貴,身為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慶親王奕劻是最有權勢者。陳夔龍曾娶過三任老婆,前兩個都是因病離世,最後娶的許禧身是浙江杭州的名門望族,許禧身之父許乃恩,舉人出身,有兄弟其中三人進士,四人為舉人,盡是科第出身。門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額。許禧身的哥哥許祐身為俞樾的女婿。許禧身為人大方,禮節也十分純熟,和奕劻的三個女兒以姊妹稱呼,便時常在慶王府走動。慶王府奕劻的福晉看她和氣不過,便以老賣老,認她做了乾女兒。陳夔龍升任漕運總督後,後又歷任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等要職,夫人許禧身自然是出力不少。
宣統二年正月,御史江春霖奏參奕劻,斥以「老奸竊位,多引匪人,如直隸總督陳夔龍為奕劻之乾女壻,安徽巡撫朱家寶之子朱綸為載振之乾兒。」疏入,清廷斥其荒誕不經,諭令明白回奏。春霖旋覆奏,援引證據,言之確鑿。指稱「夔龍繼妻為前軍機大臣許庚身之庶妹,曾拜奕劻福晉為義母。至朱綸拜載振為義父,乃袁世凱所引進也。」朝旨以春霖莠言亂政,命回原衙門行走。所謂原衙門乃指翰林院,時已撤銷,春霖實無處可走。惟其封奏鬨動朝野。北京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廣和樓酒肆,向唯一班名士讌集之所。出現了沒署名之題壁詩二首,亦鬨傳都門。此詩聞係出冒鶴亭之手(但冒鶴亭時官農工商部郎中,載振為原奏調補官之舊日長官,似不應不留餘地至此。民國後,陳夔龍退隱滬濱,常有詩酒之會,冒鶴亭迄未去過一次,或亦不無可疑)。
其一:
公然滿漢一家人,乾女乾爺色色新。
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雲貴是鄉親。
鶯聲嚦嚦呼爺日,豚子依依念母辰。
一種風情誰解得?勸君何苦問前因。
其二:
一堂兩世作乾爺,喜氣重重出一家。
照例自然稱格格,請安應不喚爸爸。
岐王宅裡開新樣,江令歸來有舊衙。
兒自弄璋爺弄瓦,寄生草對寄生花。
這兩首詩,除諷刺慶親王父子,還牽連到後來成為直隸總督的陳夔龍及安徽巡撫朱家寶。陳夔龍貴州人,朱家寶雲南人。「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雲貴是鄉親」一聯,天造地設,妙合無間。陳夔龍的繼妻許氏拜奕劻為義父,朱家寶的兒子朱綸,拜奕劻之子載振為乾爹。因此詩中有「乾女乾兒」之句,奕劻父子是滿人,朱、陳是漢人,故曰「滿漢一家人」。岐王為唐玄宗弟李範,借喻奕劻。「開新樣」指以聲色自娛。「江令」一句,說的是御史江春霖因彈劾奕劻,奉旨申飭,著回原衙門行走(所謂「回原衙門行走」,例如江春霖是由翰林院編修升御史的,不稱職,令其回到舊日服務的翰林院行走)。古人將生男孩稱為「弄璋」,生女孩稱為「弄瓦」,載振收乾兒子喻為「弄璋」,奕劻收乾女兒喻為「弄瓦」,十分貼切準確。寄生草喻朱綸,寄生花喻許夫人。題壁詩工穩熨貼,風趣無倫。「呼格格」、「喚爸爸」、「江令歸來」、「歧王宅裏」,運實於虛,聲口如活,一時傳遍九城。
《夢蕉亭雜記》是陳夔龍的自述回憶,在一九二四年他六十七歲時所寫的。由於陳夔龍歷經光緒、宣統兩朝,並且歷任要職,經歷晚清從戊戌到辛亥的重要事件,如戊戌政變、庚子義和團入京包圍使館、慈禧光緒西逃、八國聯軍入京、《辛丑條約》的簽訂,到辛亥革命等。由於陳夔龍身處政治漩渦中心,其所交往又多為清末政界要人。因此也是同為前清遺老的馮煦評其書說:「其事變所經,記載翔實,足備論世者之參稽。謂為公之政書可,謂為國之史稿亦可。」而陳夔龍也自己說:「而前此一生之經歷,暨耳所聞,目所見,雖無可述,亦有足資記憶者。爰成隨筆若干條,命兒子昌豫錄之,名曰《夢蕉亭雜記》。」他把他自身的經歷及榮枯史也融於其中。因為許多事件是他親歷、親聞者,其史料價值極高,常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
據粗略統計,《夢蕉亭雜記》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接近六十位,陳夔龍不僅善於記事,也善於寫人。其中王公貴冑包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宣統皇帝、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奕劻等,重臣則有: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鹿傳霖乃至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甚至著名文士如俞樾、王闓運等等,都有專條記述。尤其是對於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諸人,則不厭其煩地詳加記載,有多至十數條者,其中有些記載則是這些人與陳夔龍的對話,其珍貴可見一斑。
庚子事變後慈禧西逃,陳夔龍留守北京,後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之一。協助李鴻章、奕劻議和。他不僅如實記錄了各帝國主義威脅、恐嚇及蠻橫無理的情狀,也屢屢道出清方奕劻、李鴻章等人的軟弱、無奈和低聲下氣的情態。陳夔龍在記述或回憶這些過程中,也難免加入自身的政治立場和感情色彩,包括對某些重要事件選擇迴避或隱諱,也是不容否認的。《夢蕉亭雜記》是作者陳夔龍在1924年所寫的自述回憶錄。歷任光、宣兩朝的晚清重臣,身處政治中心的陳夔龍善於記事,許多重要事件如:戊戌政變、庚子拳亂、慈禧西逃、八國聯軍入京、簽訂辛丑條約,到辛亥革命等皆見於書中。
另外,作者又多與清末政界要人交往,《夢蕉亭雜記》中提及的晚清重要人物將近60位!包括:慈禧、光緒、宣統、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瞿鴻禨,乃至廖壽恒、張蔭桓、張佩綸、俞樾、王闓運等等,都有專條記述。尤其作者與榮祿、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對話過程,更是詳加記載,其珍貴可見一斑。
《夢蕉亭雜記》所記乃作者親歷、親聞之外,更是把自身經歷及清代榮枯史融於書中,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常為研究晚清及近代史者所引用。本書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喜愛清代史的讀者們絕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