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的第一套劇本式繪本:阿布與小樂系列(一套共四冊) | 拾書所

黃瑽寧醫師的第一套劇本式繪本:阿布與小樂系列(一套共四冊)

$ 1,080 元 原價 1,440

本書特色
1.知名兒科醫師,臨床醫學博士黃瑽寧,費時一年半編寫,親自證實醫學理論基礎的親子關係繪本。
2.第一本出版前做正式醫學臨床實驗的繪本。
3.用劇本對話的方式編寫,家長可以念給小孩聽,也可以和小孩一起扮演書中的角色,達到生動有趣的相處。
4.不但是小朋友的繪本,也是家長的繪本,親子共讀後,會讓家長更認識孩子和自己。
5.每本書都有黃瑽寧醫師專業清楚的動態AR導讀,讓繪本更生動有趣。

套組內容
‧一套四本繪本AR App(需下載)

阿布與小樂系列共四冊:
《我晚上睡覺包尿布》 :【欣賞肯定】-「尿床一定會結束,肯定孩子一定要開始」
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成長,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有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一起面對。
很多人誤以為尿床是學齡前幼兒才會有的毛病,長大的孩子「不應該」會尿床。根據統計,三歲時有百分之四十的孩子會尿床,到了六歲時仍有百分之十,到了十二歲已經要上國中,還有百分之三的青少年,偶而還是會尿床!事實上尿床跟有沒有決心或意志力,一點關係也沒有。

醫學上證實,尿床其實是大腦生理上未臻成熟所導致,跟有沒有決心或意志力,一點關係也沒有。尿床的原因有二:一、半夜腎臟製造尿液太多;二、大腦喚醒中樞尚未成熟。

尿床不是病,別讓尿床傷了心,家長若錯誤解讀尿床為「丟臉之事」,把莫須有的焦慮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無助,自信心低落,導致大腦在專注力與衝動控制上也失去能力。用醫學的角度來瞭解自己的寶貝,會讓妳們的親子關係更緊密,有好的親子關係,未來面對甚麼問題都不怕了。

《就只有這麼痛而已》 :【面對恐懼】-「恐懼的時候,什麼都可怕。」
幫助孩子瞭解恐怖的情緒,為什麼會恐懼?可怕到底多可怕?
每次在門診,聽到家長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就叫醫生給你打針針」時,總是覺得非常刺耳。萬一病情真的需要打針呢?那孩子豈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受罰嗎?

根據非正式的統計顯示,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八的孩子,面對打針會情緒崩潰。很多成年人,甚至老人,其實也都偷偷地害怕打針,只是不敢承認,可能潛意識中還存在童年時的恐懼回憶。而且恐懼是會傳染的,在學校打預防針時,如果上一位孩子崩潰大哭,那麼下一位孩子的恐懼感就會直線上升,後面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路哭到底,直到有位勇敢的孩子出現為止。這就是「集體暈針」的由來。

所以家長真的不應該用打針來恐嚇小孩,應該是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打針的場合,培養出勇氣,做正確的反應。是的,要幫助孩子「找到面對打針的勇氣」,而不是「不要害怕」。孩子不可能不害怕的,硬要他承認自己「不害怕」,其實是自我催眠。但是找到勇氣卻完全不一樣,因為孩子即便感覺害怕,他可以找到辦法克服,這才具備真正的能力,度過未來人生中各種難關。

為什麼《就只有這麼痛而已》可以減少孩子對打針的緊張?因為這本書應用了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理論,藉由夾子夾皮膚的疼痛感,來比喻打針時的疼痛。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除了應用在面對打針,更可以應用在其他所有的教養難題,包括面對陌生環境,面對考試壓力,甚至同儕壓力,找到勇氣的原則,其實都很類似!就讓我們從《就只有這麼痛而已》開始,學習陪伴孩子一起加油打氣吧!

《小樂喜歡棒棒糖》 :【拒絕零食】-「零食對健康傷害極大,如今卻變成了禮物和獎勵。」
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食物,養成健康美好的生活習慣。
在門診中,十位家長有九位知道零食或飲料對孩子的健康不好,但對其造成的傷害了解程度卻僅止於「蛀牙」,「影響食慾」,「肥胖」等等,這實在是低估了零食對孩童造成的影響程度。
 
大家不要忽略一項事實:所有的糖果飲料,都是彩色的,也全部添加了人工色素,以及食品添加物。根據2007年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兇手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等等,而這些色素,就是孩子最喜歡的「蘋果口味」以及「橘子口味」等等糖果餅乾。吃完零食,孩子開始唱歌吵鬧,漸漸的小孩出現不耐煩,爭執,說話變很大聲,這些都是許多研究者觀察到的結果。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學者,於2012年做了一項綜合整理,統計了多年來,共三十四篇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相關的研究。總體來說,有過動症狀的兒童,經過減少攝取食品添加物的介入之後,有將近33%會達到症狀的改善。

還沒完,除了過動症之外,還有過敏的問題呢!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咳嗽不容易好,氣喘控制不佳,異位性皮膚炎老是不會好,常常慢性蕁麻疹,當我詳細詢問之下,這些孩子因為怕過敏而不敢吃蛋,不敢吃海鮮,反倒是零食吃得不少!搞半天家長都弄錯方向了,原來這些零食才是讓他們過敏體質始終無法控制的元兇!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用零食當獎勵,這種「明知道這東西不好,卻拿來當獎品」的行為,正是幼兒學習到錯誤價值觀的第一步。大人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先建立吃健康食物的習慣,不要再用零食打發孩子時間,甚至賄賂孩子。並教導孩子委婉拒絕零食的方法,或者請他們謝謝收下之後,交給父母丟棄,或者替換為獎勵的小點心。
 
雖然希望扭轉零食文化,但絕不建議用懲罰的方式,把親子感情弄得非常緊張。藉由親子共讀,讓下一個世代的孩子,懂得吃正常沒有化學加工的食物。

《媽媽我睡不著 》:【內心世界】-「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還有您的內心世界」
瞭解孩子說的話做的事,內心真正的原因,還有您生氣的真正原因。

《媽媽我睡不著》就是要來回答眾多父母困擾的嬰幼兒睡眠問題,在故事中除了要替媽媽發聲,也同時要替孩子發聲,希望「兩造」看完之後,能更加理解對方的內心戲(哈)。

孩子白天如果有被訓斥,處罰,或種種不愉快的遭遇,他都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埋藏在大腦裡,直到睡前才開始對媽媽撒嬌,耍賴,或者抗拒上床,這些行為背後代表的OS都是:「我不要睡覺,因為我今天還沒開心到!」

所以睡前儀式就是希望帶給孩子一天完美的ending,而孩子心目中的完美ending就是:「媽媽能原諒我今天犯的錯,告訴我她愛我,願意無條件接納我,這樣我才能安心入睡」。如果睡前儀式若純粹虛應故事,急著想讓流程趕快走完,反而是沒有效果的。

在美國賓州大學Douglas Teti教授的研究中,就證實了這一個理論。證明睡前儀式的重點,根本就不是在於順序或動作,而是孩子有沒有接受到媽媽情感上的交流,若有感到被重視,很有安全感,這樣才比較容易入睡。

既然如此,每晚哄睡孩子的時候,還是暫時放下一切凡塵俗事吧!專心跟孩子說故事,悉心回應孩子的話語,讓他能帶著安全感,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成就感之一啊!

推薦人
侯佩岑 正能量媽咪
鍾欣凌 國民媽媽
洪百榕 超人氣美魔女三寶媽
劉清彥 兒童文學工作者
黃迺毓 台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