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 拾書所

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 450 元 原價 570

從政治角力到經濟對決,中美兩國其實也曾同舟共濟,攜手合作!
第一本不以衝突為重點,
用六個文化交流故事,
以人民交往的視角,重新理解200年中美關係史

***國際史大家入江昭、哈佛講座教授柯偉林、康乃爾講座教授陳兼好評推薦***

「理性關懷台灣命運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吳翎君(師大歷史系教授)

★中美關係是國際秩序中最重要的兩個法碼
★本書挑戰傳統的「美國中心論」視角,批評新起的「中國中心論」觀點
★不再只是政治與經濟,更關注隱藏其中的人民力量
★百年前中、美也是「小國」,我們不僅該理解大國的歷史,也該學習小國的生存之道


在權力競爭與文明衝突之前,他們在共有的歷史中彼此交流:
•美國是清帝國唯一的西方好友,他們簽下了中國在十九世紀唯一的平等條約
•當時最古老國家(清帝國)的第一位信使,竟然是由最年輕的國家(美國)所代表
•清帝國派往美國的第一批小留學生,回國後成為現代化與促進中美關係的重要力量
•在十九世紀末各地風起雲湧的排華風潮中,美國卻延聘一位中國知識分子遠赴哈佛大學教授中文。
•被視為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背書者,來自美國的學者古德諾,也是中國從朝代政治轉變成共和國制的重要見證者。
•在去儒家化的五四運動裡,卻出現一位「西方孔子」?其受中國人的喜愛程度,正和百年來中美關係的成正比。
•來自底層的乒乓球交流,搭起中共與美國的橋樑,中華民國的正統性從此消失於國際上。

從合作走向競爭,力爭世界第一大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知識分子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失望,轉為反美的意念。其後經歷二戰的合作,與繼之的冷戰時代,兩國關係始終分分合合。

當1984年奧運,中國透過獲取第一面金牌重登國際舞台。此後,在瘋狂追求金牌數的路上,中國以此證明他們不但擺脫「東亞病夫」之名還是世界強國。2008年在奧運中達於顛峰的中國,正好對應美國的經濟崩盤,第一大國換人當的風聲甚囂塵上。


從「小國」故事到「大國」政治

我們熟悉的對立衝突,只是中美關係史中的一小部分。身為世界兩大強權,中國和美國其實已無法忽視彼此的存在,長期以來用衝突視角去理解的方式已然過時。

今日台灣是國際關係中的邊緣人,中、美則是強權大國,但時光推回百年前,十九世紀的中、美,卻是兩個得看歐洲列強臉色的「小國」。在國際上受輕視與不平等待遇之中,他們卻有了共通的基礎,在政治外交等「上層」國際關係之外,尋找出文化交流的途徑,值得今日小國台灣借鏡。

在兩國共同經歷的希望與挫敗中,我們不僅看見國際關係裡的人民,他們現實生活中的期望和他們預期的未來,而且也不僅有競爭而已。如同當年那批小留學生,不久的將來,今日這些前往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又將為兩個關係帶來何種變化,或許這些問題,都可在這段共有的歷史中找到答案。

◎好評推薦

所有歷史都是共有的歷史,但如何詮釋「共有的歷史」需要謹慎引證,本書則展現了此一方法。——入江昭,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國際史大家

本書的巧妙是,書中提到的中英文人名也都與台灣有著共享的關係,例如:《蒲安臣條約》正本現存於台北故宮、衛三畏與培里曾認定福爾摩沙東部不屬於大清帝國管轄、田貝曾力讚台灣是大清最進步的一省、丁韙良幫徐繼畬轉贈給華府的石碑後來曾讓林獻堂看了大喊嗚呼、中美兩國的乒乓外交導致台灣退出聯合國等。正如作者徐國琦寫到:「我所謂的『文化』,指的是人和社會藉以分享夢想、希望與挫折、興奮與失望之情的那些活動......」,歷史加入情感密碼,更顯閱讀況味。
——洪德青,華府跫音DVWA專欄作者

徐教授師承入江昭教授,研究領域縱橫出入於多重國際關係的脈絡,睿見頻出。本書正是國際級史家技藝的展現,不僅可以替有心問津斯道的後來新秀指引方向,也是一般讀者可以向歷史探求智慧的啟蒙憑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潘光哲

中美人民關係的歷史是關於人的歷史,而非只是高層的政治與外交的歷史。我們的關係向來受到那些來到美國的中國人,以及前往中國的美國的私領域所定義。來去兩國間的他們是顧問、是學生與老師、是勞工、是知識份子、是創業家,而且至今依舊如此。本書收錄中美人民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共享歷史的精彩文章,作者徐國琦重新講述了那些在當時著名的旅居人士的故事,而他們現在卻不為人所知:他們是建構了我們數個世代所繼承的中美關係基礎的文化大使。所有認真研究中美關係的學生都一定想閱讀本書。
——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主席、中國研究講座教授,柯偉林

在廣泛、高度原創並且可靠的研究支持之下,徐國琦的作品確實另闢蹊徑,充滿學者風範與聰明才智,重新定義了整體國際歷史研究的某些關鍵面向,其中更以中美關係研究為最。本書專注於個人而非國家、政府等各種體制機構,呈現出重要並發人深省的﹁共有歷史﹂主題,講述中美人民彼此的相遇。他不使用複雜、模糊或無意義的專有名詞為讀者帶來負擔,而是說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美國康乃爾大學中美關係史研究講座教授,陳兼

這本重要著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檢視美國和中國共有的歷史,將會在未來幾年為學者帶來影響。
——《選擇》月刊,威爾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