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小山鐵男漢字系列的第二本《神秘的漢字2》。本書主要選取了漢字中一些與遠古祭祀有關的文字,應該說,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常見的並經常使用的文字,其起源之初,卻大多不是我們今天使用的意涵,而是一些血淋淋的祭祀場面。
例如,我們今天使用的“王”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天、地、人三才,以一豎相通,意即將三者慣通。而白川靜認為,東漢的許慎,受到那個時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很深,故有是解。但是,許慎那個時代距離漢文字起源已相距一千多年了,而當時又未曾釋讀過甲骨文等最古老的文字,僅能從小篆入手分析字形結構。白川靜先生從甲骨文和金文入手,通過對古代中國風俗習慣等研究,認為“王”事實上是一柄刃口向下的大鉞,以張顯權力的威赫;又如我們常用的“方”字,其最古老的意涵是在部落交界處架在木架上的死屍,以之為儀式把惡靈驅趕到鄰近部落去。以“方”入手可以瞭解一系列漢字,如“放”,則是手持木棍打擊架在木架上的死屍的一種祭祀儀式。
本書全面介紹了白川文字學的方法,即通過一個基本的字義,可以理解一系列帶有這個基本字的系列文字,而不必一一去死記硬背書中對每個解讀的文字都附有簡體字、繁體字、小篆文字和金文、甲骨文字,並用形象的圖畫和生動的語言加以解釋,活潑有趣,適於從小學生到成年人的各階段人群閱讀。
例如,我們今天使用的“王”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天、地、人三才,以一豎相通,意即將三者慣通。而白川靜認為,東漢的許慎,受到那個時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很深,故有是解。但是,許慎那個時代距離漢文字起源已相距一千多年了,而當時又未曾釋讀過甲骨文等最古老的文字,僅能從小篆入手分析字形結構。白川靜先生從甲骨文和金文入手,通過對古代中國風俗習慣等研究,認為“王”事實上是一柄刃口向下的大鉞,以張顯權力的威赫;又如我們常用的“方”字,其最古老的意涵是在部落交界處架在木架上的死屍,以之為儀式把惡靈驅趕到鄰近部落去。以“方”入手可以瞭解一系列漢字,如“放”,則是手持木棍打擊架在木架上的死屍的一種祭祀儀式。
本書全面介紹了白川文字學的方法,即通過一個基本的字義,可以理解一系列帶有這個基本字的系列文字,而不必一一去死記硬背書中對每個解讀的文字都附有簡體字、繁體字、小篆文字和金文、甲骨文字,並用形象的圖畫和生動的語言加以解釋,活潑有趣,適於從小學生到成年人的各階段人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