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當地國家公園、保護區、濕地、鹽沼、沙漠,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大陸!
曾推動成立台灣最初四個國家公園,關注環境議題的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
以6年時間往返印度22次,用鏡頭記錄印度的另一種野性風貌!☆深入一般觀光客不易進入的印度國家公園、保護區等野生動物棲息地,實地拍攝紀錄!
☆充滿熱度的影像和文字,揉合對自然生態和人文風情的深入觀察,帶領讀者一窺印度的野性魅力!【推薦序】
印度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南亞大陸的第一大國,人口超過12億,近年來經濟發展很快,聖雄甘地建立的世界第一大民主國家,但有種性制度,貧富不均。她是佛祖的家鄉,玄奘在唐朝時曾前往取經,那時印度稱為「天竺」,也稱「西天」,西遊記帶給我很多的想像,猴子在印度很受保護,有名叫「哈努曼」的猴神,神通廣大,聽說是印度的孫悟空,我也聽過世界著名建築──泰姬瑪哈陵墓,但多年來沒有機緣前往。
直到2014年,本書作者張隆盛先生送我他的大作──《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裡面敘述獅子文化的緣起與流布,並以印度佛教的象徵──獅子為起點,流傳到中國及其他各地,融入各該地區藝術風格,而有各種造型變化,引人入勝,也引起我前往印度旅行的興趣。
於是在2015年元月前往印度一探究竟。除了探訪著名的印度金三角外,還前往名列世界遺產的蓋奧拉迪歐國家公園,這是印度著名的賞鳥聖地,除了鳥類,還有大藍羚、水鹿、梅花鹿、野豬等野生動物,都不怕人。作者前後到印度20多次,足跡幾乎涵蓋整個印度,除了遊歷著名的時代古建築外,還去了很多國家公園。他說很多人不知道,印度有很多野生動物,幾乎隨處可見,我大為驚訝,我以為人多了,野生動物一定會少。他說印度野生動物多,是因為大多數人吃素,印度教很多神祇都有動物作為座騎,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些動物代表了各該神祇。印度得天獨厚,有很多特有生物,例如:亞洲獅、孟加拉虎、亞洲犀、花豹、羚羊、梅花鹿、孔雀等等,他說在鄉村街道甚至可以看到孔雀在覓食,梅花鹿、羚羊在田野或林裡走動等等。他將親自造訪許多國家公園及保護區所拍到的珍貴照片,撰寫這本《看見野性印度》請我寫推薦序,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印度的野生動物。
本書作者成大建築系、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都市區域計畫研究所都市計畫畢業,學成後在公務機構服務長達三十多年,於行政院環保署長任內退休,他曾經擔任內政部營建司司長、營建署署長,在我擔任內政部長時,他擔任常務次長,襄助我處理政務,並推動國家公園的設立,因此,對自然保育頗有心得。以此他對印度野生動物的考察深入而適切,值得推薦。
──許水德(前內政部長)
-----------------
【自序】
由於喜歡旅行,退休後在內子的支持下,到處遊玩,行跡包括五大洲及南北極若干地方。印度是近幾年密集造訪的國家,前後22次,作為非商務,非專業的普通旅人,能一再前往,幾乎走遍印度重要景點,現在想起來,連自己都難以相信!
第一次到印度是2002年的事了,那趟主要目的是看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它是我當建築系學生時就嚮往看到的名建築物之一。到了阿格拉,站在這座白色莊嚴、精緻、潔淨的大理石建築前,感到震撼之外,還被沙加汗與泰姬之間的淒美故事所感動。之後也參觀齋浦爾、德里、瓦拉那西以及鹿野苑等。當時印度的交通狀況很差,航站、車站擁擠不堪,窮人很多,環境髒亂。既然想看的都看過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訪印度的念頭。
直到2009 年, 好友詹德淡醫師告訴我,「富都旅行社」有一個印度行程,可參觀阿姜塔(Ajanta)及艾羅拉(Ellora)等石窟。我在那之前,已經參訪過中國的敦煌、雲崗、龍門、大足等著名石窟,所以動心想看看這些石窟的源頭。於是邀同好友林益厚先生參加「印度瑰寶之旅」,由蔣得之小姐親自帶團,印度方面由蘇明先生解說,蘇明是印度人,精通華語,學識淵博,是專業嚮導。
那趟除了參觀石窟外,還參觀桑奇大塔,最後到了拉賈斯坦。在塔爾砂漠一帶,看到了藍羚、黑頸羚、印度瞪羚等野生動物。令我驚奇的是:那些野生動物居然很容易看到。在鄉村道路上,孔雀像火雞一樣覓食,旁若無人;參觀了一座特別的老鼠廟;馬路上,白衣牧人帶領大群駱駝、驢子、牛、羊,昂然闊步,迤邐而行;婦女穿著艷麗,頭頂柴火或水壺,緩步走過。這趟旅行,讓我對印度有了新的認知。
從此,在短短六年間,除了看古蹟外,還特別到許多印度的國家公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看到的野生動物種類、數量之多,出乎我意料之外。
印度野生動物很多,原因之一是她有各種地形及氣候條件,造就出多樣的棲地。另一是宗教因素,佛教與耆那教倡導不殺生,印度教有千萬個神祇,每個神都有特定的動物作為坐騎或代表,甚至有認為某種動物是先人轉世,所以大多數的印度人不打獵、吃素,容忍野生動物在田園裡進出自如(傷人的老虎、花豹、大象除外),這種人與(野生)動物間相安無事的微妙關係,在人口眾多的印度,卻能隨處看到野生動物,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這本「看見野性印度」是我參訪20多處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的紀錄,書中章節以各該指標性動物或生態系為題,旁及相關動物或事物。由於個人所學有限,走馬看花式的遊獵,因此沒有涉及太多的植物、昆蟲及魚類,所以這是一本「看見」的書,貿然出書,動機是想讓讀者知道,印度在自然方面是大有看頭,尤其是動物與人的關係,值得我們深加體會並珍惜的。在印度這塊古老神祕的南亞大陸上,
有多變的氣候條件、多樣的地理環境、
豐富的世界遺產、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元的民族和宗教信仰。
但你知道……
印度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在鄉村道路上,孔雀像火雞一樣覓食,旁若無人;
在「老鼠廟」中得小心腳步,若踏死一隻要賠償同樣大小的黃金製老鼠;
馬路上,常見白衣牧人帶領大群駱駝、驢子、牛、羊,昂然闊步,迤邐而行。
印度野生動物之多,一則因為多樣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造就獨特的棲地;
更重要的是,
因為宗教信仰、各種神祇有特定坐騎和代表,所以大多數的印度人茹素、不打獵,讓野生動物在田間進出自如,人獸相安無事。
曾推動成立台灣最初四個國家公園,關注環境議題的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
以6年時間往返印度22次,用鏡頭記錄印度的另一種野性風貌!☆深入一般觀光客不易進入的印度國家公園、保護區等野生動物棲息地,實地拍攝紀錄!
☆充滿熱度的影像和文字,揉合對自然生態和人文風情的深入觀察,帶領讀者一窺印度的野性魅力!【推薦序】
印度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南亞大陸的第一大國,人口超過12億,近年來經濟發展很快,聖雄甘地建立的世界第一大民主國家,但有種性制度,貧富不均。她是佛祖的家鄉,玄奘在唐朝時曾前往取經,那時印度稱為「天竺」,也稱「西天」,西遊記帶給我很多的想像,猴子在印度很受保護,有名叫「哈努曼」的猴神,神通廣大,聽說是印度的孫悟空,我也聽過世界著名建築──泰姬瑪哈陵墓,但多年來沒有機緣前往。
直到2014年,本書作者張隆盛先生送我他的大作──《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裡面敘述獅子文化的緣起與流布,並以印度佛教的象徵──獅子為起點,流傳到中國及其他各地,融入各該地區藝術風格,而有各種造型變化,引人入勝,也引起我前往印度旅行的興趣。
於是在2015年元月前往印度一探究竟。除了探訪著名的印度金三角外,還前往名列世界遺產的蓋奧拉迪歐國家公園,這是印度著名的賞鳥聖地,除了鳥類,還有大藍羚、水鹿、梅花鹿、野豬等野生動物,都不怕人。作者前後到印度20多次,足跡幾乎涵蓋整個印度,除了遊歷著名的時代古建築外,還去了很多國家公園。他說很多人不知道,印度有很多野生動物,幾乎隨處可見,我大為驚訝,我以為人多了,野生動物一定會少。他說印度野生動物多,是因為大多數人吃素,印度教很多神祇都有動物作為座騎,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些動物代表了各該神祇。印度得天獨厚,有很多特有生物,例如:亞洲獅、孟加拉虎、亞洲犀、花豹、羚羊、梅花鹿、孔雀等等,他說在鄉村街道甚至可以看到孔雀在覓食,梅花鹿、羚羊在田野或林裡走動等等。他將親自造訪許多國家公園及保護區所拍到的珍貴照片,撰寫這本《看見野性印度》請我寫推薦序,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印度的野生動物。
本書作者成大建築系、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都市區域計畫研究所都市計畫畢業,學成後在公務機構服務長達三十多年,於行政院環保署長任內退休,他曾經擔任內政部營建司司長、營建署署長,在我擔任內政部長時,他擔任常務次長,襄助我處理政務,並推動國家公園的設立,因此,對自然保育頗有心得。以此他對印度野生動物的考察深入而適切,值得推薦。
──許水德(前內政部長)
-----------------
【自序】
由於喜歡旅行,退休後在內子的支持下,到處遊玩,行跡包括五大洲及南北極若干地方。印度是近幾年密集造訪的國家,前後22次,作為非商務,非專業的普通旅人,能一再前往,幾乎走遍印度重要景點,現在想起來,連自己都難以相信!
第一次到印度是2002年的事了,那趟主要目的是看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它是我當建築系學生時就嚮往看到的名建築物之一。到了阿格拉,站在這座白色莊嚴、精緻、潔淨的大理石建築前,感到震撼之外,還被沙加汗與泰姬之間的淒美故事所感動。之後也參觀齋浦爾、德里、瓦拉那西以及鹿野苑等。當時印度的交通狀況很差,航站、車站擁擠不堪,窮人很多,環境髒亂。既然想看的都看過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訪印度的念頭。
直到2009 年, 好友詹德淡醫師告訴我,「富都旅行社」有一個印度行程,可參觀阿姜塔(Ajanta)及艾羅拉(Ellora)等石窟。我在那之前,已經參訪過中國的敦煌、雲崗、龍門、大足等著名石窟,所以動心想看看這些石窟的源頭。於是邀同好友林益厚先生參加「印度瑰寶之旅」,由蔣得之小姐親自帶團,印度方面由蘇明先生解說,蘇明是印度人,精通華語,學識淵博,是專業嚮導。
那趟除了參觀石窟外,還參觀桑奇大塔,最後到了拉賈斯坦。在塔爾砂漠一帶,看到了藍羚、黑頸羚、印度瞪羚等野生動物。令我驚奇的是:那些野生動物居然很容易看到。在鄉村道路上,孔雀像火雞一樣覓食,旁若無人;參觀了一座特別的老鼠廟;馬路上,白衣牧人帶領大群駱駝、驢子、牛、羊,昂然闊步,迤邐而行;婦女穿著艷麗,頭頂柴火或水壺,緩步走過。這趟旅行,讓我對印度有了新的認知。
從此,在短短六年間,除了看古蹟外,還特別到許多印度的國家公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看到的野生動物種類、數量之多,出乎我意料之外。
印度野生動物很多,原因之一是她有各種地形及氣候條件,造就出多樣的棲地。另一是宗教因素,佛教與耆那教倡導不殺生,印度教有千萬個神祇,每個神都有特定的動物作為坐騎或代表,甚至有認為某種動物是先人轉世,所以大多數的印度人不打獵、吃素,容忍野生動物在田園裡進出自如(傷人的老虎、花豹、大象除外),這種人與(野生)動物間相安無事的微妙關係,在人口眾多的印度,卻能隨處看到野生動物,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這本「看見野性印度」是我參訪20多處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的紀錄,書中章節以各該指標性動物或生態系為題,旁及相關動物或事物。由於個人所學有限,走馬看花式的遊獵,因此沒有涉及太多的植物、昆蟲及魚類,所以這是一本「看見」的書,貿然出書,動機是想讓讀者知道,印度在自然方面是大有看頭,尤其是動物與人的關係,值得我們深加體會並珍惜的。在印度這塊古老神祕的南亞大陸上,
有多變的氣候條件、多樣的地理環境、
豐富的世界遺產、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元的民族和宗教信仰。
但你知道……
印度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在鄉村道路上,孔雀像火雞一樣覓食,旁若無人;
在「老鼠廟」中得小心腳步,若踏死一隻要賠償同樣大小的黃金製老鼠;
馬路上,常見白衣牧人帶領大群駱駝、驢子、牛、羊,昂然闊步,迤邐而行。
印度野生動物之多,一則因為多樣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造就獨特的棲地;
更重要的是,
因為宗教信仰、各種神祇有特定坐騎和代表,所以大多數的印度人茹素、不打獵,讓野生動物在田間進出自如,人獸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