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來亞獨立後,一九五八年出版第一套華文課本,迄今六十年。在這一甲子的歷史激流,時而迸出水花,讓人驚喜,時而止步不前,逆流倒退。華敎史至今很少關心敎科書這一環節,可說是敎育史的怪現狀,亟待從出版史、編輯學,甚至背後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照會更深層的敎育內涵。
《季風帶》第七期特邀方美富敎授任專題策劃,請得專家學者、前線敎師,一方面讚歎陽光下亮麗的花朵,撫今追昔,一方面也研究膿瘡,診斷病因,並走訪在籍學生,為華文敎育把脈,探尋華文課的前世今生。
今期收錄了從小學、獨中、國中三大源流華文課的深度分析,主題包含敎材探源、回憶過往、歷史脈絡、學生批判等等,剖析編者個人的品味如何決定幾十萬人的知識水準與文學感受,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探討華文課、文學課的變遷與疑難。
華文課還當得了文學課的功能?還是我們繼續沈醉在光榮史裏頭?在我們不停耳聞華文敎育史,是從一個光榮,升到另一光榮時,何以親歷者卻大吐苦水比之空殼、毒瘤,使到我們人生中一堂美好的華文課,淪為巨大又可疑的病理學個案?
《季風帶》第七期特邀方美富敎授任專題策劃,請得專家學者、前線敎師,一方面讚歎陽光下亮麗的花朵,撫今追昔,一方面也研究膿瘡,診斷病因,並走訪在籍學生,為華文敎育把脈,探尋華文課的前世今生。
今期收錄了從小學、獨中、國中三大源流華文課的深度分析,主題包含敎材探源、回憶過往、歷史脈絡、學生批判等等,剖析編者個人的品味如何決定幾十萬人的知識水準與文學感受,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探討華文課、文學課的變遷與疑難。
華文課還當得了文學課的功能?還是我們繼續沈醉在光榮史裏頭?在我們不停耳聞華文敎育史,是從一個光榮,升到另一光榮時,何以親歷者卻大吐苦水比之空殼、毒瘤,使到我們人生中一堂美好的華文課,淪為巨大又可疑的病理學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