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新賞 | 拾書所

詩經新賞

$ 405 元 原價 450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詩經》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稱為「笙詩」,所以有「詩三百」之稱。
《詩經》所產生的區域,大約在今天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以及湖北、安徽等地,其作者有民間歌手,也有文人學者。作者的身份有帝王和朝廷重臣,也有宦官、走卒和農夫、農婦。
關於《詩經》的來源,歷代說法眾多,主要有王官采詩說、公卿賦詩說和孔子刪詩說。「王官采詩」,即周朝廷派專門的使者在農閒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再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周天子看。天子看這些並不是因為他愛好文學,而是想從這些民謠中瞭解民情。周朝時的交通還不是很發達,主要靠竹簡記錄語言,編一部詩歌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說《詩經》的收集是由朝廷發起的的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工程,是有道理的。
「公卿賦詩」,即周天子聽政,命公卿列士獻詩,其目的依然是通過詩歌瞭解當時的民生情況。《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305篇,整理出《詩經》,但後世很多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通常認為《詩經》是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很有可能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詩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廣為流傳,是中國幾千年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也常用《詩經》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後,《詩經》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五經」,以後的封建朝代,都大力提倡學習《詩經》。雖然秦始皇曾焚書,但《詩經》由於學者的口頭傳誦,得以流傳下來。
孔子曾經用三個字來評價《詩經》,就是「思無邪」,用現代的話概括就是「不虛假」。的確,《詩經》中所表現的愛恨情仇都是那樣的直接,尤其是關於愛情的作品,充滿了自由開放、天真無邪的浪漫氣息。《詩經》的諸多名篇名句已經傳誦千年,經久而不衰。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周代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詩經》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在歷代都倍受推崇,而對於《詩經》的研究,從《詩經》成書的那個年代就開始了。歷代大儒對《詩經》多有解讀,觀點也是層出不窮,不能盡同,因而同一篇詩歌,經常有多種理解,其相去亦遠矣。本書中儘量論及各派觀點,然終不能盡皆羅列,編者唯有擇其以為是者而詳論之,讀者大可不必局限。

本書為《詩經》全本全注,至於譯文,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捨去。一來詩歌之含義,本來就未統一;二來古文韻文之美,在其文字本身,不論如何譯,都不能盡得其善。《詩經》這部經典,需要我們靜靜地用心去體會。望讀者明察、謹思而不妄從。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