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個月蟬聯日本亞馬遜暢銷榜!
40歲起,你需要適齡適體的微鍛鍊,維持青春的肉體與年輕的心!【書摘】
前言
四十歲起,身心更強大
◆為何我超過四十歲還能創造巔峰?
大家好,我是跳台滑雪選手,人稱「傳奇」的葛西紀明。
自稱「傳奇」有點不好意思,卻是很光榮的事,聽起來也挺不錯的。
我會被冠上「傳奇」的稱號,最重要的原因,當然不只是因為過了四十歲還在繼續比賽,而是因為我三十五歲之後再度創造了「個人新佳績」,到了四十一歲達成「至今為止的最佳狀態」,直到目前四十五歲,仍能維持巔峰狀態的緣故。
所謂的巔峰狀態,也就是我達成了「四十一歲在索契冬季奧運會贏得銀牌」這項個人最佳紀錄。當時團體賽也贏得了第三名,總共取得兩面獎牌。
雖然我二十一歲就第二次參加冬季奧運會,並在挪威的利勒哈默爾取得團體賽銀牌,但到索契冬奧為止,從未拿過個人賽獎牌。
二十五歲時的日本長野冬奧、二十九歲時的美國鹽湖城冬奧、三十三歲時的義大利都靈冬奧,每次參賽前都馬不停蹄地進行嚴苛的訓練,希望能在萬全的準備下參賽。每次比賽結果卻都不如預期,除了長野冬奧拿到普通台(Normal Hill)項目第七名之外,其他大賽完全不曾取得名次。
到了三十七歲,第六次參加德國漢堡舉行的冬季奧運時,終於見到一線曙光。雖然還是沒能拿回獎牌,但總算首次跳出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成績。
現在回想起來,我在三十多歲前,可以說是一直在「瞎忙」。
雖然透過嚴苛的訓練,鍛鍊出極為卓越的身體能力,但並沒有搞懂該如何發揮這些能力,也沒辦法充分掌握自己的精神狀態。當時僅仗著「年輕」拚命向前衝,用堅硬的鎧甲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包裝起來,不理會旁人的建議,認為「只要透過最刻苦的訓練,就能贏得獎牌」。
但是到了三十多歲,我終於體認到「一味蠻幹不是辦法」。所以無論是體能或精神方面,都大幅調整了訓練方式,改以「新方法」來進行。透過多方嘗試與調整,我在四十歲時終於找到了「塑造出最完美的自己」的方法。所有「鍛鍊身體與精神」的秘訣,全都毫不保留地寫在這本書裡。
在30歲引退也不稀奇的運動界,「冬奧傳奇」葛西紀明45歲仍不斷創造「人生巔峰」,讓所有人好奇、驚嘆!
35年來始終被視為「企業機密」的逆齡心法,首次公開!
◆不逞強!「輕量運動10分鐘」迅速恢復疲勞
◆放鬆下肢三個部位的肌肉,老化遠離你
◆以「三角形法則」找回幹勁強化意志力
◆「意象訓練」讓工作更有效率
◆「最強呼吸方式」瞬間解除緊張焦慮
對抗初老,你可以這樣由內而外從容改變:
◆鍛鍊下半身!打造不會老化的身體
◆拉筋比重訓重要!鬆開「三種肌肉」,找回身體柔軟度
◆放棄三種習慣!瞬間入睡,解除疲勞
◆好好流汗!修復身體能力
◆增加代謝率!實行不發福的最佳飲食方式
◆善用魔法言詞!讓心志更強大
推薦給有以下身體症狀的人:
◆晚上不易入睡,早上爬不起來,睡再多還是覺得累
◆食量明明跟以前一樣,最近卻吃什麼都容易胖
◆肩頸僵硬,動不動就莫名這裡痠那裡痛
◆體力衰退,爬個樓梯氣喘吁吁
◆身體虛軟,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推薦給有以下心靈症狀的人:
◆對工作失去熱情和幹勁
◆失去自信,變得愛抱怨,負能量強大
◆正式上場時表現失常,力不從心無法發揮實力
◆就算下班還是滿腦子想著工作,覺得人生被占據
◆不是什麼大事也容易感到沮喪和壓力
讀者五顆星好評:
◎我跟作者是同一個世代,對於他能長年保有體力與鬥志非常好奇,很想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中年人都該讀這本書。
◎作者40多歲仍能活躍於運動賽事,一般人也可向他看齊,提升工作上的表現。
◎這本書給了我自信和勇氣,對於40多歲的我而言,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可運用的訣竅。不論是對中年人或年輕人來說都很值得參考。
◎我剛滿60歲,對書中不少觀點深表贊同,要是再年輕一點時看到這本書就更好了。
◎工作讓我有揮之不去的疲倦感,看了這本書想先從自己做得到的方法,一點一點地開始嘗試。
◎我也想要像作者擁有精實健壯的身材,但年紀已不容許我激烈運動,書中所建議的方式,一週一次我也可以辦得到,接下來就以此為努力目標!
◎書裡有非常多實用的建議,由冬奧傳奇親身實踐並簡單易懂地解說,非常有說服力,讓我覺得自己也可以辦到,尤其是有助於消除緊張的呼吸法,對我真是太受用了。
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你想在哪裡度過?
46個在家臨終的案例故事,
讓我們看到充滿微笑、不留遺憾的美好告別。
不管是誰,都能在自己感覺最安心的地方,快樂的走完最後這段日子!
居家安寧照護經歷超過1000人以上的名醫,帶你認識何謂可喜可賀的臨終。
二十多年前,作者小笠原醫師到一位癌末病患家裡看診,病患的太太對小笠原醫師說:「昨天晚上我先生說,明天要去旅行,請我幫忙準備包包和鞋子。我開玩笑問他要去哪裡?帶我一起去吧。先生居然回我說,那不是我現在該去的地方,他要一個人去。」
小笠原醫師心裡一驚,納悶著他們怎麼知道當天病患會去世呢?
小笠原醫師回到醫院不久,就接到病患太太的電話通知說病患已經去世了,等他趕回病患家裡時,看到病患去世的表情安詳又滿足,和過去他在醫院看到急救痛苦的死法不同。
之後,小笠原醫師數度在病人家裡陪伴他們度過臨終,他們臉上都有相同的滿足、安詳的表情,這令他「震撼」,也改變了他的從醫生涯。
本書是他多年來遇到的動人生命故事,不僅讀來溫暖療癒,更打開了我們看待生死的不同視野。
許多人在自己的最後一段時間,都希望能在家裡面對死亡,
但都因為一些原因而不得不在醫院臨終──
覺得家人沒有照顧能力、因為獨居、居家醫療的費用驚人、因為家裡太小等,而放棄在最舒服的家中走完這一世。
人只能死一次。
所以不管是誰都希望活著的時候沒有痛苦與不安,而走的時候則走得漂亮,
充滿希望、心滿意足、毫無牽掛的死去,讓身邊的人笑著送自己離開人世。
在2019年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前,
讓我們給自己與家人一點時間來看看這本書。
40歲起,你需要適齡適體的微鍛鍊,維持青春的肉體與年輕的心!【書摘】
前言
四十歲起,身心更強大
◆為何我超過四十歲還能創造巔峰?
大家好,我是跳台滑雪選手,人稱「傳奇」的葛西紀明。
自稱「傳奇」有點不好意思,卻是很光榮的事,聽起來也挺不錯的。
我會被冠上「傳奇」的稱號,最重要的原因,當然不只是因為過了四十歲還在繼續比賽,而是因為我三十五歲之後再度創造了「個人新佳績」,到了四十一歲達成「至今為止的最佳狀態」,直到目前四十五歲,仍能維持巔峰狀態的緣故。
所謂的巔峰狀態,也就是我達成了「四十一歲在索契冬季奧運會贏得銀牌」這項個人最佳紀錄。當時團體賽也贏得了第三名,總共取得兩面獎牌。
雖然我二十一歲就第二次參加冬季奧運會,並在挪威的利勒哈默爾取得團體賽銀牌,但到索契冬奧為止,從未拿過個人賽獎牌。
二十五歲時的日本長野冬奧、二十九歲時的美國鹽湖城冬奧、三十三歲時的義大利都靈冬奧,每次參賽前都馬不停蹄地進行嚴苛的訓練,希望能在萬全的準備下參賽。每次比賽結果卻都不如預期,除了長野冬奧拿到普通台(Normal Hill)項目第七名之外,其他大賽完全不曾取得名次。
到了三十七歲,第六次參加德國漢堡舉行的冬季奧運時,終於見到一線曙光。雖然還是沒能拿回獎牌,但總算首次跳出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成績。
現在回想起來,我在三十多歲前,可以說是一直在「瞎忙」。
雖然透過嚴苛的訓練,鍛鍊出極為卓越的身體能力,但並沒有搞懂該如何發揮這些能力,也沒辦法充分掌握自己的精神狀態。當時僅仗著「年輕」拚命向前衝,用堅硬的鎧甲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包裝起來,不理會旁人的建議,認為「只要透過最刻苦的訓練,就能贏得獎牌」。
但是到了三十多歲,我終於體認到「一味蠻幹不是辦法」。所以無論是體能或精神方面,都大幅調整了訓練方式,改以「新方法」來進行。透過多方嘗試與調整,我在四十歲時終於找到了「塑造出最完美的自己」的方法。所有「鍛鍊身體與精神」的秘訣,全都毫不保留地寫在這本書裡。
在30歲引退也不稀奇的運動界,「冬奧傳奇」葛西紀明45歲仍不斷創造「人生巔峰」,讓所有人好奇、驚嘆!
35年來始終被視為「企業機密」的逆齡心法,首次公開!
◆不逞強!「輕量運動10分鐘」迅速恢復疲勞
◆放鬆下肢三個部位的肌肉,老化遠離你
◆以「三角形法則」找回幹勁強化意志力
◆「意象訓練」讓工作更有效率
◆「最強呼吸方式」瞬間解除緊張焦慮
對抗初老,你可以這樣由內而外從容改變:
◆鍛鍊下半身!打造不會老化的身體
◆拉筋比重訓重要!鬆開「三種肌肉」,找回身體柔軟度
◆放棄三種習慣!瞬間入睡,解除疲勞
◆好好流汗!修復身體能力
◆增加代謝率!實行不發福的最佳飲食方式
◆善用魔法言詞!讓心志更強大
推薦給有以下身體症狀的人:
◆晚上不易入睡,早上爬不起來,睡再多還是覺得累
◆食量明明跟以前一樣,最近卻吃什麼都容易胖
◆肩頸僵硬,動不動就莫名這裡痠那裡痛
◆體力衰退,爬個樓梯氣喘吁吁
◆身體虛軟,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推薦給有以下心靈症狀的人:
◆對工作失去熱情和幹勁
◆失去自信,變得愛抱怨,負能量強大
◆正式上場時表現失常,力不從心無法發揮實力
◆就算下班還是滿腦子想著工作,覺得人生被占據
◆不是什麼大事也容易感到沮喪和壓力
讀者五顆星好評:
◎我跟作者是同一個世代,對於他能長年保有體力與鬥志非常好奇,很想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中年人都該讀這本書。
◎作者40多歲仍能活躍於運動賽事,一般人也可向他看齊,提升工作上的表現。
◎這本書給了我自信和勇氣,對於40多歲的我而言,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可運用的訣竅。不論是對中年人或年輕人來說都很值得參考。
◎我剛滿60歲,對書中不少觀點深表贊同,要是再年輕一點時看到這本書就更好了。
◎工作讓我有揮之不去的疲倦感,看了這本書想先從自己做得到的方法,一點一點地開始嘗試。
◎我也想要像作者擁有精實健壯的身材,但年紀已不容許我激烈運動,書中所建議的方式,一週一次我也可以辦得到,接下來就以此為努力目標!
◎書裡有非常多實用的建議,由冬奧傳奇親身實踐並簡單易懂地解說,非常有說服力,讓我覺得自己也可以辦到,尤其是有助於消除緊張的呼吸法,對我真是太受用了。
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你想在哪裡度過?
46個在家臨終的案例故事,
讓我們看到充滿微笑、不留遺憾的美好告別。
不管是誰,都能在自己感覺最安心的地方,快樂的走完最後這段日子!
居家安寧照護經歷超過1000人以上的名醫,帶你認識何謂可喜可賀的臨終。
二十多年前,作者小笠原醫師到一位癌末病患家裡看診,病患的太太對小笠原醫師說:「昨天晚上我先生說,明天要去旅行,請我幫忙準備包包和鞋子。我開玩笑問他要去哪裡?帶我一起去吧。先生居然回我說,那不是我現在該去的地方,他要一個人去。」
小笠原醫師心裡一驚,納悶著他們怎麼知道當天病患會去世呢?
小笠原醫師回到醫院不久,就接到病患太太的電話通知說病患已經去世了,等他趕回病患家裡時,看到病患去世的表情安詳又滿足,和過去他在醫院看到急救痛苦的死法不同。
之後,小笠原醫師數度在病人家裡陪伴他們度過臨終,他們臉上都有相同的滿足、安詳的表情,這令他「震撼」,也改變了他的從醫生涯。
本書是他多年來遇到的動人生命故事,不僅讀來溫暖療癒,更打開了我們看待生死的不同視野。
許多人在自己的最後一段時間,都希望能在家裡面對死亡,
但都因為一些原因而不得不在醫院臨終──
覺得家人沒有照顧能力、因為獨居、居家醫療的費用驚人、因為家裡太小等,而放棄在最舒服的家中走完這一世。
人只能死一次。
所以不管是誰都希望活著的時候沒有痛苦與不安,而走的時候則走得漂亮,
充滿希望、心滿意足、毫無牽掛的死去,讓身邊的人笑著送自己離開人世。
在2019年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前,
讓我們給自己與家人一點時間來看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