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孟子》一書主要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參與其中。現存的《孟子》一共七篇,分別是 :《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每篇分為上下兩部分。
孟子作為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雖然和孔子一脈相承,但在許多方面有所突破,其思想也更具系統性。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點:其一,“仁政”說。這是孟子對最高統治者的理想,他希望君王以“仁義之道”、“仁愛之心”治理天下,從而實現“天下一統”。其二,“性善”論。對於國家事務的管理者來說,孟子希望諸侯認識到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只要推行仁政,便可“得道者多助”,從而實現爭取民心、平治天下的理想。其三,修養理論。主要關注士大夫階層的人格塑造和精神需求,包括審美培養、性情疏導和個性養成等諸多方面。
本冊《孟子》由姜李勤編寫提綱,劉乃溪、李耐儒、徐駱編注,原文基本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准 ;注釋與譯文參考了徐洪興教授的《孟子直解》、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文史鏈接等內容由集體編寫完成。考慮到主題表達的一致性,本書原文順序個別之處略有調整。
孟子作為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雖然和孔子一脈相承,但在許多方面有所突破,其思想也更具系統性。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三點:其一,“仁政”說。這是孟子對最高統治者的理想,他希望君王以“仁義之道”、“仁愛之心”治理天下,從而實現“天下一統”。其二,“性善”論。對於國家事務的管理者來說,孟子希望諸侯認識到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只要推行仁政,便可“得道者多助”,從而實現爭取民心、平治天下的理想。其三,修養理論。主要關注士大夫階層的人格塑造和精神需求,包括審美培養、性情疏導和個性養成等諸多方面。
本冊《孟子》由姜李勤編寫提綱,劉乃溪、李耐儒、徐駱編注,原文基本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准 ;注釋與譯文參考了徐洪興教授的《孟子直解》、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文史鏈接等內容由集體編寫完成。考慮到主題表達的一致性,本書原文順序個別之處略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