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品〉和它的前一品〈如來名號品〉都是文殊菩薩講的。在《華嚴經》裡,文殊菩薩是「如來名號」講在前,「四聖諦」講在後。也就是說,文殊菩薩把「如來」(自性的展現)這最終極的目標作為前提,就是要先肯定自性的存在,然後再透過「四聖諦」來深入談如何修行。而「四聖諦」在這裡其實是作為一切修行的代表,已經不侷限在傳統小乘阿含的思惟模式與語言模式。
佛陀所講的「苦集滅道」,其真正的含義其實相當廣,並不只限於「三轉十二行相」而已,但很多人卻堵死在這裡。北傳大乘對「四聖諦」的解釋也並非要推翻小乘的修法,該修的基礎都要修,只是在小乘阿含不曾探討的基礎上,北傳大乘進一步站在宏觀的立場,將「四聖諦」的法義推展到究竟――就是《華嚴》的這一品〈四聖諦品〉。顯然,它已不同於當初世尊所用的語言了,而「華嚴」的解釋更是有別於一般傳統的認知。現在,它以文殊師利菩薩的立場展開的大乘佛法,它的境界、層次是什麼?怎麼修?海雲法師透過本書,為我們揭露了這修行的面紗。
本書乃根據海雲法師一九九五年年底的講筵整理而成。海雲法師一直將經文「名相」的整理與對照(進而體會與驗證)視為重要的「行法」,一再強調其重要性,因而避免對「名相」作太細的解釋而拘束了行者的解悟。但,如果你按他所說的方式去進行整理(這是一種「修法」),相信自有另一番體會,並得以在「行、證」上見功。
佛陀所講的「苦集滅道」,其真正的含義其實相當廣,並不只限於「三轉十二行相」而已,但很多人卻堵死在這裡。北傳大乘對「四聖諦」的解釋也並非要推翻小乘的修法,該修的基礎都要修,只是在小乘阿含不曾探討的基礎上,北傳大乘進一步站在宏觀的立場,將「四聖諦」的法義推展到究竟――就是《華嚴》的這一品〈四聖諦品〉。顯然,它已不同於當初世尊所用的語言了,而「華嚴」的解釋更是有別於一般傳統的認知。現在,它以文殊師利菩薩的立場展開的大乘佛法,它的境界、層次是什麼?怎麼修?海雲法師透過本書,為我們揭露了這修行的面紗。
本書乃根據海雲法師一九九五年年底的講筵整理而成。海雲法師一直將經文「名相」的整理與對照(進而體會與驗證)視為重要的「行法」,一再強調其重要性,因而避免對「名相」作太細的解釋而拘束了行者的解悟。但,如果你按他所說的方式去進行整理(這是一種「修法」),相信自有另一番體會,並得以在「行、證」上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