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社會研究34 | 拾書所

資訊社會研究34

$ 220 元 原價 250

編輯室報告

在 2018 年之初,本刊將有重大變革。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大學講習教授,原 SSCI 期刊《大眾傳播與社會》主编魏然,接替卸任的張維安教授,擔任本刊主編。他的目標是在任内把《資訊社會研究》國際化,成為一個為華人學者社區服務的頂尖期刊。為此,他邀請海內外華裔社會科學群學者擔任期刊的評審委員,組建了一個世界一流的評審委員會。他也針對期刊發行內容著手,透過不同管道增加其豐富以及國際性。例如,期刊將于今年增加新的欄目《對話世界頂尖學者》,邀請資訊社會研究領域中的著名學者們於期刊上進行對話,探討該領域的變動和未來發展,一方面提升期刊的英文稿件來源,另一方面也透過頂尖學者于學術界的專業名譽,增加本期刊的曝光度。此外,魏教授也主導期刊英文刊名更改、設計新的期刊標誌,封面以及宣傳卡片,並將于今年各個國際會議舉辦學術聯誼等活動,邀請本領域的學者們共襄盛舉。希望藉由以上各種策略,逐步提升本刊在國際上的閱讀量、能見度,以及影響力。本期所收錄四篇文章,分別從新聞組織與人際關關係角度,探討資訊社會下重要的新興現象與問題。在新聞組織上,羅彥傑的〈競爭或合作?:聚合服務使用新聞媒體內容的法律與實務〉,透過歐美案例分析與台灣新聞媒體、聚合服務業者深入訪談,探討台灣新聞聚合服務和與新聞產業競合關係,並提出建言。蕭維傑、王維菁的〈動態消息演算法、能見度、與新聞經營:以 Facebook 平台為例〉,則探究了 Facebook 動態消息演算法對新聞經營、生態上的影響。而在人際關係方面,高子涵、林慧斐的〈未來時間透視、社交目標及社交對象對行動應用程式之彈出式廣告效果研究—以高齡族群為例〉,以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為基礎,檢視行動廣告對老年人的廣告效果。張伯謙、林承宇的〈青少年透過新通訊科技與父母溝通之行為:探索家庭關係的關鍵影響因素與結果〉,則探討青少年使用新通訊科技與父母溝通的動機,以及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傳播科技的發展如火如荼,這是一個研究資訊社會發展的好時代。誠摯邀請關心資訊社會的學界同好共同灌溉、惠賜佳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