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90,末代超現實藝術家的現身說法※
Desmond Morris知道的也太多了!
說出藝術史上怪咖如雲,最具想像力畫派的真實故事
「叛徒的本質,正是性格古怪和個人主義。」
一般藝術書裡看不到(或不敢說的)真實人生&混亂愛情
什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揭露32位藝術巨星/怪才的超現實之路
阿爾普∣培根∣考爾德∣基里訶∣達利∣杜象∣恩斯特∣賈克梅第∣
馬格利特∣米羅∣亨利‧摩爾∣畢卡索∣曼‧雷……
「我在這場運動隊伍中待過三年,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超現實電影之父 西班牙導演 布紐爾
「這世界若沒有超現實,會非常無趣。在他們偉大的神話背後,有許多的絮語和笑話。」──攝影家 張照堂
「這是對超現實主義者們的寫實主義描述。原來,現實比主義還要更突踢、荒誕、詭異……但也更加真實。」──影評人 陳平浩
作者莫里斯(Desmond Morris)1928年出生,至今90高齡,是目前在世的末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成員,趕上1940年代運動即將結束之時,於1948年舉辦第一次個展,1950年與米羅在倫敦聯展。他的寫作生涯極為傳奇,藝術家之外也是英國知名的動物學家,曾撰寫名列史上百大暢銷書《裸猿》,暢銷迄今五十年,全球銷售逾千萬冊,被譽為身為人類,一生必讀的科學經典。
這一次,他要書寫他的32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朋友們,他們時而怪異、時而諷刺的真實人生。史上沒有其他藝術運動,像超現實主義一樣包含了像馬格利特和米羅,兩個如此截然不同的藝術家,他們當中不乏藝術大師,如賈克梅第、達利、畢卡索、考爾德、杜象、馬格利特、亨利‧摩爾、米羅、培根、恩斯特、基里訶、曼‧雷等人。
超現實主義與其說是重要的現代藝術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群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藝術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因此與其去評論他們的作品,莫里斯更想透過自己與他們的交往回憶,去認識他們不平凡的一面──作為一個「人」的性格、愛情和人生。他們多半享受社交生活還是情願獨自一人?個性究竟大膽還是膽怯?他們在性方面是正常人或變態狂?他們是無師自通或者受過專業訓練?甚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把人生,活成一件超現實藝術
◎畢卡索──沒有多少藝術家能像他一樣,擁有積極活躍、豐富多彩的性生活。對許多男人而言,這種緊迫的性生活令人衰竭,對他來說卻恰恰相反。彷彿他的性戲劇激發了他的藝術戲劇,讓人覺得他要是過著寧靜的家庭生活,他的藝術也會遭殃。
◎米羅──生活大致平淡無奇。他肆無忌憚的反叛行為都保留給他的繪畫。他是個工作狂。一個美國採訪者問他不想畫畫的時候都在做什麼,他答道:「可是我總是想畫畫呀!」他解釋說,每天(周日除外)他從早上七點畫到中午,接著又從下午三點畫到八點。晚餐後他聽音樂,特別是美國搖擺樂,而後早早就寢。
◎達利──達利寫了一本小說《隱匿的臉》,他在小說中編寫了屬於他個人的性變態――「克蕾達利派」。當中有一對男女同時達到高潮,但他們沒碰對方,也沒有碰自己。就像在演繹他和卡拉的性生活。
◎賈克梅第──他喜歡用雕塑家的眼光注視女性,卻往往避免投入感情。他寧可跟妓女在一起,因為,他說,跟她們在一起你只要事先付錢就是了;跟女朋友卻要付個沒完。他在醫院垂死之際,妻子安妮阿姆和情婦塔瑪儂互相爭吵,他創造了一場奇特的三角戀愛,直到最後一刻。
◎培根──他不僅是創造型天才,有些時候還是竊賊、同志男妓、賭棍、酒鬼、和撒謊大王。他因為組織非法聚賭而多次觸犯法律。他戲謔成性、冷嘲熱諷、虛榮自負、口出惡言、不忠實、也不可靠。他用去汙粉給牙齒拋光,拿棕色鞋油染髮,目光炯炯、嘴唇下垂,即使有了錢,還是住在擁擠骯髒的地方。他說:「我死的時候,把我裝進塑膠袋,扔到水溝裡。」
◎杜象──他乖僻的個性異乎尋常。有人出高價要他重拾畫筆,他拒絕了,說他想做的都做了,不願只是為錢而重複自己做過的事。甚至有人提供更多報酬請他經營紐約畫廊,他也拒絕了。他只是過著依賴有錢朋友和偶爾贏得棋賽的生活。他也靠著將他的著名現成物發行限量版來賺錢。
◎曼‧雷──1968年他的終身好友杜象過世,使他悲傷不已。曼‧雷說他死時「唇上掛著微笑。他的心聽命於他而停止跳動。就像先前,他也停止了創作。」八年後曼‧雷相繼過世,他的遺孀刻上古怪的銘文「不關心,卻不冷漠」,顯然這是他最喜愛的一句話。
◎費妮──她的人就和她的藝術一樣誘人。美國藝術經紀人利維形容她有「母獅的頭顱、男人的見解、女人的胸脯、孩童的身體、天使的魅力、魔鬼的言論」。她卒於1996年,享年八十八歲。一位藝評家說,我們無法想像她變老,她是「我們最想見到的吸血鬼」。
恩斯特像鳥,艾呂雅浪漫古典,布勒東像獅子,坦基古怪、神經質、容易激動,達利引人注目、性格暴躁,米羅天真爛漫。本書的另類之處在於,作者不去分析或細談超現實主義家們的作品,他把那些留待評論家和藝術史學家去解決,把重點放在他們的生活,在人生的暮年,追憶超現實哲學帶來的衝擊,道出一位歷史見證者的藝術真心話。
挑選感興趣的超現實藝術家32人
莫里斯在挑選上僅限於視覺藝術家,挑出他最感興趣的32人。192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在巴黎興起,1930年代持續蓬勃發展。1939年二戰爆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四散奔逃,許多人以難民身分在紐約落腳。他們雖持續創作,1945年戰爭結束重返巴黎後,卻發現難以重啟這場運動,這一組織從此快速走向衰退。大部分的重要藝術家都在此時拋棄城市生活,前往別處創作。他們並未停止創作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此時卻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32位藝術家分別配有一張肖像照片,及上一幅典型作品。選出的肖像照用以說明他們在運動全盛時期的樣貌,盡可能避開他們作為成熟藝術家的熟悉照片。在挑選32件藝術作品時,作者特別側重於二戰結束前的作品――換句話說,運動高峰期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北美館即將於2018年9月29日,盛大舉辦「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是近年來關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最大的展覽。相關話題,將再次引發注目與討論。
李維菁 作家
陳平浩 影評人
張照堂 攝影家
曾少千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黃小燕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所長
黃亞紀 亞紀畫廊負責人
鄭治桂 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聶永真 設計師───推薦
Desmond Morris知道的也太多了!
說出藝術史上怪咖如雲,最具想像力畫派的真實故事
「叛徒的本質,正是性格古怪和個人主義。」
一般藝術書裡看不到(或不敢說的)真實人生&混亂愛情
什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揭露32位藝術巨星/怪才的超現實之路
阿爾普∣培根∣考爾德∣基里訶∣達利∣杜象∣恩斯特∣賈克梅第∣
馬格利特∣米羅∣亨利‧摩爾∣畢卡索∣曼‧雷……
「我在這場運動隊伍中待過三年,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超現實電影之父 西班牙導演 布紐爾
「這世界若沒有超現實,會非常無趣。在他們偉大的神話背後,有許多的絮語和笑話。」──攝影家 張照堂
「這是對超現實主義者們的寫實主義描述。原來,現實比主義還要更突踢、荒誕、詭異……但也更加真實。」──影評人 陳平浩
作者莫里斯(Desmond Morris)1928年出生,至今90高齡,是目前在世的末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成員,趕上1940年代運動即將結束之時,於1948年舉辦第一次個展,1950年與米羅在倫敦聯展。他的寫作生涯極為傳奇,藝術家之外也是英國知名的動物學家,曾撰寫名列史上百大暢銷書《裸猿》,暢銷迄今五十年,全球銷售逾千萬冊,被譽為身為人類,一生必讀的科學經典。
這一次,他要書寫他的32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朋友們,他們時而怪異、時而諷刺的真實人生。史上沒有其他藝術運動,像超現實主義一樣包含了像馬格利特和米羅,兩個如此截然不同的藝術家,他們當中不乏藝術大師,如賈克梅第、達利、畢卡索、考爾德、杜象、馬格利特、亨利‧摩爾、米羅、培根、恩斯特、基里訶、曼‧雷等人。
超現實主義與其說是重要的現代藝術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群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藝術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因此與其去評論他們的作品,莫里斯更想透過自己與他們的交往回憶,去認識他們不平凡的一面──作為一個「人」的性格、愛情和人生。他們多半享受社交生活還是情願獨自一人?個性究竟大膽還是膽怯?他們在性方面是正常人或變態狂?他們是無師自通或者受過專業訓練?甚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把人生,活成一件超現實藝術
◎畢卡索──沒有多少藝術家能像他一樣,擁有積極活躍、豐富多彩的性生活。對許多男人而言,這種緊迫的性生活令人衰竭,對他來說卻恰恰相反。彷彿他的性戲劇激發了他的藝術戲劇,讓人覺得他要是過著寧靜的家庭生活,他的藝術也會遭殃。
◎米羅──生活大致平淡無奇。他肆無忌憚的反叛行為都保留給他的繪畫。他是個工作狂。一個美國採訪者問他不想畫畫的時候都在做什麼,他答道:「可是我總是想畫畫呀!」他解釋說,每天(周日除外)他從早上七點畫到中午,接著又從下午三點畫到八點。晚餐後他聽音樂,特別是美國搖擺樂,而後早早就寢。
◎達利──達利寫了一本小說《隱匿的臉》,他在小說中編寫了屬於他個人的性變態――「克蕾達利派」。當中有一對男女同時達到高潮,但他們沒碰對方,也沒有碰自己。就像在演繹他和卡拉的性生活。
◎賈克梅第──他喜歡用雕塑家的眼光注視女性,卻往往避免投入感情。他寧可跟妓女在一起,因為,他說,跟她們在一起你只要事先付錢就是了;跟女朋友卻要付個沒完。他在醫院垂死之際,妻子安妮阿姆和情婦塔瑪儂互相爭吵,他創造了一場奇特的三角戀愛,直到最後一刻。
◎培根──他不僅是創造型天才,有些時候還是竊賊、同志男妓、賭棍、酒鬼、和撒謊大王。他因為組織非法聚賭而多次觸犯法律。他戲謔成性、冷嘲熱諷、虛榮自負、口出惡言、不忠實、也不可靠。他用去汙粉給牙齒拋光,拿棕色鞋油染髮,目光炯炯、嘴唇下垂,即使有了錢,還是住在擁擠骯髒的地方。他說:「我死的時候,把我裝進塑膠袋,扔到水溝裡。」
◎杜象──他乖僻的個性異乎尋常。有人出高價要他重拾畫筆,他拒絕了,說他想做的都做了,不願只是為錢而重複自己做過的事。甚至有人提供更多報酬請他經營紐約畫廊,他也拒絕了。他只是過著依賴有錢朋友和偶爾贏得棋賽的生活。他也靠著將他的著名現成物發行限量版來賺錢。
◎曼‧雷──1968年他的終身好友杜象過世,使他悲傷不已。曼‧雷說他死時「唇上掛著微笑。他的心聽命於他而停止跳動。就像先前,他也停止了創作。」八年後曼‧雷相繼過世,他的遺孀刻上古怪的銘文「不關心,卻不冷漠」,顯然這是他最喜愛的一句話。
◎費妮──她的人就和她的藝術一樣誘人。美國藝術經紀人利維形容她有「母獅的頭顱、男人的見解、女人的胸脯、孩童的身體、天使的魅力、魔鬼的言論」。她卒於1996年,享年八十八歲。一位藝評家說,我們無法想像她變老,她是「我們最想見到的吸血鬼」。
恩斯特像鳥,艾呂雅浪漫古典,布勒東像獅子,坦基古怪、神經質、容易激動,達利引人注目、性格暴躁,米羅天真爛漫。本書的另類之處在於,作者不去分析或細談超現實主義家們的作品,他把那些留待評論家和藝術史學家去解決,把重點放在他們的生活,在人生的暮年,追憶超現實哲學帶來的衝擊,道出一位歷史見證者的藝術真心話。
挑選感興趣的超現實藝術家32人
莫里斯在挑選上僅限於視覺藝術家,挑出他最感興趣的32人。192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在巴黎興起,1930年代持續蓬勃發展。1939年二戰爆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四散奔逃,許多人以難民身分在紐約落腳。他們雖持續創作,1945年戰爭結束重返巴黎後,卻發現難以重啟這場運動,這一組織從此快速走向衰退。大部分的重要藝術家都在此時拋棄城市生活,前往別處創作。他們並未停止創作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此時卻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32位藝術家分別配有一張肖像照片,及上一幅典型作品。選出的肖像照用以說明他們在運動全盛時期的樣貌,盡可能避開他們作為成熟藝術家的熟悉照片。在挑選32件藝術作品時,作者特別側重於二戰結束前的作品――換句話說,運動高峰期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北美館即將於2018年9月29日,盛大舉辦「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是近年來關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最大的展覽。相關話題,將再次引發注目與討論。
李維菁 作家
陳平浩 影評人
張照堂 攝影家
曾少千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黃小燕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所長
黃亞紀 亞紀畫廊負責人
鄭治桂 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聶永真 設計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