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樊截句 | 拾書所

孟樊截句

$ 252 元 原價 280
1.臺灣詩學.截句詩系,2018年共計出版23本。

2.截句簡潔清新,情感精煉。所謂「截句」,四行以下之詩,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出最好,深入深出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

3.本書係從作者歷年已出版之五冊詩集《SL.和寶藍色筆記》、《旅遊寫真》、《戲擬詩》、《從詩題開始》、《我的音樂盒》中,截句成詩75首(每冊/輯15首),並加上電影台詞截句15首、以及截句舊作再截句18首(含新舊作各9首),全書合共108首。被限定在四行以內的截句是「二度創作」,是屬短詩的一種體製,本書也是作者在交出小詩詩集《從詩題開始》後的第二本短詩作品,除了當中所收10首舊作一律超過四行外,其餘100首截句均屬短詩,或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不等,或具形或隱形標點符號,或分段或不分段,在一方小小的「天地」裡玩出截句的各種不同花樣(形式),發人深省。【自序】 孟樊

今年(2018)5月出席由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第十屆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壇」發表論文,會後和與會的白靈聊起他在推動的截句創作活動,我隨口提到,對於這一年台灣的「截句詩潮」,我有些不同的看法,當下他表示震驚,估計他沒想到我會持異議立場。當晚餐會結束,大夥兒鳥獸散後,也就沒再針對截句這一話題繼續抬槓。
出乎意料之外,大約一個月後,白靈透過臉書私訊我,竟向我邀稿截句詩作,我也二話不說一口答應,沒做它想,當是《吹鼓吹詩論壇》要製作截句專題,由他策劃並出面約稿。我想,不就幾首截句嘛,而他給的截稿時間又在一、兩個月之後,對於交稿時間便不放在心上。直到7月下旬快接近截稿日期,他再私訊我,詢問進度如何,這才弄清楚:原來他要我寫的是一部截句詩集!這下我真的頭大了;可他也一樣頭大:因為他在之前出版的詩刊上已經預告「孟樊截句」要出書了。
給人「開天窗」(或者食言而肥)一向不是我的作風,為此,我也只能像過河的卒子拚命向前。接下來的一周我幾近「閉關」,在家裡把舊作一一攤開,開始從當中截句創作。想不到我不辱使命,竟然一周不到的時間就「寫」出100首截句,甭說白靈,連我自己都嚇一大跳,因為這種集中(而且是短暫)時間大量創作的經驗,我從來沒有過――以後恐怕也不會再有。所以我不得不說,這本我的第六部詩集還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呢!
其實仔細一想,自己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創作出這一百首截句(加上舊作為110首),背後有一些道理可循。撇除這段時間恰巧碰上暑假(所以我可以騰出時間派給創作),更重要的原因是截句係屬「二度創作」,也就是從自己或他人已有之作擷取其中片段以成另一詩作,所以是對於原作的再度創作。原作是無中生有,截句則自有中生有,而我認為,原創的無中生有,難!衍生的有中生有,易!難做之事很難剋日為之,而易做之事則有可能限期交差。
縱然二度創作看似較易為之,我卻從不對之嗤之以鼻,事實上,從我第一部詩集《SL.和寶藍色筆記》以迄於第五部詩集《我的音樂盒》,每部詩集裡都收有我的「截句」詩作(「好事者」不妨按圖索驥以循其蹤),我甚至對於截句之作有某種程度的偏愛。理由無他,此係受到當今法國後結構主義幾位大師的啟發。
譬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假如我們摭拾其說法,那麼詩之作為一種文本(text),它本身就不像作品(work)那樣――是已完成的靜止不動的實體,文本是活動的,是一種「生產和轉換的過程」,它屬於方法論的領域。而就符號學的方法觀之,由符號構成的文本,詩的所指或意旨(signified)由於始終無法確定,要解釋它(意義),便需要不斷衍伸的能指或意符(signifier)來加以補充,亦即能指的再生產是一種無窮盡的開放過程。如斯一來,一首詩作,也就是一個文本,它就不是單數的而是複數的,複數的文本來自能指的增殖和擴散。所以巴特強調,文本總是已經被寫過的,每一個文本(每一首詩)都是從無數已經被寫出的文本中,引取段落、回聲、所指物,並以其為素材編織而成,也因此每一文本便都是掉過頭來指涉由無數文本匯聚而成的海洋。我的五本詩集在我自己也匯成「文本的海洋」,除了處女作《SL.和寶藍色筆記》,後來的詩集都刻意重複收錄之前已出版詩集內的詩作,以引發其回聲或迴響。
依此看來,截句不證自明,它本身就是來自原作的回聲或迴響,所以截句還可延伸出另外的截句,出現所謂的「三度創作」――譬如我這本截句詩集第七輯中的「再截句」。我所認定的「截句」,顧名思義,只要擷取或引用自其他著作――包括作者自己或他人,不限文類(乃至評論)――不論長短(亦即不限四行以內)都可算是截句,所以「截句」之詩,相對於原作,可以濃縮(從多到少),也可以擴增(自少至多),而這也是為何我在第七輯收錄的十首截句舊作都超過四行的緣故。
當然,我這樣對於截句的看法,白靈等人必然不能苟同。截句來自中國古代近體詩中的絕句,截句即絕句,通行的體製就是四句以內的短詩,也因此自2016年起兩岸詩壇風行的截句,定規的行數率以四行為上限,甚至有主張不需標題者――視為來不及起名字的短詩。不僅如此,有人還進一步主張,截句就是四行(以內)短詩的易名,非關有無「截取」之實,以致截句不必是「截詩」。有鑑於此,白靈約稿的截句就是以四行為限,不能越雷池一步――對這位有「台灣截句教皇」之稱的白靈(實是我送他的戲稱),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正因如此,原先第七輯我將之命名為「外輯」,係出於所收舊作如上所述皆超過四行,不合主流體製。但後來我又從這些「長截句」中再生四行以內截句,讓原先擬定的外輯終於定稿為第七輯。
前述我曾說過,對於截句我有些「不同意見」,這異議並非出於我反對的立場――我自己早先對於此類創作便已經「玩」得不亦樂乎,我這所謂「玩」是說這種手法的確像是一種遊戲(game),裡面還包含引用、拼湊、集句等手段,擴大來說,它是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遊戲,而我經過第三部詩集《戲擬詩》的創作與實驗,已經對是類寫作方式頗有心得――或許這是我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這本截句創作的另一個原因。我對於截句創作有所保留的是,作為一個詩的次文類,不論截句能否「截詩」,它都不會也不應是值得大張旗鼓提倡的文類。截詩之截句,自有其奧妙之處,但和不截詩的截句一樣,均屬靈光一閃的短詩,雖亦有其發人深省處,但也就那麼「一點」,而這「一點」卻缺乏後續再去經營的功夫(所以沒訂題目者更易為之,對於讀者而言這其實有些不負責任),要成為「大作」,難矣!譬如題目是〈夏〉,一行詩兩個字「蟬聲」或者「蛙鳴」;又或是更高深一點的題目〈生活〉,一行詩一個字「網」――那也不過靈光一閃,如此而已!
話雖如此,到了21世紀的台灣詩壇,還能興起如此的詩潮,炒出這樣的議題,讓作為一個次文類的截句躍身為主角,自有其文學史的意義;而我這本截句詩集興許還有推波助瀾之功。從另外的角度看,如此的創作方式顯示的是,迄今後現代紀元尚未至謝幕時候……所以對於這本詩集的出版,我還要偷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截句詩系第二輯總序】「截句」/李瑞騰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初,我曾經寫過一本《水晶簾捲──絕句精華賞析》,挑選的絕句有七十餘首,注釋加賞析,前面並有一篇導言〈四行的內心世界〉,談絕句的基本構成:形象性、音樂性、意象性;論其四行的內心世界:感性的美之觀照、知性的批評行為。
三十餘年後,讀著臺灣詩學季刊社力推的「截句」,不免想起昔日閱讀和注析絕句的往事;重讀那篇導言,覺得二者在詩藝內涵上實有相通之處。但今之「截句」,非古之「截句」(截律之半),而是用其名的一種現代新文類。
探討「截句」作為一種文類的名與實,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就其生成而言,「截句」從一首較長的詩中截取數句,通常是四行以內;後來詩人創作「截句」,寫成四行以內,其表現美學正如古之絕句。這等於說,今之「截句」有二種:一是「截」的,二是創作的。但不管如何,二者的篇幅皆短小,即四行以內,句絕而意不絕。
說來也是一件大事,去年臺灣詩學季刊社總共出版了13本個人截句詩集,並有一本新加坡卡夫的《截句選讀》、一本白靈編的《臺灣詩學截句選300首》;今年也將出版23本,有幾本華文地區的截句選,如《新華截句選》、《馬華截句選》、《菲華截句選》、《越華截句選》、《緬華截句選》等,另外有卡夫的《截句選讀二》、香港青年學者余境熹的《截句誤讀》、白靈又編了《魚跳:2018臉書截句300首》等,截句影響的版圖比前一年又拓展了不少。
同時,我們將在今年年底與東吳大學中文系合辦「現代截句詩學研討會」,深化此一文類。如同古之絕句,截句語近而情遙,極適合今天的網路新媒體,我們相信會有更多人投身到這個園地來耕耘。所謂「截句」,一至四行均可,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出最好,深入深出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

本書係從孟樊歷年已出版之五冊詩集《SL.和寶藍色筆記》、《旅遊寫真》、《戲擬詩》、《從詩題開始》、《我的音樂盒》中,截句成詩75首(每冊/輯15首),並加上電影台詞截句15首、以及截句舊作再截句18首(含新舊作各9首),全書合共108首。被限定在四行以內的截句是「二度創作」,是屬短詩的一種體製,本書也是作者在交出小詩詩集《從詩題開始》後的第二本短詩作品,除了當中所收10首舊作一律超過四行外,其餘100首截句均屬短詩,或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不等,或具形或隱形標點符號,或分段或不分段,在一方小小的「天地」裡玩出截句的各種不同花樣(形式),發人深省。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