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不散心頭上的身影:王建生散文選 | 拾書所

吹不散心頭上的身影:王建生散文選

$ 216 元 原價 240
山上年年有山風吹拂,吹散了落葉,吹散了人潮,吹不散那常駐心頭的身影……本書收錄近四十篇清新雋永的散文集,有道不盡的大度山中風華、閒情記憶;有掛記往日情懷,歷數東海師生及親屬間的真摯情誼......。作者文筆感性細膩、直抒胸懷,各篇獨到,讀來引人入勝,駐足心頭。【自序】

我的生活簡單,高中畢業前,居住在屏東佳冬石光村鄉下。家中院子,滿園果樹。院子外面,茂林脩竹,涌泉奔流,滔滔不絕。(今溪水已乾凅)。遠處,山巒相映,牧童引歌,過著日作夜息的農村生活。也因此,從小喜歡大自然,喜歡山水。以後唸大學,研究所,東海大學任教,五十多年的歲月,長居大度山上。常年看著綠樹蔥瓏,山花鮮麗,聽著鳥禽蟲鳴,隨風而起。東海湖,湖面雖小,噴泉四溢,如雨點般的落下,水波漣漪,與游魚上下。閒立其旁,引來諸多聯想。

本書分三篇。《山中生活篇》,敘述平日大度山生活點滴。從早晨開始,陽光,光波灔歛,涼風習習。其中,教堂、教室、農牧場,猶如天上仙居。山上曲折的路,就像血管,分布全身。還有山之雨、山之鳴等等,總有說不盡的風華。或閒情記憶,記憶山中友朋,也記錄大學時代學習的經過。還有我任系主住時,洪頤瑄同學獲得金馬獎新人獎,轟動一時,也隨之記錄。也有追憶昔日與系友到大雪山遊,與其他學校師生至長江三角洲考察等等,豐采的生活,如在眼前。

《師友篇》,是因為在東海受大學教育,諸多師長,有如父母般照顧學子,而同事,有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誼,隻言片語,總在心中徘徊。老師們雖然仙逝了,留下的典範,時時浮現他們的身影。尤其夢中,偶亦浮現,掛記往日情懷。昔日的同事,好朋友,也因年歲逐漸增長,暗生惆悵。而鍾慧玲教授也已仙逝,不甚唏噓。我早期教導的學生,不少同學在學界或各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令人心慰,今已成為朋友。書中所提到的幾位,是大學畢業後,時時惦記著我,年節寄卡片祝福,或來校探望,如此真情,讓自已體會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樂,難怪孟子認為「王天下不為也」。同此感慨,不愧此生作育英才。

至於《親屬篇》,對先人的悼念,亦是慎終追遠之意,尤其父母親的恩惠、教誨,更是終生難忘。也敘及姐弟情深,多少年來的情誼,常在記憶中。提及姻親,表達關愛之情。在這紛紛擾擾的社會,一個家庭,努力耕作,自給自足,還能夠安定的生活,也算是福分。這些點滴的記憶,常駐我心。

記得我初高中同學陳秋坤研究員(臺大歷史系畢業,後任職中研院近史所),在高中時代,有一次跟我半開玩笑的說:「你文筆好,要活的久一點,好為我們一些朋友寫寫生平事蹟」。那個時候,我不介意。現在想起來我的確也為一些師長、同事,撰文做了見證,見證人世間的真情,只有這份真情,能日久愈芬芳。反顧腥風血雨的社會,為爭名奪利,絞盡腦汁,暗算隸屬不同顏色的「敵人」,令人膽寒。這就是「民主」?書中所提到的許多人物,過著平淡的庶民生活,平平安安,何嘗不是得來不易的福分。

書中《親屬篇》及部分《師友篇》文章,是新作。《山中生活篇》及部分《師友篇》作品是從昔日著作選錄。我最早的作品,刊登在《東海文藝》季刊,或者《東海人》校友刊物,吳福助教授等人主編的《大度山上―東海文選》(一九九九年)也有選錄〈大度山居〉。本書匯集昔日文學著作,如《王建生詩文集》(自刊本,一九九○),後選入《建生文藝散論》(臺北,桂冠,一九九三)。其他包括《心靈之美》(臺北,桂冠,二○○○年),《山濤集》(臺北,聯合文學,二○○五年),《山中偶記》(臺北,釀出版,二○一二年)。本書部分文章便是從此選出,不過部分文章文字有些修補。現在把昔日印象較深的師長、同事、同學,家族成員,以及大度山的風景、生活結合起來,山上年年有山風吹拂,吹散了落葉,吹散了人潮,只不過真如書名所說的「吹不散心頭上的身影。」

王建生 大度山上
二○一八年五月 母親節本書共計三大篇:〈山中生活篇〉,記述作者久居大度山豐實的生活點滴,山之雨、山之鳴……閒情記憶,說不盡的山上風華;〈師友篇〉,談及作者與東海大學的師生情誼,掛記往日情懷,念茲在茲;〈親屬篇〉,歷數與親人間的真摯情,雖是平淡,卻能真情相待。全書提及的人事景物,皆鐫刻了平凡或不平凡的景緻,常駐心頭。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