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詩人劉梅玉,以細膩的筆觸搭配穿插其中的抽象攝影,帶領讀者走入霧中,找尋清澈。所謂「截句」,一至四行均可,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出最好,深入深出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
對詩人劉梅玉而言,創作有時是一種自我修復,而產出的作品是存在的吞吐之物,接受「斑駁」的養分而生長著,身體的痕跡不斷的演化,成為一種慢性病毒,在島的血管裡,忽高忽低的流動著,不斷地發炎又不斷的痊癒,直到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不再被世間晃動的句點,一個長得像霧的句點。
霧狀的活著,像艾略特的「太初即終點」那樣,也像莊子的「方生方死」,不能確定的指涉一個真實的現場,又如此精準的說出這世間虛實,此處也就是彼處,模糊一定蘊含某種程度的清澈,而此處也一定有某部分的他處,她看見融合在其中的完整與殘缺,用剩下的筆紀錄著所有遇見的懷疑,以問號寫下的句點,必然是濃霧的樣態。往霧的方向奔去,用肯定的步伐,那裡應該有她相信的清澈。【自序】奔霧記/劉梅玉
是一種對清澈的偏愛,所以往霧的方向奔去,因為無法抵抗「灰」的便利性,我不再去解釋黑與白的生活場景。
開始是無法選擇的海洋,之後成了身不由己的島嶼,因為對透明的執著,刻意抵抗所有的雜質,擁有島嶼體質的我們,日常之中的書寫,一不留意就被季節的風吹亂,容易荒蕪是存在的本質,對「無常」總是過敏,那些質變的人與事,一再擾弄記憶的纖維。
創作有時是一種修復,接受「斑駁」的養分而生長著,不斷的演化成為一種慢性病毒,在島的血管裡,忽高忽低的流動著,不斷地發炎又不斷的痊癒,直到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不再被世間晃動的句點,一個長得像霧的句點。
戰地與小島的相互構成,季風與波浪的雙重奏鳴,失去的同時也擁有著,越資深的活著就越能深入結痂的內裡,然後感謝那麼多的謊言與痕跡,眼睛慢慢不想看著世間,而心卻漸漸明瞭這渾濁的一切,像圍繞群島的海洋,有著讓人誤解的美麗,只有時間才能透視蘊含其中的汙濁,而反覆受傷的海,是一波波警世的寓言,試圖拍醒盲目與貪婪的岸。
這一次的文明,讓人類追求荒謬的準確與快速,學會無數種攀爬在表面的愉悅,在狀似繁華的城市裡,開拓更廣大的荒原,而敏銳的人,因抵抗粗糙的文明表皮,而被各種的可能刮傷。
我與生活的深淵相處,不斷塗改自己的誤讀,像某些書寫的人,總是想望穿里爾克的柵欄,那在世間無處不在的柵欄,想剝開保羅.策蘭的堅果,挑出時間的核,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想抵禦靈魂的潰敗,尋找一種堪用的永恆。
是妥協吧!也是一種平衡之術,在陰影裡摩擦出光的可能,在光亮裡發現黑暗的隱遁處,在不間斷的磨擦碾碎後,才有了成熟的模樣,漸漸能容忍把灰色的字,寫在所剩不多的紙頁上,不明確但卻十分逼真。
霧狀的活著,像艾略特的「太初即終點」那樣,也像莊子的「方生方死」,不能確定的指涉一個真實的現場,又如此精準的說出這世間虛實,此處也就是彼處,模糊一定蘊含某種程度的清澈,而此處也一定有某部分的他處,我看見融合在其中的完整與殘缺,用剩下的筆紀錄著所有遇見的懷疑,以問號寫下的句點,必然是濃霧的樣態,而我想往霧的方向奔去,用肯定的步伐,那裡應該有我相信的清澈。
────
【截句詩系第二輯總序】「截句」/李瑞騰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初,我曾經寫過一本《水晶簾捲―絕句精華賞析》,挑選的絕句有七十餘首,注釋加賞析,前面並有一篇導言〈四行的內心世界〉,談絕句的基本構成:形象性、音樂性、意象性;論其四行的內心世界:感性的美之觀照、知性的批評行為。
三十餘年後,讀著臺灣詩學季刊社力推的「截句」,不免想起昔日閱讀和注析絕句的往事;重讀那篇導言,覺得二者在詩藝內涵上實有相通之處。但今之「截句」,非古之「截句」(截律之半),而是用其名的一種現代新文類。
探討「截句」作為一種文類的名與實,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就其生成而言,「截句」從一首較長的詩中截取數句,通常是四行以內;後來詩人創作「截句」,寫成四行以內,其表現美學正如古之絕句。這等於說,今之「截句」有二種:一是「截」的,二是創作的。但不管如何,二者的篇幅皆短小,即四行以內,句絕而意不絕。
說來也是一件大事,去年臺灣詩學季刊社總共出版了13本個人截句詩集,並有一本新加坡卡夫的《截句選讀》、一本白靈編的《臺灣詩學截句選300首》;今年也將出版23本,有幾本華文地區的截句選,如《新華截句選》、《馬華截句選》、《菲華截句選》、《越華截句選》、《緬華截句選》等,另外有卡夫的《截句選讀二》、香港青年學者余境熹的《截竹為筒作笛吹:截句詩「誤讀」》、白靈又編了《魚跳:2018臉書截句300首》等,截句影響的版圖比前一年又拓展了不少。
同時,我們將在今年年底與東吳大學中文系合辦「現代截句詩學研討會」,深化此一文類。如同古之絕句,截句語近而情遙,極適合今天的網路新媒體,我們相信會有更多人投身到這個園地來耕耘。
對詩人劉梅玉而言,創作有時是一種自我修復,而產出的作品是存在的吞吐之物,接受「斑駁」的養分而生長著,身體的痕跡不斷的演化,成為一種慢性病毒,在島的血管裡,忽高忽低的流動著,不斷地發炎又不斷的痊癒,直到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不再被世間晃動的句點,一個長得像霧的句點。
霧狀的活著,像艾略特的「太初即終點」那樣,也像莊子的「方生方死」,不能確定的指涉一個真實的現場,又如此精準的說出這世間虛實,此處也就是彼處,模糊一定蘊含某種程度的清澈,而此處也一定有某部分的他處,她看見融合在其中的完整與殘缺,用剩下的筆紀錄著所有遇見的懷疑,以問號寫下的句點,必然是濃霧的樣態。往霧的方向奔去,用肯定的步伐,那裡應該有她相信的清澈。【自序】奔霧記/劉梅玉
是一種對清澈的偏愛,所以往霧的方向奔去,因為無法抵抗「灰」的便利性,我不再去解釋黑與白的生活場景。
開始是無法選擇的海洋,之後成了身不由己的島嶼,因為對透明的執著,刻意抵抗所有的雜質,擁有島嶼體質的我們,日常之中的書寫,一不留意就被季節的風吹亂,容易荒蕪是存在的本質,對「無常」總是過敏,那些質變的人與事,一再擾弄記憶的纖維。
創作有時是一種修復,接受「斑駁」的養分而生長著,不斷的演化成為一種慢性病毒,在島的血管裡,忽高忽低的流動著,不斷地發炎又不斷的痊癒,直到我們可以成為一個,不再被世間晃動的句點,一個長得像霧的句點。
戰地與小島的相互構成,季風與波浪的雙重奏鳴,失去的同時也擁有著,越資深的活著就越能深入結痂的內裡,然後感謝那麼多的謊言與痕跡,眼睛慢慢不想看著世間,而心卻漸漸明瞭這渾濁的一切,像圍繞群島的海洋,有著讓人誤解的美麗,只有時間才能透視蘊含其中的汙濁,而反覆受傷的海,是一波波警世的寓言,試圖拍醒盲目與貪婪的岸。
這一次的文明,讓人類追求荒謬的準確與快速,學會無數種攀爬在表面的愉悅,在狀似繁華的城市裡,開拓更廣大的荒原,而敏銳的人,因抵抗粗糙的文明表皮,而被各種的可能刮傷。
我與生活的深淵相處,不斷塗改自己的誤讀,像某些書寫的人,總是想望穿里爾克的柵欄,那在世間無處不在的柵欄,想剝開保羅.策蘭的堅果,挑出時間的核,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想抵禦靈魂的潰敗,尋找一種堪用的永恆。
是妥協吧!也是一種平衡之術,在陰影裡摩擦出光的可能,在光亮裡發現黑暗的隱遁處,在不間斷的磨擦碾碎後,才有了成熟的模樣,漸漸能容忍把灰色的字,寫在所剩不多的紙頁上,不明確但卻十分逼真。
霧狀的活著,像艾略特的「太初即終點」那樣,也像莊子的「方生方死」,不能確定的指涉一個真實的現場,又如此精準的說出這世間虛實,此處也就是彼處,模糊一定蘊含某種程度的清澈,而此處也一定有某部分的他處,我看見融合在其中的完整與殘缺,用剩下的筆紀錄著所有遇見的懷疑,以問號寫下的句點,必然是濃霧的樣態,而我想往霧的方向奔去,用肯定的步伐,那裡應該有我相信的清澈。
────
【截句詩系第二輯總序】「截句」/李瑞騰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初,我曾經寫過一本《水晶簾捲―絕句精華賞析》,挑選的絕句有七十餘首,注釋加賞析,前面並有一篇導言〈四行的內心世界〉,談絕句的基本構成:形象性、音樂性、意象性;論其四行的內心世界:感性的美之觀照、知性的批評行為。
三十餘年後,讀著臺灣詩學季刊社力推的「截句」,不免想起昔日閱讀和注析絕句的往事;重讀那篇導言,覺得二者在詩藝內涵上實有相通之處。但今之「截句」,非古之「截句」(截律之半),而是用其名的一種現代新文類。
探討「截句」作為一種文類的名與實,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就其生成而言,「截句」從一首較長的詩中截取數句,通常是四行以內;後來詩人創作「截句」,寫成四行以內,其表現美學正如古之絕句。這等於說,今之「截句」有二種:一是「截」的,二是創作的。但不管如何,二者的篇幅皆短小,即四行以內,句絕而意不絕。
說來也是一件大事,去年臺灣詩學季刊社總共出版了13本個人截句詩集,並有一本新加坡卡夫的《截句選讀》、一本白靈編的《臺灣詩學截句選300首》;今年也將出版23本,有幾本華文地區的截句選,如《新華截句選》、《馬華截句選》、《菲華截句選》、《越華截句選》、《緬華截句選》等,另外有卡夫的《截句選讀二》、香港青年學者余境熹的《截竹為筒作笛吹:截句詩「誤讀」》、白靈又編了《魚跳:2018臉書截句300首》等,截句影響的版圖比前一年又拓展了不少。
同時,我們將在今年年底與東吳大學中文系合辦「現代截句詩學研討會」,深化此一文類。如同古之絕句,截句語近而情遙,極適合今天的網路新媒體,我們相信會有更多人投身到這個園地來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