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擾動 | 拾書所

時間的擾動

$ 378 元 原價 420
※《臺灣詩學季刊》以論說臺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臺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臺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

※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表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為臺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2018年共出版四本,包括李桂媚的《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朱天的《虹橋與極光──紀弦、覃子豪、林亨泰詩學理論中的象徵與現代》、夏婉雲的《時間的擾動》、白靈的《世界粗礪時我柔韌》。【臺灣詩學論叢】第三輯 總序/李瑞騰

  《臺灣詩學論叢》是臺灣詩學季刊社在學刊和論壇之外,一個新的嘗試,所謂論說臺灣詩學,不是口號,而是實踐的宣言,過去從季刊到學刊,我們匯聚學術力量,以刊物為據點,經之營之臺灣現代詩學,現在加上叢書,我們相信,臺灣詩學可以挖得更深織得更廣。2016年,《臺灣詩學論叢》出版四本(白靈、渡也、李瑞騰、李癸雲),2017年則有五本(向明、蕭蕭、蕓朵、陳政彥以及方群和楊宗翰合編的《與歷史競走》),今年續推出四本,包括白靈《世界粗礪時我柔韌》、夏婉雲《時間的擾動》、李桂媚《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朱天《橋與極光──紀弦、覃子豪、林亨泰詩學理論中的象徵與現代》。白靈勤於筆耕,詩之論評有深刻的詩體會作基礎,講究方法,而出之以嚴謹的論述;夏婉雲曾論兒童詩的時空觀、對於現代詩人在詩中反映出來的「囚」與「逃」曾有深刻的分析,且出版有專書,本書為其詩評論集,可見其詩之趣味和視野。他們二位皆文壇資深名家,而李桂媚和朱天都很年輕,屬臺灣新生代詩人,但在詩學領域都已具有專業形象。
  李桂媚(1982-)出版過詩集《自然有詩》、詩評論集《詩人本事》,多年來熱心於推廣詩運。《詩人本事》夾敘夾議岩上、林武憲、吳晟、蕭蕭、康原、向陽6位詩人的人與詩,已可見其詩觀詩藝。本書略分三卷:「臺灣新詩色彩美學」、「臺灣新詩標點符號運用」、「圖象與音樂的詩意交響」,極具創意的命題,探觸詩藝核心。朱天(1983-)著有詩集《野獸花》、詩學專著《真全與新幻:葉維廉和杜國清之美感詩學》修改自碩士論文,深獲前輩如柯慶明、林盛彬、白靈、須文蔚、孟樊的肯定。本書為其博士論文,討論並比較戰後臺灣現代詩三位理論大將:紀弦、覃子豪和林亨泰,條分縷析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之於戰後臺灣現代詩的影響,屬於臺灣現代詩史的探源。有充滿活力且思想深刻的新生代,文學才有可能永續發展,在詩歌理論和批評領域,當亦如此,「臺灣詩學論叢」為年輕朋友預留空間,有志者盍興乎來!


───


【自序──從創作到研究、從細緻到延緩】/夏婉雲(節錄)

▐ 壹、感性
  時間輪軸轉回到2013年的除夕,長女即將臨盆,我也正在趕博士論文,我在敝宅門聯上寫著:

  小龍年得孫一家歡慶
  無數日竟夕嚐膽臥薪

  橫幅是「耕耘後苦盡甘來」。五年來,坐骨神經痛深深困擾著我,四處求治;在這閉關奮戰的一年,我戴護膝、護踝、護腰,天天站著打電腦,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下來,黑夜信步走到門前吟哦這兩句,心中想著洪漢鼎教授:文革期問,許多知識份子下放勞改皆自殘,洪漢鼎能撐下去十年是靠德國高達美的哲學思想,洪師是翻譯《真理與方法》的學者,他一再探索哲學的勃勃原力,洪的遠遠身後還有大師海德格、康德在支撐他下放的勞苦;我對牆寫作經年如牢,大陸的洪漢鼎也和孤燈陪我,深寂獨坐,實生嘆焉。
  文學是哲學的實驗室,文學是哲學的藝術化。我原是文學創作者現苦讀西哲,借其理論來寫論文,因深知現象學很適合研究現代文學;從碩班始,就在政大、臺大哲學系聽基礎課,關永中、汪文聖、羅麗君皆是老師,碩論用「知覺現象學」研究童詩,讀博班,更是上哲學研究所課,主任說我是政大哲學系的人;哲學系同學還邀我參加兩個梅洛•龐蒂讀書會,跟從陳榮華、蔡錚雲、林靜秀老師學習。
  除了旁聽,我也是臺灣諸多研究團隊「餵養」出來的人:中研院文哲研究所彭小妍、楊小濱、黃冠閔師所辦「英文文學理論•夏日學院」,我暑期參加多次;中研院還甄選博士候選人來辦研討會,對全國中文博士候選人熱心指點,這些哈佛、耶魯來的研究員諄諄又熱心的指導論文;另外甄選到的博士生做助理可支薪,中研院對博生真是照顧有加。
  其二,是香港大學中文系黎活仁教授主辦多次赴大陸的學術研會,我跟著他遊走學習,曾去廈門大學發表二篇,去珠海國際學院發表論文。後來也去北京,出席由北大、首都師大主辦「當代詩學論壇」,發表論文。
  其三,淡江大學袁保新老師所帶領的袁門思想讀書會,業師的寬宏大量、誨人不倦,五年來不斷激勵我。其四,師大國文系楊昌年業師所帶領的耕莘寫作會研究班,七年來楊老師改正我九篇小論文、無數散文、詩的缺失,有了這些基奠,我才會寫論文。
  臺灣學者:王邦雄、何金蘭、顏崑陽、張雙英、陳芳明、鄭文惠、蔡美麗諸多老師的指導;前行代詩人、中生代詩人白靈、渡也、方群、向陽、陳義芝的關懷。畢業後升為助理教授,袁保新、蕭蕭、羅文玲、戴台馨、殷善培、鍾正道教授還提攜我在大學兼課。
  在時間的擾動中,我身後的背景早期是兒童文學研究所、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更早期是臺北縣、市語文界的朋友、陸達誠神父所帶的耕莘青年寫作會、師大、師專師友的鼓勵。

▐ 貳、理性
  在滾滾時間的擾動中,本書對「時間性」作了初步探討,筆者將舉證書中十篇論文,以詩詞的主客共存,予以實證,這十篇論述,析言如下:

一、城堡與白鴿──尹玲詩中的逃逸與抵抗
  發表完「何金蘭(尹玲)老師論文研討會」,才跟著業師尹玲去越南旅遊、探望詩人,如今,把論文改得比較實際,否則越戰、尹玲老師戰後傷痕皆寫得飄忽不實,再看論文才發現越南人活得比臺灣人辛苦太多了,南越亡了,人民是這麼的顛沛流亡。此篇透過拉崗的精神分析、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乃至左右腦的「跨」與「互動」探討尹玲詩作的逃逸動力和抵抗精神,並指出尹玲的「無根鄉愁」使她始終處在追求「過程」中,而不必產生什麼「結果」。末了並以尹玲詩,挪用高德曼意涵結構,在「遺忘」與「留存」、「清靜」與「紛亂」之間不斷「意向性地」互動,而能創造出不同於其他詩人的詩作。
  隨業師去了越南及其故鄉美托,始知她常感嘆自己沒有家,就算有自己的家鄉她也回不去,始知業師心力交瘁四十年,南越景物已非,都只是一個虛假的故事,以前的「城堡」是被人「中控室」般控制住的;她的抵抗方式就是讓一切不斷漂移、絲絲逸去、漸漸沁透。

二、「顯現/不顯現」與「亮/滅」的糾纏──試論簡政珍〈火〉詩
  詩中火燒的一樓,是國四學生,二樓,一對男女誤以為火焰敲門是警察臨檢,三樓,一個抱著嬰兒的母親,燒五樓,是單身的老人。本文以發生論結構主義看簡政珍「火」詩的意涵結構。其世界觀是建立在「顯影」與「隱藏」、「照亮」與「吞滅」二元意涵結構上。火災的一開一闔瞬間,逼顯人性的多重面向。
  簡政珍對詩的生命感有深刻的認知,他曾說:「詩人總在『有』『無』之間擺盪,在步入自己感知必然的『無』前,將客體時間壓縮成爆炸性的一瞬間,在瞬間寫下『有』」。火災時詩人可一瞬間在各樓層遊走,它是一層層的觀望、觀看,如此可知「心/時間/靈魂/夢想」的想像世界,可以上天下地的,而詩的本質正是如斯。
  本詩結構緊密性也是呈現在時空的精神結構上;每一樓層的生老病死始終處在「進行」中。皆是同時發生,也都各自有它的當下。
  「火」詩是人一生瞬間的彰顯,它既顯現不同人面對死亡的現身情態,也探究了死亡對一切的穿透性。

三、「內/外」、「遠/近」的關係──試論泰華詩人曾心、楊玲兩首詩
  發生學結構主義最重要的即是「關係」與「過程」,只有走向「進行的」關係,讀者才有進入創造過程的愉悅和美感。楊玲的〈朱熹書院〉用「內」和「外」的二元意涵結構或顯或隱,貫穿全詩,「院內」的三千平方米「書院」與「院外」竹叢中微小的「蟋蟀」聲是二元意涵。曾心的〈羽毛筆〉用「遠/近」之間作意涵結構,「遠的天上」的「一群天鵝」與「近的地下」的「一管羽毛筆」形成大小強烈對比,瞬間拉出事件的空間;又使朱熹與當下、現實飛鳥與莎士比亞形成古今對照,如此時空互為表裡,造成情思綿邈之意。
  〈朱熹書院〉、〈羽毛筆〉兩詩的時空是交感的,都是「記憶的時間」,分別隱喻遊走於「書院」與「蟋蟀」、「天鵝」與「羽毛」的大小強烈對比,瞬間拉出事件的空間;又使朱熹與當下、現實飛鳥與莎士比亞形成古今對照,如此時空糅合,能造成幻化的意趣。

四、鸞生/變身、巫語/詩語──論唐捐身體詩生發的時空
  九○年代的唐捐(劉正忠)詩怪誕魔幻,找出詩人的世界觀,才是詩的生發。梅洛龐蒂說人童年、早年身體的觸覺和運動感覺,是人具有「運動的第一時刻」,後來一而再地「裝入」每一時刻。所以身體的知覺是創造的關鍵,它是理性介入前的「前理解」區域。研究詩人詩的生發頗適宜以此知覺現象學來研究,唐捐身體知覺過的「童年大埔、父親經驗」必然在他的詩中扮演最關鍵的角色。
  本文由「身體圖式」探討唐捐「為什麼會這樣地」寫詩,原來他詩的每個現在都隱含一個無以離棄的過去,這些和他形成了生命共構,形成了「處境的時空性」,唐捐詩的生命結構主要媒介為鸞生父親、民間信仰、鄉土環境的意象符碼,有了源頭,所以他可不斷發問。
  詩人回到神祕玄思之境,從古代神話、神祇找符碼,原型、神話具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詩從陰暗的逼視中,從生活所感對生命提出大哉問。

五、李清照詩詞中孤獨意涵的詮釋觀點
  本文不是在窺探個人瑣碎的心靈,而是為了獲得作品中宇宙、人生的普遍真理,這提出一種詮釋學方法,不再侷限在作品心靈的解讀,而是對「人」表現出來的各種意義作瞭解。在探討李清照的存有,她作品真實的說出自己的無奈、自我矛盾。她召喚、開顯出結構,存有的孤獨感感動我們,和我們的存有孤獨感作今昔之相應,只有用現在的處境來重建作品,和作品做視域交融,才能填構出新的意義。
  本文籍作品層層推演出她的「存有」感及孤獨;並用伊瑟爾的「空白」理論讓我們讀者來填補。靖恥前期李清照作品是形神合一,少女、婚姻的心境是主客體之融合;靖恥之後、喪夫喪國是形神分離。
  清照的「孤獨」是能掌握自我方向,讓我們瞭解一切事物和自己的真理,它真實的說出了我們無奈、宇宙存有者自我的矛盾,作品中的真理要怎麼看出呢?可用「再造和組合」兩個概念來描述、細讀文本。

六、身體、纏繞、與互動──從向明的童詩看文學時空的指向
  除了楊喚,向明是以童詩形式書寫童年經驗和人生感受最多的一位。他如影子般「隨身的糾纏」。他早期的四行詩後來轉移為一系列童玩詩,那其中隱含了在那當下的時代悲哀感和對政治檢驗的規避,這與很多成人的童詩往往是回憶童年,與特殊歷史時空經常脫離有甚大區別。
  童玩,是他的身體磨擦過他年少時的土地中取材,經由臆想而變形、拉長、縮小、或擴大,使兒童對童玩的認知既能從身體與事物的互動開始,又可進而由身體的知覺與時空中其他事物的綜合接觸,逐漸擴展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這是向明漫在這些小童玩詩上的特殊體現。
  而多數與向明同一批來臺的詩人多在年少時期,他們彼此之間遂有了一種命運同悲的「內在的聯繫」、「無名的集體性」、和始終處於無以脫離、拉開此岸與彼岸的夢境之中,此種糾葛極接近兒童成長時的赤子天真心態,遂能延續其一生,成為他創作的最大動力。

七、自然與人為──白靈童詩中的幾種時間
  西方哲學中對時間有物理觀點、心理觀點、存在觀點和非常觀點這四種觀點,或可拿來理解兒童對「客觀時間」的「抵抗」。由於第一種「物理時間」是「人為」設定的「模式」,兒童是被教導地學習才能認知,兒童往往會改用主觀「心理時間」的觀點切入。白靈做到這點,他童詩很本質,既遊戲又狂歡,掌握了瞬間垂直的時間。
  兒童座落在皮亞傑所謂「具體運思階段」,兒童是拒絕時間的,時間是白靈兩本童詩集的重要主題,白靈在其諸多兒童詩中標示出「物理時間」時,都有逃脫至「心理時間」的傾向,白靈童詩即是試圖通過特有的審美方式,把時間從生活中偶然易逝的狀態轉化為一種延續和永存,它以「自然」而少有「人為」的形式加以展現;而非常觀點的詩也與兒童奇幻童話的世界更為貼近。
  這些觀點使白靈的童詩具備了遊戲性的特質,以「能指」建構了一個「玩的世界」。

八、當下、空間情境化與童詩寫作
  兒童是最會活在當下的人,喜歡與生活時時處在「遊戲的狀態」,只有兒童保留了最多的「無名的集體性」、或混同特質、混沌天性、時空溶合同一的本領,此是創作行為中最可寶貝的本領,藝術的創作即是重拾、挽救上述的天性。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他們混同了一切、「一體同觀」了一切。兒童對待的時間是經常處在混沌狀況,只在當下、同在當下、一併在當下,是要在混同的觀念中、在空間中製造情境,若是因空間的變化而延伸出時間,也都是自然,好童詩就是混沌與當下的融合。
  本文透過兒童樂在當下的特性,就其身體與空間互動的情境化需求,和當下所隱含的時間延伸特質作初步探究。一首好童詩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共同交織成一世界,是客體時間的連續性,也把空間的情境化,時空交織成「當下」,具備了時間與空間的整體感,是作者當下身體對知覺客體的感覺、體驗,它透過「時空的存在」使人感受到情與景的交融,呈現了人與自然永恆互動的可能性。

九、時間的擾動──從意向性與時間性分析兩首童詩
  本文即「意向性」地轉向「時間本身如何流動或擾動的過程」來討論詹冰的〈插秧〉、林良的〈白鷺鷥〉兩首童詩,並以幾首唐詩與之相呼應。如何擷取經驗中「擾動的瞬間」,使之能由「當下向過去與未來展伸」,成了將經驗「綻放」為詩的重要途徑。
  兩詩皆將「空間的各單位時間化」,皆作視點的移動,皆有短暫和永恆的變化。而〈白鷺鷥〉多一些親臨感。〈插秧〉農夫「插」的瞬時動力空間較小、較靜態,〈白鷺鷥〉外人視之「低低飛」的瞬時動力空間較大、較動態。
  〈插秧〉畫面冷,是「萬物靜觀皆自得」狀;〈白鷺鷥〉畫面熱,畫面有翅膀舞動的動態。〈插秧〉第二段虛空間是第一段實空間的延伸,〈白鷺鷥〉兩段皆為實空間;〈插秧〉先靜後動的時空,〈白鷺鷥〉鷺鷥一直動在兩段,時空也一直在往前移;細析之,饒富餘波。

十、虛像與實像──漢字詩創作與教學之研究
  漢字的象形特色是「圖象基因」和「建築特性」這兩個的視域交融的結果,詩透過變形﹑拉長﹑縮小﹑擴大等不同手法,展開了創新﹑趣味,漢字詩即著眼於此而創。
  漢字詩有合乎六書原則來寫的詩,亦有非合乎造字原則者,不合乎造字原則的詩正可以玩出字的「拆散、奇想、排列」之趣味。這些詩可以擴大想像力,讓學生的奇想邀翔於天際。中國字形、音、義的運妙不可言,正足以由「字」中訓練學生的玄想,教師如能引導學生「胡思亂想」,必得漢文字佳詩。
  本文即先就文字與思維的關係、文字本身可能引發的魅力和方向,探究擴張漢字的視域和增長認字的觸鬚之可能,次就如何透過造字原則或非造字原則,使漢字成為有趣的詩教學,並與文字教學結合的方式作探究。深刻分析詩作的「意涵結構」,並以獨特立論切入「意向性與形神分裂」,綜觀「新詩、兒童詩中的時間」,論述精闢!

如何透過拉崗的精神分析、「左右腦」等理論,探討尹玲詩作的逃逸原因和抵抗精神?
從發生論結構主義看簡政珍〈火〉詩,探究了死亡對一切的穿透性。
如何以發生論結構主義,解析泰華詩人曾心、楊玲詩?
無法離棄的過去和唐捐形成生命共構,如何由「身體圖式」、「逆祟高」探討詩中的大哉問?
怎麼以詮釋學理論,層層詮釋出李清照的存有及高孤獨?
童玩,取材自向明身體磨擦過的少年土地,由此看出他在童玩詩上的特殊體現。
白靈童詩很本質,既遊戲又狂歡,掌握瞬間垂直的時間,建構一個「玩的世界」。
如何透過「時空的存在」使人感受到情與景的交融,呈現人與自然永恆互動的可能性?
以詹冰〈插秧〉和林良〈白鷺鷥〉詩作時空變化的比較、談視點移動與時空的深度。
如何透過非造字原則使漢字變形、拉長、縮小、擴大?

夏婉雲發跡於兒童文學,爾後又寫散文、新詩、論文,她的論文理論紮實,總能突破既有研究限制與框架,建構論述的新起點。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分為「意涵結構」、「意向性與形神分裂」、「童詩中的時間」三輯,論及詩人包含:尹玲、簡政珍、曾心、楊玲、唐捐、李清照、向明、白靈、詹冰、林良等,論文理論精闢紮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