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輯第二階段報告(2) | 拾書所

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輯第二階段報告(2)

$ 264 元 原價 300
民國99年6月,中央研究院水下考古工作團隊僅憑著日方廣丙艦的失事調查文獻,即發現廣丙艦沉船殘骸,此為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的一大盛事。昔時,因遭遇風暴觸礁於將軍嶼東南方海域的廣丙艦,沒有明確坐標,大海茫茫,雖事前已規劃用海測儀器先行搜索,但推測的沉沒位置靠近蠔曝淺礁處,水深極淺,恐造成海測儀器的毀損,最後只好改以潛水員下水搜尋。其時廣丙艦殘骸多已被珊瑚礁及海洋生物所覆蓋,透過海測儀器及一般水下作業不易發現,中央研究院水下考古工作團隊憑著豐富的經驗與對文化資產的熱忱,鍥而不捨,終能精準發現。廣丙艦案於第二階段的第二年度、第三年度持續進階調查與研究,最終成果讓我們看見的不是片段出水遺物的樣貌,而是藉由出水遺物的考古與辨識,重現這艘船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定位。除廣丙艦外,本專輯所揭橥的其他水底奧秘,也將藉由時間膠囊所封存的遺物遺留,重建當時的歷史圖像。
 臺灣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先民自古傍海而生,留下許多活動的遺留,而臺灣海峽特殊的地理位置,又為世界航運交通的要道,惟因礁石羅布,風濤險惡,經常是發生船難,因此海底下蘊藏著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其重要性不在商業價值,而是其所隱含的歷史訊息。為此,本局自民國95年起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其中第一階段(96-98)普查成果在澎湖附近海域的六個優先調查敏感區內,經水下驗證,發現沉船等目標物共30筆。至第二階段(99-101)普查成果,除擴大在澎湖海域的調查敏感區外,亦增加臺灣西南第一、第二調查敏感區、東沙海域普查作業,水下驗證發現沉船等目標物共44筆,辨識後確認沉船等目標物為11筆。本專輯內容包含上述調查作業工作計畫、科學儀器探測作業、調查成果說明、出水遺物保存維護與登錄、人才培訓與專業訓練、水下考古工作考察心得,並提出評估與建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1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規範沿海國對海洋中水下文化資產的權利與責任,強調現地保存、不得商業開發、人才培訓、教育推廣及國際合作等原則,我國身為國際社會的成員,與全球各國肩負著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使命。因此,本局特別藉著出版《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輯第二階段(99-101)》,介紹普查計畫的成果,在此感謝中央研究院工作團隊長久以來的辛勞,不畏艱難地在惡劣環境下進行調查工作,期待本專輯的出版,讓民眾從海洋文化層面,了解臺灣在大航海世界觀點的歷史角色,先民們胼手胝足的奮鬥歷史,進而發展親近海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情懷。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施國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