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 拾書所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 1,080 元 原價 1,200

從可見光到不可見光,
在急速奔馳的時代後,重返臺灣最動人的地景。

我們反覆觀看過往與今日,順著這一方人地發展所聯繫起的臺灣,
這本身即是美的歷程,隱喻的建置,人們學會與大地適應相處的唯一途徑。

由高山至海埔、從農村到城市,本書前導的全色態底片,凝結了七?年代的光景,也預示了當代臺灣的環境課題,包含最初的地層下陷與淡水河採砂。以彩色紅外光片為核心,不可見光下的地界,顛覆了日常的視覺;從稻產預估到轉作調查,從水庫集水區到山坡地住宅的崩塌照見,從河川汙染調查到重大公害糾紛地區影像資料庫建立,相關任務扣連七?至九?年代臺灣社會的劇烈變遷。而以賀伯颱風後的中部山區為嚆矢,再到集集大地震,乃至於桃芝風災後的景象重演,彩色反轉片攝下世紀前後天然災害的全幅規模與巨大創痛。
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超過八十萬幀歷史航拍底片,這些影像既反映了臺灣經濟成長的軌跡,亦保存下社會集體失落的風景。繼《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一書後,作者投入農航檔案考掘,以第一手作業紀錄、歷年報告與口述材料,重建農航所人事圖景與任務發展。檔案的規模,容許我們重新擇取,凝視臺灣地景的壯闊、細緻與繁複;單幀底片的片幅,則飽含龐大的細節與未知的資訊,每一筆影像資料,在時間線的遠方,皆有可能湧現重大的意義。在美的凝視裡,連結了逝去的時空,也將肇生看見的責任。

農林航空測量大事記:

1954/4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成立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隊,為臺灣利用航空測量進行農林調查之開端。
1959/1 農林航空測量隊設立,隸屬省農林廳,續辦森林資源調查及小規模地形圖航測工作。
1970 農林航空測量隊開辦一萬分一基本地形圖測製工作,並購置RC-8空中照相機,委託遠東航空拍攝。
1972/5 林務局成立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航測調查隊,為戰後第二次森林調查。本年購入PA-31型飛機及RMK A 21/23空中照相機,連同農林航空測量隊已有設備,自隔年七月起正式展開全省航攝。
1973/7 農林航空測量隊改隸林務局。此時領航及攝影任務由林務局森林經理組主辦,飛行由林務局直昇機隊負責,底片交由空軍照相技術隊沖晒。
1975/7 內政部啟動臺灣地區土地測量計畫,農林航空測量隊執行大比例尺像片基本圖測製工作。
1976/2 林務局成立照片沖印室,完備航攝、沖印乃至製圖等航測一貫作業能力。本年並啟動遙感探測先驅計畫,利用彩色紅外片從事植物病害調查與稻產量預估。
1979/6 內政部編列預算,林務局本月採購具壓力艙之BE-200型飛機,並引進RC-10電子航攝相機。
1980/2 農林航空測量隊擴編為農林航空測量所,續辦航測製圖、農林調查與遙感探測業務。
1982 領航與攝影業務移交農林航空測量所計畫管制課掌理。本年二月並購置DS-1260空載多譜掃描系統。
1985/7 林務局直昇機隊改隸省交通處,並更名航空隊。
1995/12 農委會編列預算,農林航空測量所本月購入BE-350型飛機,並安裝GPS系統,由目視領航進步至衛星定位導航。其後新購RMK TOP相機,亦可配合GPS定位像主點,改善空中三角測量效率。
1999/7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改隸更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省交通處航空隊亦改歸交通部民航局管轄。
2005/11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成立,原民航局航空隊改隸於此。
2007/6 農林航空測量所引進DMC數位製圖相機,隔年購置ADS 40空載數位掃描儀,告別類比時代。

商品特色

◎農林航空測量所成立將屆一甲子,本書爬梳典藏文獻與耗繁影像,飛覽全民地景記憶。
◎從全色態底片到彩色反轉片,重返戰後台灣發展歷程,省思影像的美學與觀看的倫理。
◎聚焦於紅外光底片航攝,呈現奇異而瑰麗的色彩,為具開創性且令人驚豔的主題出版。

不可見的視界下,臺灣的瑰麗奇景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編輯手札

文/可樂

這本《不可見的臺灣》,書名其實用了雙關語,主要指的是「不可見光」,以紅外光底片拍攝下的台灣地景,也是一般人平常所看不見的視界與角度,而那不可見的世界,帶有某種奇異瑰麗的美感,但當然不僅止於此,以不可見光來拍攝自有它在農林漁業上的用處,像是農林災害、公害污染、地質礦產、地震風災的調查,以及作物產量的估算等等。但初見這些照片,即使不用懂得其中意涵,也能馬上領略那種逼人的美。

因為航拍的俯瞰角度,不論看多少次,依然會讓人聯想到「壯觀」二字,因為你就是知道那是多少壯麗的景緻和細節構成的一幅地景畫,也是造物主揮灑出來的圖像,天知道上帝當時是用什麼心情繪製的呢!而自己在其中,甚至完全無法以「螞蟻」來比擬,因為在這幅畫作裡,「螞蟻」的尺度還比較像是一架飛機,所以自己只不過是一小丁點的沙塵而已。

但航拍再加上紅外光攝影,又把如此宏偉的景緻再往上翻了一層。紅外光拍攝出來的畫面,把顏色調轉、顛倒、變化或極致化之後,成了一張你熟悉又不熟悉的圖,你知道那好像是稻田、是海、是山林、是房舍,但又好像不是。因為它像是被孩子塗抹了錯誤的顏色,所以有一種差異的美感,可又是極具創意和有規有矩的上色方式,把色彩都弄成了大師之作,有大師的眼光和精準。當然啦,因為這原本就是上帝的畫作,我們不過小小的攪弄了一下色彩而已。所以那張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圖,就吸引著我的目光,很想要瞧出一個所以然來。但當然以我這外行人,是絕對談不出那些科學性的判釋或解說,那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挖掘出這美麗圖像下隱藏的大量資訊。而我只能先當個觀賞者,瞧瞧這異樣而豐美的斑斕色塊並沉醉其間。

在紅外光的魔力下,原本綠油油的山林,變成了一大片深淺不同的紅色,看起來就像是一大塊精心織就的柔軟捲曲地毯,舒服地誘人想躺下;而觀音埔頂的一座大埤塘,看起來有如一面淡藍色的特大魔鏡,似有著攝人心魄的特異魅力;而竹圍仔的海岸沙洲,卻像是天空上層疊的雲朵,沿岸陸地則呈現出美麗的薰衣草色;元埔農場的甘蔗遙測圖,有如一塊原住民傳統編織的布匹;還有明德水庫那帶有珠光色澤般的寶藍色水體、埔心葡萄園巧合的呈現了葡萄紫的色調……,每張照片皆有不同的美,令人浮想聯翩。畢竟從農林航空測量所高達八十萬的庫藏中,可以精選出最出色的照片,而我們得以有此眼福,看見這萬中選一的絕色地景。

不過我以上的描述和聯想,只不過是外行人看看熱鬧罷了。自從確定與農航所合作後,在湯姆尚未進入那龐大片庫前,農航所的副所長就先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可以感覺到隔壁片庫中那些龐大的底片都在歡呼」,因為終於有人可以去挖掘這一批沉默而巨量的寶藏,而伯樂湯姆根本就是心懷雀躍地要與這些航照相約。但唯一擔心的,是每一張底片的檔案都相當大,光是在電腦中下載打開,就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初估近百萬張的數量,湯姆又非常堅持一定要全部看過一遍,深怕錯過了任何一張可能的絕景珍寶。所以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時間問題,要怎麼讓湯姆在這個有限的一年之期,將所有的底片看完、挑選、讀圖後,再寫作成書。因此,農航所特別為他安排了一個位置、一台電腦,讓他可以在所內最快速的下載檔案、篩選,才能完成遍讀底片的計畫。

而遍讀也僅是最初的準備作業而已,等遍讀後確定選圖,接下來如何解讀這些圖才是真正的功夫。湯姆一遍又一遍、龜毛又龜毛地,不斷從各方求證、從史料翻找,甚至還跟著農航所的飛機去飛了一趟、跟著所內的人員去實地探查,讓那些原本「不可見的臺灣影像」,或者說是「一般無法看見的臺灣景像」,為讀者梳理地越來越清晰明白。當然這其間,不乏農航所同仁們的各項協助,包括提供專業的判釋方法、前輩的口述訪談,壓倉底的陳年資料,都賦予本書更為精彩紮實的文字肌理。

即便在文字完成而進入後續的排版和設計階段,再到最後一步的印刷,湯姆在每一個過程中,也不會放過那差之毫釐的小細節。比如說封面設計上的一句文案,不過略微壓到「相思寮」下方一些些,他就覺得那有如千斤之重的壓在了某個他幾乎可以叫出其名的人家屋頂上,所以堅持一定要把文字下移。這樣的過程不一而足,相信農航所的同仁們在經過一年以來的相處,也都明白他所堅持不懈的那些細節,最終換來的是一部非常美麗的作品。

最後一提,農航所即將成立屆滿六十年,一甲子的時間過去,在這個時間點上能與之合作並出版這本書,實是與有榮焉。也期望有更多人注意到農航所這沉默記錄者的角色,它是深藏台灣史地寶藏的機構,對臺灣極具重要性。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人從不同的面向去發掘與討論。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