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看中國文化 | 拾書所

從中醫看中國文化

$ 405 元 原價 450
一九七0年代以來,大陸考古出土了大量醫學文獻,引起學界重視。對這些出土文物的復原、釋讀、考證、斷代,與現存史料的比對等工作持續進行了數十年,從而引發傳世醫學文獻的斷代與核心醫學觀念的重寫與重建,成為中國醫學史研究的顯學。伴隨著二十世紀末十年,中國興起的一股「國學」熱,「中醫」與傳統文化的交叉研究熱潮也乘時而起,本書即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一本著作。
作者認為,中醫不僅是一門醫學技術,更是一個文化體系。學者或一般人在看待「中醫」時,應以宏觀的文化視野來省視。《漢書‧藝文志》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方技在古代是廣義的「醫學」,包括房中、神仙之術。顧實解釋這段話:「《晉語》趙文子曰『醫及國家乎?』秦和對曰『上醫醫國,其次醫疾,固醫官也。』蓋古醫字亦作毉。上世從巫史社會而來,故『醫』通於治國之道耳。」顯然,中醫的基礎與來源相當複雜。正如席文(Nathan Sivin)教授所指出的:「他們創建的體系,不僅是一個政治體系,也是一個宇宙體系和一個人體系統。我們必須理解這個體系的多重性質,特別要理解為什麼在各種科學獨立發展之後,這種有政治意味的系統還如此有吸引力。」這種醫學的文化多樣體,無疑是我們探索古典醫學的核心所在。
基於這個前提,本書開宗明義即申明:不是要透過國學來理解中醫,而是認為中醫本身即是國學的核心要素。中醫與儒道是國學的一體兩面、不可偏廢。是以作者提出:《素問》無疑的應與《論語》、《莊子》、《紅樓夢》成為中國人的生命經典,終身相伴。因此,本書中處理的不同課題,不同於醫學專門者的「醫學內史」,作者是要追求中國文化的通識,是要對傳統歷史文化「全新的整體」之理解。作者呼籲:當我們要重新理解中國文化時,請優先研究中醫文化的全史。
作者說,當我們以「中醫的」眼光,重看中國文化時,彷彿是一個「熟悉化」的持續過程。「熟悉」(heimlich)不僅是對中國文化中隱藏的一面重新理解,它也有「本土的」意思,即中國的本土。中國人理解中國文化卻必須「本土化」,即「中國化」,這聽起來似乎非常弔詭。但中國文化的複雜與內在張力,往往就是在對「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既存事物的「改寫」中持續前行的。因此,重新思考「中醫」與傳統文化的整體關聯,即是本著作的著力所在。

Brand Slider